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了解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外周胰岛素敏感度(SI)、血脂、体质指数(BMI)等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收规范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吡格列酮,随访观察半年。结果①两组降压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血脂、BMI均下降,SI升高,而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变化不显著。结论吡格列酮可引起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脂、BMI下降,并增加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的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于我院住院就诊的CHD患者共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吡格列酮口服.疗程8周.结果 伴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后,血脂、血糖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各时段胰岛素浓度差异没有显著性,而SI却在治疗后有所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于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疗效肯定,也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第10号染色体缺失及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PTEN)及其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棕榈酸作用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分以下3组:正常细胞组、胰岛素抵抗组、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组.3组细胞各经胰岛素刺激15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PTEN、PTEN磷酸化及Akt磷酸化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胰岛素抵抗组大鼠骨骼肌细胞PTEN及PTEN磷酸化蛋白表达较正常细胞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抵抗组Akt磷酸化蛋白表达较正常细胞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组PTEN、PTEN磷酸化及Akt磷酸化蛋白表达较胰岛素抵抗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抵抗组与正常细胞组比较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组与胰岛素抵抗组比较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时PTEN及其磷酸化表达增加,影响细胞凋亡.吡格列酮通过增加PTEN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增加骨骼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治疗早期 2型糖尿病对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早期 2型糖尿病 6 0例 ,随机分组 ,治疗组应用吡格列酮 ,对照组应用格列本脲 ,疗程 1 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 75 gOGTT ,测定空腹、服糖后 30min ,1 2 0min血糖、血胰岛素 ,治疗前后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FBG、PBG均明显下降 ,PBG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FINS、P1 2 0 INS、TG、CRP下降 ,P3 0 INS、IAI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吡格列酮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 ,能够提高早期 2型糖尿病 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 ,保护和恢复早期 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大鼠海马神经元β-淀粉样肽(β-amyloid,Aβ)生成与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吡格列酮的干预效果。方法:48只6~8周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吡格列酮对照组(Pioglitazone,PIO组)、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组)、吡格列酮-胰岛素抵抗干预组(Insulin resistance+pioglitazone,IR-PIO组),IR组和IR-PIO组饮用10%果糖水4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成功后,Pioglitazone组及IR-PIO组给予吡格列酮10 mg/(kg.d)灌胃,同时,IR组和NC组给于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共12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皮层Aβ42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皮质区APP、β分泌酶1(β-secretase,BACE1)、早老素(Presenilin,PS-1)、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及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IR组和IR-PIO组大鼠脑皮质Aβ42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NC组及NC-PIO组(P<0.01),而IR-PIO组Aβ42的蛋白表达低于IR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IR组和IR-PIO组大鼠脑皮质APP、BACE1、PS-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NC组及NC-PIO组(P<0.01),与IR组相比,IR-PIO组以上各指标表达明显减低(P<0.01);各组间NE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及NC-PIO组IED的表达明显增强,与NC组相比,IR组IED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而IR-PIO组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IR组。结论: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皮质可能通过上调BACE1,PS-1活性,促进Aβ42生成增加,同时抑制IED的活性减少了Aβ42的降解;吡格列酮能抑制BACE1,PS-1的表达,增强IED的活性,减少Aβ42生成及促进分解增加。  相似文献   

6.
傅莉萍  谷卫 《浙江医学》2003,25(5):259-26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 (FFA)谱的变化及吡格列酮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3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的FFA谱。对3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比较吡格列酮干预后的血清FFA谱改变。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FFA和软脂酸浓度高于对照组[(1794.55±270.38) μmol/L与 (1622.05±236.28) μmol/L,P<0.05;(574.60±88.70) μmol/L与 (507.17±71.43)μmol/L,P<0.01] ,血清总FFA、软脂酸浓度与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r=0.347,P<0.05;r=0.456 ,P<0.01)。吡格列酮干预治疗12周后血清总FFA、硬脂酸浓度下降[(1833.03±296.68) μmol/L与 (1697.23±342.44) μmol/L,P<0.05;(218.47±26.56) μmol/L与 (201.34±28.61) μmol/L,P<0.05] ,安慰剂组无明显改变。吡格列酮干预后血清总FFA的下降率与空腹血糖的下降率呈正相关(r=0.603 ,P=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总FFA、软脂酸血症 ,吡格列酮有显著改善高总FFA血症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对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预防作用。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吡格列酮组。对照组喂饲普通块料,高脂组喂饱和脂肪酸提供59%热卡的高脂饲料,盐酸吡格列酮组在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灌胃给盐酸吡格列酮10mg·kg-1·d-1。各组共喂饲11周后测定糖耐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耐量、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结果:高脂组大鼠从第4周开始体重明显升高,糖负荷30min、60和120min血糖、糖耐量试验中葡萄糖曲线下面积、皮下注射胰岛素后40min、90min、120min血糖和胰岛素耐量试验中葡萄糖曲线下面积、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高脂组大鼠内脏脂肪相对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盐酸吡格列酮组体重、糖负荷后血糖等方面较高脂组明显改善。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预防高脂诱导IR的发生,其机制与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及促使脂肪组织重新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8.
林芳  申红霞 《华夏医学》2011,24(3):304-305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干预2型糖尿病(T2DM)高胰岛素抗体(insulin antibody,IA)的高血糖效果。方法:26例患者予吡格列酮片45 mg/d口服,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JA、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结果:治疗后I...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02-10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对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的疗效。方法40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组,强化治疗8w后,评价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应用合并吡格列酮组胰岛素用量少(P<0.01)。患者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有了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结论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更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对饱和脂肪酸诱导的大鼠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 istar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喂饲普通块料,高脂组喂饱和脂肪酸提供59%KJ的高脂饲料,盐酸吡格列酮组在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灌胃给盐酸吡格列酮10 mg.kg-1.d-1。各组喂饲11周后测定各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大鼠体内脂肪相对含量、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肌肉中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含量无显著改变,高脂组肌肉胰岛素受体含量、肌肉GLUT4蛋白的相对含量均明显下降。盐酸吡格列酮组体内脂肪相对含量、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肌肉组织中甘油三酯含量均较高脂组明显降低。肌肉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含量和GLUT4蛋白含量与高脂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干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在肌肉组织主要表现在减轻组织中甘油三酯的沉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20):吡格列酮30mg/d联合胰岛素;对照组(n=20):只应用胰岛素,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FBG,2hPBG和HbA1C均得到良好控制;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2.
张守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S):102-10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对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的疗效。方法40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组,强化治疗8w后,评价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应用合并吡格列酮组胰岛素用量少(P〈0.01)。患者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有了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结论胰岛素合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更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ZOM)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年龄、性别、病程、HbA1C匹配的需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胰岛素和吡格列酮(30 mg,1次/d),对照组单用胰岛素,共12周.以100 g馒头餐试验评估β细胞功能.主要观察试验前后C肽(C-P)、△CP30/△G30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餐后30 min C肽,AUCcp30 △ACP30/△G30均显著升高,对照组各指标餐后30 min C肽,AUCcp30,△CP30/△G30无显著变化.两组治疗后HbA1C均较试验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需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经12周吡格列酮的治疗改善了β细胞功能,部分恢复餐后胰岛素早相分泌. 结论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改善β细胞功能与减轻胰岛素抵抗发挥对β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对外周胰岛索敏感性的作用.方法:将符合2型糖尿病(T2DM)诊断并伴有超重的患者68例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口服吡格列酮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患者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体重指数(BMI)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结论:吡格列酮对提高外周胰岛素敏感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g)对DM大鼠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影响以及免疫球蛋白在肌肉组织表达的变化,探讨其是否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来减轻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由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造成DM模型后随机分为Piog干预组(Piog组)、环孢菌素A干预组(CsA组)、无干预组(DM组),每组24只。另取24只雄性SD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NOR组)。所有大鼠给药16周后处死。处死前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对各组大鼠的肌肉组织,采用HE染色、Mallory氏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法观察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沉积。[结果]与NOR组相比,DM组血糖和HOME-IR明显升高。Piog能明显降低HOME-IR。与NOR组相比DM组大鼠肌肉组织肌纤维束明显变窄,肌纤维间的间隙变大,间质增生,肌纤维局部有空泡样改变;Piog组大鼠肌肉组织组的病理学与正常组接近,与CsA组无明显差别。NOR组IgA、IgG和IgM在肌肉组织中均无明显阳性表达,DM组大鼠组有较强的阳性表达,Piog组也有阳性表达,但明显低于DM组。[结论]DM大鼠肌肉组织存在IR和免疫损伤。Piog能明显改善DM大鼠肌肉组织的病理学结构,并减少免疫球蛋白在肌肉组织的表达和沉积,对DM大鼠肌肉组织的免疫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PIO)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低剂量PIO组(DR1组),糖尿病中剂量PIO组(DR2组)和糖尿病高剂量PIO组(DR3组).于0、8周末测尿白蛋白、尿nephrin、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尿肌酐(UCr),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UACR)、nephrin/肌酐(UNER)和TGF-β1/肌酐(UTGR).每周监测血糖(BG),8周末取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nephrin及TGF-β1蛋白表达.结果 ①糖尿病大鼠各时间点BG及8周末HbA1c显著高于NC组(P<0.05),糖尿病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8周末,各PIO组UACR、UNER和UTGR均显著低于DM组(P<0.05),且DR2、DR3组UACR和UNER低于DR1组(P<0.05);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NC组>各PIO组>DM组(P<0.05),DR1、DR2和DR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TGF-β1蛋白表达:DM组>各PIO组>NC组(P<0.05),DR1、DR2和DR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UNER与UTGR呈显著正相关(r=0.787,P<0.01),肾脏nephrin蛋白与TGF-β1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69,P<0.01).结论 PIO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足细胞nephrin表达和抑制肾组织局部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盐酸吡格列酮对葡萄糖调节受损干预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收集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5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每组患者各26例,两组均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干预组同时给予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干预调节血糖。结果:药物干预组的葡萄糖调节受损转归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葡萄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在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的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干预调节血糖,可以使葡萄糖调节受损转归,并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细胞划痕试验、TUNEL法检测吡格列酮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吡格列酮刺激后对胶质瘤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吡格列酮能够下调β连环蛋白(β-catenin)、MMP-2蛋白表达,上调Bad、Bax蛋白表达水平。转染β-catenin siRNA后检测发现MMP-2表达降低,Bad、Bax表达上调。结论: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具有抗胶质瘤的功效。吡格列酮可能通过β-catenin介导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9.
赵林艳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83-1083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的障碍和在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中的胰岛素抵抗。临床上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以解除高血糖的胰岛细胞毒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避免和延缓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往的观察多为以单纯胰岛素控制血糖,本实验旨在对胰岛素配合吡格列酮与单纯胰岛素这两种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檗碱加吡格列酮治疗早期Ⅱ型糖尿病对早期胰岛素分泌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檗碱加吡格列酮,对照组应用吡格列酮,疗程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75gOGTT,测定空腹、服糖后30min、120min血糖、胰岛素,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脂联素、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两组病例FPG、PPG、TG、CRP、FINS、P120INS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IS1、P30INS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檗碱加吡格列酮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保护和恢复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