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据报道,如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采取预防措施,其DVT发生率为37%~74%,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19%-3.40%。  相似文献   

2.
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行病因高危因素评估,术前做好宣教,健康指导,静脉护理,术后用药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经护理干预,10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1].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预防,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系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见下肢,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1].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0.0%~60.0%[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血流减缓、血管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年龄一般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这都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手术前后的综合预防措施是防止DVT的关键.本文就综合预防措施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单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儿111例,术后3~13 d行双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情况;对13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31.5%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R)25.3%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50.0% ;未见症状型肺栓塞患者.结论 术后DVT发生率与关节置换种类有关,TKR高于THR.  相似文献   

5.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熏DVT)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未行任何预防措施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约50%机会发生DVT,近端DVT是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熏PE)的主要来源,致命的肺栓塞发生率2%~3%,它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病例中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为此,将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问题综述如下。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Wheeler等(1991)报告未行预防处理的髋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为52%,致命的PE发生率为2.4%。膝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高达66%,但没有致命的PE发生。在亚…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早期、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即术前指导,术后训练,活动下肢及抗凝剂的应用等方法。结果DVT发生率3%,明显低于近年报道。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条件,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流,提高静脉血液流速,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DVT。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骨科术后并发症,血栓如果部分或全部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血管而造成栓塞,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残、致死率高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66%~84%[1,2],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18.1%~40%,近端DVT形成发生率为15%~25%,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2%~5%.因此,预防骨科围手术期血栓栓塞病至关重要,药物预防逐渐成为临床中研究的热点,现对其药物预防措施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8.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DVT可减少致命性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功能不全的发生,对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防止手术失败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2009年对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76-197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行髋关节置换患者10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预防血栓的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天内观察两组患者DVT的相关症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肢体疼痛比较,肢体周径比较,肢体温度比较,Homans征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早期DVT相关症状少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能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症状,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骨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78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与要求将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39例在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对照组139例无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21.43%,合并软组织损伤发生率为25.00%,股静脉、腘静脉DVT发生率为5.04%,DVT总发生率为9.35%,与对照组相比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合并软组织损伤发生率、DVT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年龄在50岁以上、合并糖尿病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因素.讨论:本次临床研究中,低分子肝素有效降低了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选择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肥胖、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等可能影响下肢DVT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60岁、高血压、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46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48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均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中有22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47.8%,用药组中有9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9.6%,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杨路德  刘璠  侍德 《江苏医药》2007,33(2):196-19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病人43例,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21例,应用LMWH预防DVT;对照组22例,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9例发生DVT,占40.9%;预防组中3例发生DVT,占14.3%(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LMWH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4):521-522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7例DVT及9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措施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骨科大手术后的DVT发生率为37.3%,其中未采取预防措施的DVT发生率为66.67%,采取预防措施后DVT发生率为15.28%。结论:骨科大手术后易发生DVT,患者年龄越大、手术时间越长DVT发生率越高。采用基本预防与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整体化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从而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37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给予全面的评估、心理护理,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恢复功能。结果 37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89.2%,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将整体化护理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效果良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措施。方法 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无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为主,多种预防性治疗措施为辅。7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复查,呈阳性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后,进一步分析发病情况后,给予溶栓或手术治疗。结果 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6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8%,均无症状性肺栓塞。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治疗患者合并症,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为主、机械预防措施为辅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髋关节手术120例,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在基础护理上接受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6~91岁,平均(72.5±10.5)岁。手术类别为股骨近端骨折26例,髋臼骨折4例,半髋关节置换18例,全髋关节置换12例;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40~92岁,平均(73.6±12.3)岁。手术类别为股骨近端骨折24例,髋臼骨折3例,半髋关节置换20例,全髋关节置换13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手术类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手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月,平均随访18.5月。研究组共计发生2例DVT,无肺动脉栓塞发生,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共计发生7例DVT,1例发生肺动脉栓塞而死亡,DVT发生率为11.6%,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后住院时间为(10.3±2.4)d、对照组为(18.6±3.1)d,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提高髋关节手术成功率,改善髋关节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张玉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902-190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据文献报道达1.3%~25%:也有报道高达37%~69%[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骨科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32例,为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科对患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对患者给予一系列术前、术后及心理护理对策,观察并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对32例患者进行术后半年的随访,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5例,临床疗效评价优为17例,良为9例,可为5例,差为1例,总有效率为96.88%(包括优、良、可)。结论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围术期护理可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以往认为DVT多见于欧美人种,亚洲人少见,近来学者们通过下肢深静脉造影,发现国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8.2%。因此,增强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