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疑似肾癌的肾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疑似肾癌的肾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阅读相关文献。结果 18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诊断为肾癌。9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4例为嗜酸细胞腺瘤,4例为囊性肾瘤。16例术后随访3~4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囊性肾瘤与肾癌术前鉴别非常困难,诊断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综合判断。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10年2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结果 26例中,25例诊断考虑肾癌,4例发现有浸润,21例肿瘤直径小于4cm。随访1~156个月,均无转移与复发。结论部分肾嗜酸细胞腺瘤会有浸润,但不影响其良性性质。临床上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困难,结合临床表现、CT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1.0~6.9cm,平均3.3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2.5~7 cm,平均4.2 cm,分别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肾上极4例、肾下极5例、肾中极2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大体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质地均匀,2例肿瘤中央可见白色星芒状瘢痕样病灶,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均单侧单发,边界清晰。5例呈等或稍高密度,中度强化;3例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影。肿瘤常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少有钙化,无周围结构受侵及转移,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行肾切除术。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作为一种少见的肾肿瘤,从临床及典型CT表现仍可发现其有别于其他肾肿瘤的一些特点,特别是中心星状瘢痕。术前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全肾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的诊治水平。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2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手术,1例行开放性手术),1例行3D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瘤。术后随访至今3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少见的肾良性肿瘤,与其他类型肾癌尤其合并嫌色细胞瘤时,鉴别更加困难,肾脏肿物穿刺活检是术前确切诊断的有效方法;单纯肾嗜酸细胞瘤的预后良好,治疗方面结合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为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5例后肾腺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肾部分切除术.病理学特点:后肾腺瘤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楚,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病理诊断为后肾腺瘤3例,低度恶性后肾腺瘤2例.5例获随访6 ~ 3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源性肿瘤,部分可含有恶性成分,少数为恶性,容易误诊为肾癌.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保留肾脏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因其生物学行为不确定,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检索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7例中13例为偶发,体检B超发现包膜完整、均匀回声肿块,CT、MRI检查均可见中央星状瘢痕。光镜、电镜下可与嫌色细胞癌鉴别。手术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随访8个月~9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为一种较特殊的良性肿瘤,B超、CT、MRI检查仍具一定特征性,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典型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剂由四周向中心充填,中央放射状纤维瘢痕区域始终无造影剂充填,呈"轮辐状"改变,与病理大体标本表现一致.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nt-5a抗体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23例肾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Wnt-5a检测,其中包括肾透明细胞癌(CCRCC)3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4例(Ⅰ型15例,Ⅱ型9例),嫌色细胞癌(ChRCC)2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RCC)11例,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6例,嗜酸细胞腺瘤20例。结果Wnt-5a表达率:CCRCC为18.9%(7/37),PRCC为12.5%(3/24),ChRCC为16%(4/25),Xp11RCC为18.2%(2/11),MTSCC为0,嗜酸细胞腺瘤为100%(20/20)。Wnt-5a在嗜酸细胞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肾细胞癌亚型(P0.01)。结论Wnt-5a可用于区别嗜酸细胞腺瘤与其他肾细胞癌亚型,具有潜在的鉴别诊断价值。本文结果还提示,Wnt-5a在肾细胞癌中发挥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性、诊治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经治3例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肿瘤分别位于右肾中上部、左肾上极和左肾肾盂旁,肿瘤大小分别约5.3cm×4.5cm、8.2cm×4.7cm、6.0cm×4.8cm。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肿瘤边界清楚,切面呈棕黄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排列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含有许多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随访10~35个月,均存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瘤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方面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确诊后治疗以保留肾脏手术为宜,因肿瘤中可能含有恶性成分,术后密切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理学特点并与其它具有嗜酸性细胞浆的肾上皮性肿瘤鉴别。方法观察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在光镜观察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tokeratin及Vimentin,并行Hale胶体铁染色及电镜检查,与形态上类似的肾肿瘤进行鉴别。结果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点为:胞浆强嗜酸性,粗颗粒,腺泡状或实性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像或核分裂像罕见;Cytokeratin8阳性,Vimentin阴性,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电镜下有多量粗大线粒体。据此,可与颗粒型肾细胞癌、混合型肾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鉴别。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有病理特点的良性肾肿瘤,根据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及电镜特点可与胞浆嗜酸性的肾癌鉴别,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纳入2009年12月-2013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41例肾嫌色细胞癌和22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B型超声、CT的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PAX-2、Ksp-cadhefin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肾嫌色细胞癌可伴有腰部疼痛或血尿,而肾嗜酸性细胞瘤一般无临床症状;B型超声及CT等影像学检查对于两者鉴别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肾嫌色细胞癌中,66%(21/32)CK7表现为弥漫染色,22%(7/32)CD10弥漫染色,23%(3/13)PAX-2弥漫染色,93%(14/15)Ksp—cadherin弥漫染色。肾嗜酸细胞瘤中,7%(1/15)CK7表现为弥漫染色,7%(1/15)CD10弥漫染色,86%(13/15)PAX.2弥漫染色,31%(4/13)Ksp-cadherin弥漫染色。两者呈现的差异性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免疫组织化学CK7(-)CD10(-)PAX-2(+)与CK7(-)CD10(-)Ksp—cadherin(-)组合均有差异。结论CK7(-)CD10(-)PAX-2(+)与CK7(-)CD10(-)Ksp-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组合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嗜酸性细胞瘤中的差异性表达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结合影像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疾病的鉴别诊断,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及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05例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中无症状型(偶发)占57.14%,腰痛为主型占30.48%,血尿为主型占4.76%,肿块为主型占7.62%;B超表现为均质、边界清楚的实性回声,肿瘤内有星状回声者占15.24%,肿瘤内见钙化者占5.71%;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块状影,增强后肿瘤均匀强化,瘤中心见星状低密度灶者占19.05%;术前误诊为肾癌者42例、肾盂癌者1例、肾上腺肿瘤者3例,术前确诊者9例;行肾癌根治术治疗者89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者16例;光镜下瘤细胞呈腺泡状及梁束状排列,胞质含嗜酸性颗粒,核圆形、大小一致、位于中央;行免疫组化cytokeration8染色者96例均呈阳性,vimentine染色者96例均为阴性,EMA染色者82例均呈阳性;随访1~87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易被误诊为肾癌的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特点,诊断需靠病理检查,治疗时可行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超检查均提示肾脏占位性低回声病变.CT检查提示肿瘤直径30~55 mm,高密度C影2例,等密度肿瘤影1例,增强后2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术后随访1~36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肾嗜酸性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上在术前难以与肾癌鉴别,术中冰冻病理可明确诊断.肾嗜酸性细胞瘤可采取肾部分切除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 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