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980529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与皮肤淋巴瘤的鉴别/汪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4).-237 对4例伴皮肤损害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和18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学分型及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前病毒DNA的比较性研究,结果:4例ATLL出现皮肤损害同时有系统症状如:广泛的浅淋巴结肿大,乳酸脱氢酶和白介素2受体异常增高,外周血有花瓣样细胞和骨髓异常,其外周血、骨髓、皮肤和淋巴结的HTLV-1前病毒DNA均阳性,而18例CT-CL均阴性。2例光线性点网织细胞增多症和2例皮肤淋巴细胞浸润均为阴性对照。足资鉴别。参6 (贾泰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Southern印迹分析(SB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PCTCL)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GR)的意义。方法:以PCR扩增TCRγ的结合Ⅴ(可变区)-J(结合区)序列(TCRγPCR)和SBA分析TCRβ链基因(TCRβSBA)检测克隆性GR。结果:蕈样肉芽肿(MF):TCRγPCR和TCRβSBA检测6例ⅡA期和7例ⅡB期皮损标本的GR分别为5例和4例以及6例和5例,外周血分别有4例、2例和5例、3例示GR;而7例ⅠA期和10例ⅠB期的TCRγGR和TCRβGR皮肤组织为4例、1例和7例、1例,外周血为3例、阴性和4例、1例。1例MFⅡA表现为皮病性淋巴结病患者的淋巴结中证实有GR。疑诊MF:11例患者的皮损和外周血标本经TCRγPCR检测5例皮肤和3例外周血见GR。非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的PCTCL:PCR和SBA显示TCRGR分别为皮肤组织占9例/10例和6例/8例,外周血占9例/10例和6例/11例。Sézary综合征和淋巴瘤样丘疹病:2例Sézary综合征外周血和其中1例皮肤标本同时见TCRγGR和TCRβGR;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皮肤标本  相似文献   

3.
蕈样肉芽肿与假性T细胞性淋巴瘤的免疫病理分析耿建丽,周青,徐天蓉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低度恶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上易与假性T细胞性淋巴瘤(PTL)相混淆。本文着重从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方面对5例MF和5例PTL...  相似文献   

4.
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CD45RO、CD3ε、TIA-1、CD20、Ki-B5、CD68和LMP1等抗体;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结果 5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层得占同期皮肤恶性淋巴瘤的5.68%;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34岁,主要表现为皮肤无症状肿块,2例有溃疡形成;组  相似文献   

5.
假性淋巴瘤1例吴铁锋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330006)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是一种在临床和病理上酷似恶性淋巴瘤的良性炎症现象,损害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皮肤、胃肠、淋巴结、肺和乳房都可被侵犯[‘1。现...  相似文献   

6.
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皮肤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基因诊断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应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疾患进行了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显示,检出TCR-β和TCR-γ基因克隆重排的有:36/40例CTCL,4/6例可疑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和1/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  相似文献   

7.
异位性皮炎皮损中单一核细胞CD4及TH2型细胞特征因子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T细胞尤其是TH细胞在异位性皮炎(A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例AD急性期皮损单一核细胞CD4、CD8、CD45RO、CD20免疫表型和IL4,IFNγ表达。结果:AD急性期皮损单一核细胞大多数呈CD4或CD45RO表型,少数呈CD8表型,无CD20表型,IL4蛋白表达阳性,IFNγ蛋白表达阴性。AD急性期皮损单一核细胞大多数为CD4+T细胞,且呈TH2细胞亚型,提示AD皮肤炎症反应可能是由TH2细胞介导的皮肤免疫炎症反应,称之为Ⅱ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2)。  相似文献   

8.
皮肤淋巴瘤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了。近年来淋巴瘤与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许多良、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中,不同程度存在着EBV隐性感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1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EBV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以及其基因产物潜伏膜蛋白(latentmembranceprotein1,LMP1)进行检测,以了解EBV隐性感染与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生机制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5例皮肤淋巴瘤病例来自我科及北京医科大…  相似文献   

9.
皮肤B细胞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CTCL)多见,如蕈样肉芽肿(MF)和Sezary综合征。而皮肤B细胞淋巴(cutaneousB-celllymphoma,CBCL)则少见[1~3],皮肤损害酷似MF的更少见。在此我们报告一例,并附以皮肤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一、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全身皮肤的浸润性斑片、斑块性损害1年半于1993年2月4日入院。患者于1991年9月开始于右上肢出现约钱币大淡红色斑片,略痒,10余天后自行消退,但一周后,局部出现同样损害,且逐渐增多,发展到躯干及四肢、皮疹…  相似文献   

10.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指以皮损为初发或突出表现的淋巴瘤。近年来有关病例不断被报告,但CTCL合并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者甚罕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1岁,干部,因“躯干红斑1年,加重伴剧痒2月”于1996年4月18日收入院。患者1年前偶然发现背部右上方一蚕豆大红色斑丘疹,无不适,无破溃,偶痒,未治疗,皮疹逐渐增大。2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背部大面积瘙痒,抓后躯干多处出现不规则红斑、丘疹,以双肋、腹部为重。按“皮炎”、“湿疹”治疗效果不佳。皮疹增多、变厚,融合成片、渐及全身,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塞病(BD)的血管损害以及免疫学改变。方法:对45例B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皮肤组织活检、1例扁桃体活检及1例食道粘膜活检病理改变均符合小血管炎症。2例(2/12)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阳性,为真皮小血管壁IgM和C3c沉积。4例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其中2例为冠状动脉瘤伴血栓形成。1例为脑栓塞性舞蹈病,1例为食道下段溃疡并出血。有多项免疫学指标异常。10例检  相似文献   

12.
皮肤假性淋巴瘤9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皮肤假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9例皮肤假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9例皮肤假性淋巴瘤中符合局限型皮肤淋巴细胞瘤者8例,淋巴瘤样接触性皮炎1例。组织病理检查见淋巴细胞呈带状或楔状浸润,细胞无异形性,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免疫组化显示浸润淋巴细胞呈混合型(CD45RO、CD20阳性)。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9例均痊愈。结论:皮肤假性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形式多样,需与恶性皮肤淋巴瘤相鉴别,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3.
皮肤透明细胞淋巴瘤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透明细胞淋巴瘤(clearcellymphoma)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型,比较少见。我们近见3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33~52岁,平均45.3岁,病程2~5个月,平均3.5个月。2例伴有发热,1例年前有皮肤淋巴瘤病史,3例皮肤损害均表现为红色浸润性斑块,质硬,边界清楚,浸润深浅不一,大小不等,蚕豆大至拳头大,1例压痛明显,1例浸润性斑块中心坏死结痂,1例局限于右乳房(见图1),2例广泛分布于胸背部及躯干四肢(见图2),1例伴有口腔粘膜糜烂和溃疡,1例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全身皮肤泛发性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女性,34岁,全身皮肤起红斑、斑块6年,伴低热及腹腔、股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内异型淋巴样细胞呈苔薛样浸润,间质血管增生明显,表皮内未见浸润。免疫组织化学、多聚酶链反应(PCR)和电镜检查均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埃伯斯坦病毒原位杂交(EBV-ISH)阴性。  相似文献   

15.
儿童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附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比较少见。本文报道4例儿童EBA,年龄为1、4、7、14岁,均为男性。临床上似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2例,儿童型线形IgA大疱病2例。3例有口腔损害,伴血疱,萎缩性瘢痕和栗丘疹。病理为表皮下水疱。DIF均示IgG和C3呈线状分布于基底膜带,3例还见IgA,1例见IgM沉积于基底膜带。盐裂DIF示3例IgG沉积于真皮侧。IIF示3例I  相似文献   

16.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皮肤损害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型和隐匿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常可出现皮肤损害,可表现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或湿疹样、痒疹样、荨麻疹等皮肤病,亦可作为首发体征。经对症治疗后如皮损加剧或伴全身症状,需做外周血检查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包括印片检查;若见异形淋巴细胞,需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检测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抗体,最终确诊需在外周血和(或)罹患组织内检测出HTLV-Ⅰ前病毒DNA。  相似文献   

17.
原发皮肤CD30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皮肤CD30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C-AL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情况。 结果 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平均发病年龄52岁。皮损为红色结节、肿块和(或)斑块,3例多发,4例单发,6例伴溃疡形成。所有患者均未见系统受累。组织病理改变:肿瘤细胞在真皮内弥漫性分布,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胞核呈异形改变,可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CD30和细胞毒蛋白阳性,CD20、CD56、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EB病毒编码小RNA原位杂交均阴性。结论 PC-ALCL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结合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罕见系统受累及转移。  相似文献   

18.
报告3例罕见的向血管性淋巴瘤,初发症状为皮肤结节和(或)紫癜伴发热,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组织病理示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瘤细胞簇集于小血管内,浸润并破坏部分或全部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瘤细胞对白细胞共同抗原和UCHL-1呈阳性反应,提示为T细胞来源。本病预后差,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延长患者存活期。经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1983年至1995年11月文献,本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8岁。双小腿皮肤红斑、结节伴疼痛2年余。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内后侧弥漫性浸润性暗红斑,红斑范围内可触及深在大小不等皮下结节,质稍硬,伴显著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及皮下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浸润,多处血管壁坏死及血管闭塞,部分血管内可见成团的淋巴细胞,其中可见较多核大浓染异形细胞及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淋巴细胞CD3(+++)、CD3ε(+++)、CD2(+)、CD56(+++)、粒酶B (+++)、穿孔素(+++)、CD30(+),Ki67(+++,100%),CD20、CD5、CD7、CD4、CD8、TdT、间变性淋巴瘤激酶、上皮膜抗原、泛细胞角蛋白均为阴性,CD34示血管(+),原位杂交显示血管内淋巴细胞EB病毒编码RNA1/2(+)。诊断:皮肤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产产T细胞淋巴瘤(IBL-TC)是特殊类型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皮疹及高γ球蛋白症。皮疹呈多种形态,随其发展主要为二型;丘疹结节型和红皮病型。淋巴结是示淋巴结结构破坏,有形淋巴样细胞、免疫母细胞和浆细胞样的所谓淡染细胞(pale cells)浸润。免疫学示T细胞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