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应用8%等渗乳果糖和1.15%左旋鼠李糖混合液作为碳水化合物探针系列评价烧伤后肠上皮细胞通透性,以测定通透性增加的时间变化。350~400g的雌性豚鼠20只造成30%体表面积烧伤。在烧伤前1天和伤后第1、2、3、7、14天分别喂给8%等渗乳果糖和1.15%左旋鼠李糖混和液5ml和平衡液15ml,用双漏斗收集每头喂给混和液后7小时的尿液,进行尿中此两种糖类的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尿左旋鼠李糖排泄在烧伤前后  相似文献   

2.
1986年1月~1989年1月住院的524例病人中选择106例TBSA>20%,烧伤后6小时内开始肠道喂养者为研究对象。按标准治疗方案进行复苏和创面处理。在入院1小时内和伤后6小时内经鼻胃管开始肠道喂养。主要用Ensure-Plus营养方(1.5 kcal/ml),每2小时给予一次肠道喂养,成人和较大儿童为60ml,<3岁幼儿为30~50ml,每次喂前吸出胃残留物并记量后弃之。伤后第2天增至90~120ml,幼儿60~100ml。3天后按计算的营养需要和  相似文献   

3.
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引发烧伤后早期循环紊乱和休克的主要原因.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对其发生过程已有基本了解:炎性介质是主要诱发因素,微小静脉是主要发生部位,内皮屏障受损是主要病理基础,内皮旁途径是血管内液外渗的主要通道.但上述认识还不足以形成有效的临床防治措施.近年来,研究更加关注内皮屏障功能障碍在烧伤后早期血管通透性增高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防治思路,本文对此作一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300~500 g的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烧伤后4天内空肠、回肠和结肠对两种不同分子量的标记探针[荧光素异硫氰酸葡聚糖(FDEX),分子量为4387;辣根过氧化酶(HRP),分子量为40000]的通透性,以了解烧伤后肠通透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我们拟就其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作一简要综述一、概述分解代谢增强是烧伤后体重急剧下降、抵抗力严  相似文献   

6.
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余静波,汪仕良,黎鳌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我们拟就其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作一简要综述。一、概述分解代谢增强是烧伤后体重急剧下降、抵抗力严重削弱,以致严重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碍等诸多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After a series of studies, we found that th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was increased, tight junction protein (zonula occluden-1 ) obviously decreased and redistributed,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express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MLC) phosphorylation in severely burned rats. After using inhibitor of MLC kinase ( ML-9 2mg/kg) or of Rho-associated kinase (Y-27632 2mg/kg), above-mentioned changes could be alleviated. Therefore, to regulate the MLC phosphorylation of tight junction protein and perijunctional actin-myosin ring may be one of the key links to lessen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permeability after burn injury.  相似文献   

9.
上皮细胞的增殖与死亡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着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皮肤烧伤后,粘膜增殖因子是增加的,意味着细胞增殖也是增加的,而此时的肠道粘膜重量下降,说明细胞的死亡多于增殖。本实验旨在证实这种细胞死亡为细胞凋亡。取成年雄性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道营养对烧伤后肠道功能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平均烧伤面积45%成人21例,随机分为早期喂养(EF组)和延迟喂养组(DF组),探讨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功能的维护作用。结果表明内毒素在伤后4,8天EF组显著低于DF组(P<0.05~0.01);而SOD则呈相反的变化,在伤后4,8天EF组显著高于DF组(P<0.01);胃泌素和胃动素除伤后第1天的大多时相点EF组显著高于DF组(P<0.05~0.01),而炎症介质TNF和IL-8则呈相反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提示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减轻肠道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削弱、阻滞“内毒素——炎症介质”对肠粘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早期肠道营养对烧伤后肠道功能的维护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选择平均烧伤面积45%成人21例,随机分为早期喂养和延迟喂养组,探讨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功能的维护作用。结果表明内毒素在伤后4,8天EF组显著低于DF组(P〈0.05 ̄0.01);而SOD则呈相反的变化,在伤后4,8天EF组显著高于DF组(P〈0.01),胃泌素和胃动素除伤后第1天的大多时相点EF组显著高于DF组(P〈0.05 ̄0.01),而炎症介质TNF和IL-8则呈相反的变化,两且间  相似文献   

12.
选择平均烧伤面积45%成人21例,随机分为早期喂养(EF 组)和延迟喂养组(DF 组),探讨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功能的维护作用。结果表明内毒素在伤后4,8天 EF 组显著低于 DF组(P<0.05~0.01);而 SOD 则呈相反的变化,在伤后4,8天 EF 组显著高于 DF 组(P<0.01);胃泌素和胃动素除伤后第1天的大多时相点 EF 组显著高于 DF 组(P<0.05~0.01),而炎症介质 TNF 和IL—8则呈相反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提示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减轻肠道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削弱、阻滞“内毒素——炎症介质”对肠粘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肠道屏障功能衰竭见于动物黄疸模型中。在人体由于合并内毒素血症,可间接导致宿主防御功能衰竭。本文旨在研究阻塞性黄疽时肠道的屏障功能。27例肝外阻塞性黄殖患者为研究对象,27例无黄疸病人为对照组。采用乳果糖-甘露醇试验测定肠道的通透性。本试验的原理是乳果糖和甘露醇经不同途径被肠道吸收。所有病人经内窥镜从十二指肠第二部和Vater壶腹部的远端取活检,观察肠道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测定血清IgG抗体作为内毒素血症的证据。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用常现自分析法检测血清C一反应蛋白。结果27例黄疽患者中有ZO…  相似文献   

14.
烧伤后由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等原因而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休克期常需输入大量液体。维生素C作为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伤后大剂量应用能有效地减少休克期输液量、减轻烧伤组织水肿和低蛋白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门静脉压力、肠道通透性、NO和内毒素水平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 2 0例 ,分别检测肠道通透性、门静脉压力和外周血中NO和内毒素浓度。另有 2 0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较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通透性 (0 132± 0 110vs 0 0 32± 0 0 18,P <0 0 1) ,外周血的NO浓度 (38 77± 13 71vs 2 1 77±3 0 1μmol/L ,P <0 0 0 1)和内毒素浓度 (0 5 7± 0 18vs 0 11± 0 0 5EU/ml,P <0 0 0 1)均非常明显的升高。研究还发现门静脉压力和这三者均有显著相关性 (r >0 45 ,P <0 0 5 ) ,另外肠道通透性与内毒素浓度 (r=0 5 2 9,P <0 0 5 )也存在相关性 ,而与NO浓度则无相关性 ;内毒素和NO之间没有发现相关性。结论 研究表明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肠道通透性、NO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门静脉压力和这三者的显著相关说明门静脉压力升高是导致肠道通透性升高的直接因素 ,而内毒素和NO的升高维持了门静脉的高动力循环。  相似文献   

16.
烧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长期以来 ,人们对肠道功能的认识仅局限于它是一个消化器官。在烧 (创 )伤、感染等所致危重病的救治中 ,临床医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心、肺、肾等脏器 ,而忽视了肠道屏障功能在危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临床营养学和危重症医学的发展 ,关于肠道在调节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是具有重要的免疫、内分泌和屏障功能的脏器。肠屏障的生物学研究已进行了近4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屏障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后果都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肠屏障功能包括肠道黏膜的完整、正常肠道通透性、内脏血流、胃肠道激素的刺激、免疫功能、蠕动、黏液、泌酸及胃肠道正常菌群等.其中肠黏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是最常用来代表肠屏障功能改变的两个因素。正常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内皮细胞屏障与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关系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烧伤休克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促进了血浆样液体的渗出,导致血容量锐减。关于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在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我们近年来做了一些研究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严重创伤病人常有低体温,但这种低温是机体的一种不利的生理反应抑或保护性的生理反应,还不清楚。缺血性损伤后液体复苏产生的主要后果之一即形成具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特征的水肿。本文旨在研究区域低温对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肠模型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影响。实验采用成年猫,麻醉下剖腹将一段长15~20cm自体灌注的回肠分离,并分别在动脉、静脉和淋巴管内插管以测定淋巴流量(Q_1)、淋巴(C_1)和血浆(C_p)蛋白质浓  相似文献   

20.
许多研究提示ARDS的发病机理与补体活性增高和肺毛细血管内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有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测定循环血液中血浆补体活性的方法预测并发ARDS的特异性不高。作者通过检测明显ARDS和大手术后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中C3a des Arg和白蛋白来检查是否并发ARDS,结果发现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