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疮肾炎     
作者们从13例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肾脏活检材料,进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免疫萤光显微镜检查,研究这些形态学的变化与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关系。光镜检查显示:弥漫性增殖性狼疮肾炎6例,膜性狼疮性肾炎2例,间质性狼疮性肾炎4例,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例。电镜下高电子密度物质沉着在系膜或间质、上皮与基底膜之间、内皮细胞下与基底膜之间,以及肾小球外肾小管的基底膜Bowman囊壁、间质组织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等部位。肾小球外沉着是预后差的征兆。11例萤光显微镜检查,在肾小球间质显示有IgG 7例,IgM 3例,IgA 2例,  相似文献   

2.
纤维样肾小球病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纤维样肾小球病的病理特征,为纤维样肾小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2例纤维样肾小球病患者(其中1例并发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经皮肾穿刺取活检组织,HE、PAS、PAM-Masson染色,IgG、IgM、IgA、C3、C4、C1q免疫组化染色,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分析(光镜和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铀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PAM-Masson染色膜性肾病示系膜区团块状、肾小球基底膜细小嗜复红蛋白沉积,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示肾小球基底膜局灶增厚、“双轨化”伴嗜复红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膜性肾病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在肾小球系膜区有IgG、IgM、IgA、C3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在血管襻区膜性肾病见IgG、C3免疫复合物沉积,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可见IgM、C3、C1q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其刚果红染色阴性。电镜下膜性肾病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在系膜区、基底膜上皮下和(或)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见无分支的纤维样结构(直径15~25 nm),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还可见微管状结构(直径30~50 nm)。结论:纤维样肾小球病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确诊需依赖电镜特征性纤维样结构。  相似文献   

3.
狼疮性肾炎(LN)是肾脏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50~80%有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肾脏损害的程度决定SLE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狼疮性肾炎的组织病理特点是病变广泛性和多样化,表现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多部位的不同程度的多种病变。典型狼疮性肾炎病理变化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纤维蛋白洋坏死和线圈样损害,肾脏其他血管亦遭相似损害。而间质慢性损害也较其他肾炎损害为重[2]。免疫荧光染色在免疫复合物沉积的病变区呈强阳性。电镜所见,内皮细胞下有众多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这种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表达情况,探讨肾组织HBV抗原的来源及其与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于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炎肾组织中的HBV抗原(HBsAg、HBcAg)。5例膜性肾病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血清HBV感染标志阴性肾炎与阳性者的肾组织中HBV抗原沉积一致,且肾小管HBcAg高表达。肾小管HBcAg阳性组的肾组织病变程度明显严重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下,血清HBV标志阴性肾炎与阳性者表现不同。结论肾组织中HB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有原位形成的可能;血清HBV感染与肾炎〔膜性肾病(MG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IgA肾病(IgAN)〕肾组织感染HBV不一致。肾小管中HBcAg可能与上述肾炎的肾组织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马美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595-596
目的了解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之间的联系,认识肾穿刺活检术在成人肾脏疾病中的重要性。方法 40例肾活检均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取肾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结果 40例肾活检病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9例(72.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0例(25%),小管间质病变1例(2.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IgA肾病为主10例(34.48%),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狼疮性肾炎为主4例(40%),且以女性为多。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3例(30%)。结论肾活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蛋白尿患者肾脏病理特点,为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56例蛋白尿住院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肾活检术,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对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病占82.14%,继发性肾小球病占17.86%,无小管间质性病变.原发性肾小球病中,轻微病变发病率最高15例(32.61%),继发性肾小球病中以狼疮性肾炎(LN)最多,为7例(70.00%).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病仍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以肾小球轻微病变最为常见,IgA肾病位居第二.继发性肾小球病中以狼疮性肾炎(LN)多见,其他少见的肾脏病如肾淀粉样变等也有检出.  相似文献   

7.
本义选用右旋糖酐作抗原诱发小鼠IgA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增宽;荧光镜下,肾小球内有颗粒状IgA免疫复合物沉积,部分鼠伴IgG沉积;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IgA荧光强变,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下,系膜基质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细胞呈轻度增生及吞噬现象;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8.
820例肾小球疾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669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31例狼疮性肾炎以及20例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肾穿刺活检标本用光镜观察,半定量分析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程度,并观察与组织病理类型的关系。皮质区小管间质损害的程度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除新月体性肾炎外,以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较突出:在狼疮性肾炎中以第Ⅳ型较明显:在原发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中,仅慢性型小管问质的损害类似于原发性及狼疮性肾炎。上述三种类型的肾炎中,小管间质损害的程度与肾小球损害的性质有关,与肾活检时肾功能减损的程度有关。因此,皮质区小管间质损害的半定量测定,反映了肾小球损害的严重度,并有助于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9.
白鹤粉对兔肾小球肾炎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Border 的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制作家兔原位免疫复合物肾炎模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白鹤粉治疗 5 周。结果:治疗组尿蛋白量明显减少( P < 0.01),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 0.01);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对照组肾小球内 Ig G 沉积明显,光镜、电镜下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提示中药白鹤粉治疗家兔肾小球肾炎模型有效,可能成为治疗人类肾小球肾炎的新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06~2008年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144例,在B超下行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标本分别做直接免疫荧光、光镜和电镜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中,Ⅳ型最多,占55.6%;其次是Ⅴ型和Ⅲ型,分别占17.4%和15.3%;Ⅱ型、Ⅲ+Ⅴ型和Ⅳ+Ⅴ型相对少见。Ⅱ型多表现为隐匿性肾炎;Ⅲ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症;Ⅴ型和Ⅳ+Ⅴ型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Ⅳ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Ⅱ型荧光沉积部位以系膜区(Ms)为主,Ⅴ型和Ⅳ+Ⅴ型荧光沉积部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GCW)为主,Ⅲ型和Ⅳ型荧光沉积部位以GCW+Ms为主。Ⅳ型和Ⅳ+Ⅴ型的AI和CI评分要高于其他类型。结论 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均有一定的特点,这对于狼疮性肾炎的分型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中药白鹤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Border的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制作家兔原位免疫复合物肾炎模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白鹤粉治疗5周。结果:治疗组尿蛋白量明显减少,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查发现对照组肾小球内IgG沉积明显,光镜和电镜下示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治疗组病变程度较轻。结论:中药白鹤粉治疗家兔原位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模型有效,可能成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狼疮性肾炎     
肾脏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临床表现,狼疮患者绝大多数病例最终都会发生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从临床上看,肾脏受累者约占70%,而根据一般病理检查,受累者高达90%,若行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则几乎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病变。1发病机制LN是免疫复合物肾炎。一些外来抗原和内源性抗原作用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的患者,B淋巴细胞高度活跃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也有认为“原位性”免疫复合物沉积的理论,即肾小球上的抗原或循环中自由的抗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中药白鹤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实验证据.方法:采用Border的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制作家兔原位免疫复合物肾炎模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白鹤粉治疗5周.结果:治疗组尿蛋白量明显减少(P<0.01),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对照组肾小球内IgG沉积明显,光镜和电镜下示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治疗组病变程度较轻.结论:中药白鹤粉治疗家兔原位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模型有效,可能成为治疗人类肾小球肾炎的新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调节蛋白Bax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LN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4例活动期LN患者肾组织中Bax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观察它们与LN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1.增殖型LN肾小球Bax阳性细胞数增高,且与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呈正相关:2.LN肾小管Bax表达增高,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呈正相关。结论增殖型LN肾组织存在Bax异常表达,Bax在肾小管高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趋化素样因子-1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 like factor-1,CKLF-1)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确诊为狼疮性肾炎以及10例对照组患者的肾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肾小球CKLF-1阳性细胞率和CKLF-1阳性肾小管百分率及反应强度.结果: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球CKLF-1阳性细胞率和CKLF-1阳性肾小管百分率分别为10.4%±1.5%和48.9%±4.3%,与对照组患者4.6%±1.1%和4.3%±0.9%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KLF-1在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球阳性细胞率和阳性肾小管百分率与狼疮性肾炎活动指数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53(P<0.05).结论:CKLF-1参与了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肾毒性血清诱发的大白鼠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进行动态观察。光镜下肾小球内细胞数目明显增多。12h内兔抗鼠IgG呈线型分布于鼠肾小球基底膜上。鼠抗兔IgG抗体在7天内产生并沉积于肾脏。电镜下肾小球病变在3周内逐渐加重,并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与内皮细胞之间或肾小球基底膜内。鼠的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诱发率高,其病变与人类某些肾炎相似。  相似文献   

17.
狼疮性肾炎13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云  郭明好  刘云  张燕 《中外医疗》2010,29(22):6-7,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128例病例资料,在B超下行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标本分别做直接免疫荧光、光镜和电镜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以Ⅳ型最多62例占48.44%;其次是V型和II型,分别为21例、12例,占16.41%和9.38%,III型、III+V型和Ⅳ+V型相对少见,分别为13例、8例、7例,占10.16%、6.25%和5.47%。Ⅱ型多表现为隐匿性肾炎;Ⅲ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征;IV型和V型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Ⅱ型荧光沉积部位以系膜区(Ms)为主,V型和Ⅳ+V型荧光沉积部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GCW)为主,Ⅲ型和Ⅳ型荧光沉积部位以(GCW+MS)为主。Ⅳ型和Ⅳ型的AI和CI评分要高于其他类型。结论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均有一定的特点,这对于狼疮性肾炎的分型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狼疮性肾炎(LN)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MΦ)的浸润,探讨其与相应的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ISN/RPS 2003年狼疮肾炎病理学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例正常及42例LN患者肾组织MCP-1及CD68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狼疮性肾炎(LN)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量及CD68标记的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Ⅳ型的表达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MCP-1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的表达与MΦ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浸润数量呈正相关(r=0.621和r=0.630,P<0.01);结论:(1)巨噬细胞参与LN肾小球和肾间质小管的炎症病变,其表达与LN进行性损伤有关;(2)LN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浸润的巨噬细胞可能受MCP-1趋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肾小球内凝血,纤溶因子的沉积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免疫荧光法对118例原发或继发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凝血,纤溶因子α_2—纤溶酶抑制因子(α_2—PI),纤溶酶原(PLG),纤维联接蛋白(FN),纤维蛋白相关抗原(FRA)的分布及与肾小球内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健康对照组除FN在系膜区有沉积外、α_2—PI、PLG、FRA均为阴性,但在疾病情况下,特别是在重度系膜增殖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中,这些因子不仅在肾小球内沉积增加,而且与球囊粘连,新月体的形成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制兔抗大鼠肾免疫血清,制造大鼠抗基底膜肾小球肾炎模型,并进行了重复试验。用免疫荧光技术、光镜和电镜进行观察,前后两批实验结果相同,提示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显示出典型的光滑线型荧光图象,在电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基底膜呈现局灶性电子透明区而疏松增厚,光镜下主要表现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变化,未见新月体形成。实验结果可与人类某些肾炎相比较,对了解人类某些类型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