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单穴临床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历代不少针灸家临证主张“疏针简灸”,处方遣穴“贵在约”、“少而精”,认为“少则得”“多则失”。笔者认为取穴多少,应以切中病机为要,如若用穴庞杂,刺灸频繁,难免耗气伤血,徒增患者皮肉之苦。《玉龙赋》说:“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繁”。因此,古代医家总结许多单穴治疗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经验,常以歌赋体裁记叙之。如《标幽赋》、《肘后歌》、《玉龙歌》、《灵光赋》、《通玄指要赋》、《胜  相似文献   

3.
欧阳群教授临床运用单穴经验集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泳  陈俊琦 《中国针灸》2007,27(11):857-858
介绍欧阳群教授运用单穴治疗各类疾病的经验,包括百会治疗梅尼埃病、"风岩"治疗视神经炎、下关治疗足跟痛、曲池治疗颈淋巴结核、孔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落零五"治疗各类疼痛、"宽胸"穴治疗胸闷、肺俞治疗麦粒肿、血海治疗经期头痛、条口治疗肩周炎、外踝尖治疗牙痛、承山治疗后头痛、涌泉治疗呕吐等等。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研究中,常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用不同的对照方法,对照组的选择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专项研究进行了59项单穴主治作用的临床评价研究。从对照设置情况分析,该研究较为全面地涉及到了针灸临床研究常用的对照设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随后的研究起到了示范参考作用。但由于针灸过程是一种可见的治疗程序,对对照组设置和实施方法要求较高,要遵从盲法原则就不得不面对许多操作性的困难,这有待以后不断克服创新。  相似文献   

5.
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本文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并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经脉循行是基础,经气会聚是关键",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针灸取穴离不开辨证论治。以下就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辨证取穴的体会略举一二。例1.通腑治蛇丹郭王氏,女性,72岁,家务,1981年12月8日初诊(国际针灸班带教病历)。患者左少腹及腰骶部疱疹5天。近1周以来,左侧少腹部肌肤疼痛不适,二三日后出现了成群疱疹,疼痛难忍。就诊时左侧少腹至腰部疱疹连片,疹内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色红,局部异常疼痛,呻吟不巳,伴低热、口干、口臭、纳少、溲黄,大便5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腻。有慢性气管炎、肺心病史,7年前因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治疗取支沟、大横、三阴交、照海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10~12分钟行针1次。  相似文献   

7.
急症单穴治验安徽省灵璧县中医院(234200)任秀兰,刘桂营I嵌疝黄XX,男,1岁,1973年8月28日诊。母代诉:患儿啼哭不乳五小时,伴呕吐,当地卫生室诊为“消化不良”,对症处理不效反而哭闹加剧而转来我院就诊。刻诊:发育正常,营养佳。心肺(一),腹...  相似文献   

8.
列缺穴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巍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8-519
穴位的准确定位是取穴及针灸治疗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取穴、施针、恰当地加以运用,更谈不上顽疾应针而瘥。列缺穴位列“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及医者对列缺穴的定位认识模糊,使用列缺穴并未取得想象中的预期效果,对其针感、疗效莫衷一是。纵览众多针灸医籍,所载本穴的定位亦有所出入,含糊不一。笔者多年研探,不揣浅陋试述如下。1 位置及取穴方法1.1 位置 有关列缺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  相似文献   

9.
中冲穴位置考辨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杨介宾(教授)中冲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井穴,具有清心除烦,醒脑开窍,交通阴阳的功用。临床用于治疗心痛烦闷、喜笑不休、中风、昏迷、高热、中暑、小儿惊厥等多种病证,常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故列为常用穴之一。在教学中,也...  相似文献   

10.
一、当脐痛:金××,女。30岁,92年10月21日下午3时因脐痛2小时来本院就诊。自述以往有类似发作史,曾在外院作B超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述每次发作,均与进食寒凉物有关。每次发作虽经中西药治疗,但疼痛持续十余日才止。为加快病愈,经人介绍来本科就诊。症见:面色皓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脐中疼痛,按之则舒,BP:12/gKPa,脉搏58次/分,舌淡,苔薄白,脉迟缓。触诊:腹部柔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脐中有压痛,无反跳痛。第二腰椎棘突下有轻度压病。实验室检查:W…  相似文献   

11.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7,27(11):823-827
本文系统考察了腧穴主治表述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标准化表述规范,能体现针灸治疗自身规律的腧穴主治表述体例,即以治疗范围概括、以典型病症举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针灸歌赋腧穴主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晓冬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6,26(5):381-384
针对古代针灸歌赋在传抄、转述、加工等流传过程中常发生歌赋内容的扭曲、失真现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提出若干整理研究歌赋腧穴主治的方法:①利用歌赋注文进行研究;②同源文献比较研究;③注重考察原始文献;④比照腧穴文献研究;⑤计算机文献系统的辅助应用。通过例证说明,对针灸歌赋腧穴主治的研究,应重视多种方法的广泛运用,采取多种文献的综合刹用,才能实现有效地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躯干腹、背侧T1-T12同一神经节段十四经穴主治功效的规律.方法:查阅林昭庚《新针灸大成》及沈雪勇《经络腧穴学》所记载的位于T1-T12支配区内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分别将皮区和肌层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躯干部穴位在皮区和肌层主治上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规律,相邻节段的穴位主治相近,并与其相关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腧穴的主治功效是由支配其相关脏腑神经节段的空间决定的.本文从神经结构方面证实了经穴的主治功效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实现经穴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即对与经穴处于同一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脏腑病变,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背部特定腧穴拔罐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予背部特定腧穴(定喘、肺俞、肺底)拔罐治疗,对照组70例(后脱落1例)予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咳嗽、咽痒、咽干、咯痰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结束6个月,统计呼吸道疾病发作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85.5%,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结束6个月内呼吸道疾病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背部特定腧穴拔罐治疗感染后咳嗽能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6.
17.
杨志新 《光明中医》2001,16(6):34-34
相对穴位是指腧穴的位置内外、上下或前后相对 ,如内关与外关 ,曲池与少海 ,人中与风府等。因其位置上的特殊性 ,配合应用 ,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相对穴位的临床应用 ,虽不曾有人将其作为一种配穴方法 (部分属前后配穴法 )应用 ,但在古代针灸著作及歌赋中(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肘后歌》、《席弘赋》等 ) ,以及前人及现代针灸经验中多有应用。现收集于下。1 相对穴位透刺穴位透刺 ,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穴位来增强针刺强度的一种针法。此法由金元时期针灸医家提出。相对穴位透刺 ,多是四肢内外侧或前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临床的不同情况,总结了针剌治疗时,针刺穴位的先后顺序,认为主穴配穴组方,先针主穴;急症首刺治标穴;慢性疾病先刺治本穴;疾病有先后,先病当先刺;以治法决定刺穴先后;特殊作用的穴位当先刺。  相似文献   

20.
腧穴诊察即通过望诊、问诊、切诊观察腧穴的阳性反应,诊疗或协助诊疗疾病的一种经典针灸诊断方法,可用来确定穴位、用于诊病、指导临床、分析预后。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是穴位压痛法。主要操作方法则是根据所诊察的穴位采取特定的体位并暴露穴位,通过望诊观察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皮色、皮损、皮形等变化;通过切诊感受穴位处的肌张力是否有异样,穴位是否有压痛,有酸、胀、麻、放射感以及阳性反应物如条索、硬结等,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做记录。对腧穴诊察法的深入研究及探索有助于加深对经络理论及穴位本质的认识,有助于科学地构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