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高血压杂志》2006,14(4):328-328
该文研究目的是了解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高血压导致外周血管病变的认识。入选154例[男81例,女73例,年龄60~83岁,血压(152±21/87±12)mm Hg]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定量检测血清hsCRP,并进行血清hsCRP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4·9±4·8)vs(3·1±3·9)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2.
相关研究显示,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高血压患者患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心血管事件如心梗、脑卒中发生的有效预测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是未来发生心梗脑卒中、血管性死亡等的独立预测因子[1]。我们对有无脑梗死合并症的老年高血压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测定及血清hsCRP检测,旨在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清hsCRP与脑梗死的关系,并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IMT与血清hsCRP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3年12月至2005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合并外周动脉血管病变的高血压患者其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有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有效预测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有关正常人的多个前瞻性研究结果已经证实,hs—CRP是未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血清hs—CRP水平检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重要的炎症反应标记物,近年来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在不稳定斑块发生、演变、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国外最近的研究对hsCRP是否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认识并不一致;而且认为可能存在性别差异,hsCRP只在女性患者中对心血管病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97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A组:颈动脉无斑块发生;B组:颈动脉有稳定斑块;C组: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结果CRP在A组为(3.53±1.23)mg/L,在B组为(4.29±2.50)mg/L,在C组为(7.35±9.81)mg/L。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与A组、C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RP增高,血清CRP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传统危险因子(如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只解释了50%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AS)均是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认为,CRP在血管损伤过程中起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各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40~85岁的364例病人,分为CAS组及对照组,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年龄、性别,测量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体重指数(BMI)等。其中CAS 209例,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斑块回声及有无狭窄来判定CAS病变的程度,CAS再分为内中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及狭窄组,比较各组间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UA、BMI、年龄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S组与对照组间高血压病史、SBP、DBP、糖尿病病史、血UA、年龄、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血UA与CAS密切相关(P<0.05)。CAS各组间高血压病史、SBP、糖尿病病史、LDL-C、UA、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DBP、TC、TG、HDL-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新的危险因素可以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7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计算出这些患者的脉压差,观察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脉压差大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均增高(P<0.05)。结论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脉压差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了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1—04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2例(男110例,女92例),年龄(60.2&#177;12.4)岁。其中合并糖尿病45例(2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感染、免疫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分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最近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的存在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关系如何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探讨颈动脉病变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发未经降压治疗的EH患者128例作为高血压组,检测血压、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及生化指标,采用胶乳免疫比浊定量法测hs—CRP,循环酶法测Hcy水平。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将EH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组(43例)、高血压2级组(46例)和高血压3级组(39例),并对EH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病变组(48例)、内膜增厚组(42例)和斑块组(38例)三个亚组。以4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hs—CRP、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级别组间hs—CRP、Hcy水平比较,hs—CRP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y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高血压合并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组间hs—CRP、Hey水平比较,hs—CRP、Hcy水平斑块组和内膜增厚组高于无病变组,斑块组又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IMT除与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DL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外,同时与hs—CRP、Hcy呈正相关(r=0.610和r=0.571,P〈0.01)。结论ha—CRP、Hey与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早期干预炎症反应及高Hcy血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s-CRP含量,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hs-CRP脑梗死组为(5.96±1.52)mg/L高于对照组的(1.78±1.02)mg/L(t=15.383,P<0.0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为77.97%,高于对照组的36.67%(x2=12.92,P<0.01);颈动脉IMT脑梗死组(1.18±0.17)mm高于对照组的(1.02±0.15)mm(t=4.544,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型组血清hs-CRP水平[(15.68±1.45)mg/L]明显高于轻型组[(1.88±0.34)mg/L]和中型组[(4.16±1.39)mg/L](t值为37.217和25.243,P<0.01).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升高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变有临床意义,早期测定hs-CRP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分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比较。结果(1)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96±5.26)mg/Lvs(3.16±3.54)mg/L,P=0.006]。(2)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平均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患者[(5.35±4.82)mg/Lvs(3.16±3.54)mg/L,P=0.002]。(3)根据吸烟情况进行分层后,1年内有吸烟行为者中颈动脉斑块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平均值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30±5.02)mg/Lvs(3.07±1.70)mg/L,P=0.024]。(4)无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均值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03±5.35)mg/Lvs(3.25±3.61)mg/L,P=0.032]。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MA)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48例和健康对照者45例,高血压患者又根据UMA水平分为UMA异常组(UMA≥20mg/L)和UMA正常组(UMA20mg/L),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hs-CRP。结果:高血压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8±0.48)mg/L:(0.57±0.20)mg/L,P0.01];高血压患者中UMA异常组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UMA正常对照组[(2.41±0.50)mg/L:(2.01±0.47)mg/L,P0.01];UM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39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提示高血压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加重内皮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脉压差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高血压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人们普遍关心收缩压与舒张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而对于脉压尚未进行广泛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 ,观察了 64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的相互关系。结果 :脉压差高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也高 (P <0 0 5 ,P <0 0 1)。结论 :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 ,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7例未经治疗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患者分为LYH组与无LYH组。结果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组血清hs—CRP分别为(6.34±1.35)mg/L和(2.34±0.53)mg/L,LVMl分别为(138.6±16.8)g/m。和(105.5±8.5)g/m2,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LVMI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②LVH组和NLVH组血清hs—CRP分别为(6.42±3.53)mg/L和(2.75±1.08)mg/L,IMT水平分别为(2.89±0.46)mm和(0.72±0.23)mm,LVH组血清hs—CRP、IMT均高于NLVH组(P〈0.01,P〈0.05)。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LVMI及IMT均呈直线正相关(r=0.58,P〈0.05;r=0.53,P〈O.05)。结论血清hs—CRP与LVMI、IMT均密切相关,表明hs—CRP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在高血压心血管重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 方法测定33例老年及同期42例非老年HD患者临床指标、CRP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应用彩色B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结果老年HD患者AC、AM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均显著低于非老年患者(P<0.05~0.01);而CRP水平、颈动脉平均IMT、斑块阳性率、增厚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0.01);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CRP、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LDL)、年龄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r=-0.053,P<0.05). 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差,AS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微炎症、血脂异常可能减轻患者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5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依照IMT检查结果分为IMT正常组(n=36)、IMT增厚组(n=38)和斑块形成组(n=41)。分别测定各组血压和血脂及HCY和hs-CRP,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hs-CRP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IMT与年龄、SBP、TC、LDL-C、HCY及hs-CRP成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hs-CRP为IMT影响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颈动脉内膜是最早累及的部位。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3例正常人和83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研究显示,MS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MS组中平均和最大IMT分别与hsC-RP独立相关,提示C-R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