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大量临床报道证实,松振腹法对血糖调节有显著作用,本文从糖尿病的病位、病机及治则等方面引入,从中医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及现代医学多角度阐述松振腹法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从神经调节、肌电活动、内分泌、感觉和运动等方面探讨针刺对胃肠道的影响。得出结论针灸的效应机制主要通过针刺调节中枢的功能活动及调节和修复神经系统、调畅情志实现。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9,(12):1198-1202
调节痉挛是视疲劳的常见原因,也是近视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现代工作方式造成调节痉挛发生的普遍性,但临床除了屈光矫正,并无有效治疗方法。为缓解眼调节痉挛,寻找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重点分析了目前有关平滑肌收缩机制的研究,阐述了调节痉挛的发病机制及芍药甘草汤对平滑肌的调控作用,就芍药甘草汤治疗眼调节痉挛有关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的可行性进行综述。参考文献36篇。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42-1145
功能性肠病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体现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尚不明确。脑肠互动理论在肠道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肠互动的整体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发挥其双向调节效应的切入点。本文从脑肠互动理论入手对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和总结了近期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和具有调治更年期综合征作用的中药的研究概况。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调节自由基代谢、调节血脂代谢、调节骨代谢等方面;具有调治作用的中药主要从古方的辨证应用和常用的中成药两个方面时进行了概述。并指出部分实验研究采用去势大鼠模型,难以和实际的病理生理相符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以张子和《儒门事亲》和日本江户时期医者永富独啸庵《吐方考》为研究对象,从吐法的理论来源与吐法的使用指征、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吐法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以探究中医吐法集大成者张子和与日本吐法重要医家永富独啸庵的吐法思想异同,以及《儒门事亲》和《吐方考》的传承发展关系,填补中日两国吐法比较研究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吐方考》提供帮助,为临床更好使用吐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汗吐下法,在祖国医学治疗方面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人称子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就是因为他擅用汗吐下三法,卓然自成一家之故。《金史本传》說:“古书有汗下吐之法……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子和汗下吐法’。”可見子和三法是創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古代的汗下吐法而自成一派。由于子和三法旣然是在古代三法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它就必然表現許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有比较明确的理论作为根据张子和主张汗吐下三法,主要論点是“百病皆邪  相似文献   

9.
基于针刺镇痛的针刺作用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子  郭义 《吉林中医药》2010,30(4):326-327
从针刺镇痛的特点出发,分析针刺作用的基本特点,认为针刺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调节、品质调节、自限调节的特点,这对认识针灸作用规律,更好地使用针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昌炳如 《中医研究》2005,18(10):7-8
吐法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高者因而越之",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寓就近祛邪之治疗思想.然<内经>有法无方,语焉不详.至汉代,张仲景继承<内经>所言,创制瓜蒂散等方剂,使得涌吐一法有方有药,仲景还进一步具体提出吐法较为具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通过仲景对<内经>的继承发展,使得吐法得以成为有理论、有实践、有方药、有禁忌、有针对病症,可操作性较强的治法.其后,历代医家对吐法间或有所发展.至金元时,张子和力倡汗吐下三法,从理论到实践,对吐法又有较大的发展.然其后用吐法者渐少,至今更为衰微,是为憾事.下面对二张之吐法运用作一比较,以图更好理解对二位大家对吐法的运用,促进吐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呕吐证治的系统学习,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皆能致呕,非独胃也"的观点,同时借助病机演变分析法,运用《难经》"五脏相传、一脉十变"理论,重点就呕吐的标本证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探讨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消化内科恶心呕吐病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于我院消化内科近期收治的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198例,对其出现该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是引起的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结论:引起恶心呕吐的病因很广泛,可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在治疗时应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李瑶  潘桂娟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01-1404
在对古今文献中具有祛痰涵义之名词术语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初步诠释了祛痰法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祛痰法"的内涵为"针对体内痰浊留伏所变生诸证,通过消导、涌吐、逐下、补益的方法,以祛除停留于脏腑、经络、肢节、皮肤、筋膜等身体各处痰浊的中医治法"。祛痰法的外延包括四个范畴:一为消导祛痰法,其概念如化痰、消痰、导痰等;二为涌吐祛痰法,其概念如吐痰、涌痰、撩痰等;三为逐下祛痰法,其概念如下痰、逐痰、坠痰等;四为补益祛痰法,其概念如运痰法等。对属于"祛痰法"的上述基本概念,从出处、涵义、适应证、代表方药等方面加以考证研究与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4.
仲景对"吐"法的应用,无论是适应证、选方、剂型、服法还是禁忌,均体现了"吐"法适应实邪停滞上焦胸部的急症。应用"吐"法必须谨慎,必须保护胃气、阳气、正气,中病即止,体质虚弱者禁用。从《伤寒论》及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看,瓜蒂散的疗效确切,但近10年来对瓜蒂散应用的报道微乎其微。很多医院中药房没有瓜蒂这味药物,致使祛病良法——"吐"法被束之高阁,值得深思。"吐"法的应用不仅需要把握好"吐"法的适用证及禁忌证,以便在临床应用瓜蒂散,还需要加强实验及临床研究,为古方新用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确保"吐"法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呕吐医案的统计整理,总结叶天士辨治呕吐的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呕吐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57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20.0和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①在57例呕吐病案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1种;症状56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13个;药物73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27味,《中药学》教材收录的常用药物69味。②得到有意义的症状因子组3组,药物聚类组6组,症状聚类组5组,药-药二阶关联8组,三阶关联24组,四阶关联5组。结论:叶天士辨证呕吐重视肝胃关系,从木乘土辨证呕吐是其特色。治疗呕吐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则,用药注重辛开苦降,调气止呕。  相似文献   

16.
化疗呕吐系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与化疗用药、疗程以及肿瘤病人的体质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三焦辨证源于《内经》、《难经》,由刘河间揣出,经叶天士发微,最后由清代医家吴鞠通确立并倡导,形成了与卫气营血辨证经纬交织、与伤寒六经辨证比翼并行的温病辨证方法。金.刘河间倡导呕吐从三焦辨治与肿瘤病人化疗呕吐的治疗规律,颇多吻合之处,应用于化疗呕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焦吐者,皆从于气,芩连温胆汤加减;中焦吐者,皆从于积,四逆散合黄连汤化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小承气汤加桂附主之。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医吐法理论源流及其形成发展历程,归纳了古今吐法临床应用的适应病证,认为病变部位在中脘以上,以胸脘为主,下至胃腑上至头面,诸凡痰涎、宿食、酒积、瘀血、热毒等有形实邪留滞人体上部,形成实证,均可考虑用吐法治疗。同时指出临床运用吐法时,应注意因人而宜、急缓分用、中病即止、不可尽剂、吐后调摄、医患配合,方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名老中医钱育寿主任医师以法系病治疗小儿呕吐、厌食、积滞、泄泻等脾胃系疾病;从肝立论治疗小儿百日咳、盘肠气痛、黄疸、疝气;分证论治治疗小儿咳嗽、麻疹、风痧、奶痧、丹痧等出疹性疾病的经验进行探讨。总结了钱老灵活的辨证思想,分析了他独特的用药方法,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介绍了钱老创制的若干疗效卓著的经效方剂。  相似文献   

19.
康辉  陈天朝  姬海南  隋峰 《中草药》2020,51(23):6006-6014
目的 以虚寒大鼠为模型,观察吴茱萸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虚寒呕吐证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复合法(大黄+顺铂)制备虚寒呕吐模型。通过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非靶向获取虚寒呕吐大鼠血清的高通量代谢组数据,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 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血清代谢谱对照组和模型组完全分离,吴茱萸汤给药组靠近对照组,表明从机体内源性物质变化的水平模型复制成功,且吴茱萸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干预大鼠的虚寒呕吐症状,提示吴茱萸汤干预后机体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趋势。对筛选出来的35种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虚寒呕吐证的机制可能与体内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异常相关,且吴茱萸汤对其通路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网络模块化分析发现7个模块之间关系密切,焦谷氨酸、花生四烯酸、5-羟基色胺、异柠檬酸、三酰甘油等生物靶点可作为虚寒呕吐证的生物标志物。结论 吴茱萸汤能够改善虚寒呕吐模型的生理特征,机制可能与吴茱萸汤调节虚寒呕吐大鼠体内紊乱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代谢等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苦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内经》苦味之品、苦味功效、苦味应用及用苦禁忌进行探析。《内经》中苦味之品以温热性质居多,有坚、温、燥、发、泄、下等功效,其中温、发之功效仅在"运气七篇"中提出,可能与苦味五行属火有关。《内经》应用苦味时除依据五行理论之外,尚有五脏苦欲补泻及运气理论中的特殊应用及配伍方法。应用苦味时不宜多用过用,否则伤本脏、伐所克之脏,还会走骨、伤脾、令人呕。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理解《内经》苦味配伍需从其功效出发,慎将后世本草属苦药物代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