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小儿肝常有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峰  郝东阳 《陕西中医》2001,22(7):446-447
1对小儿肝常有余的认识 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易见高热、风动之症,故历代医家提出了“肝常有余”之说,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肝常用余”之说最早见于朱丹溪《丹溪心法》,但他提的“肝常有余”是从病理的角度出发的、而我认为还应该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例如明代万全就认为“肝常有余”乃是“本脏之气”,清代陈修园也说小儿“肝常有余”,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发育,他的机体与活动功能都向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年龄愈小,发育愈快,生机旺盛,最富于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儿当以胃气为本,以保津为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生理和病理具有一定的特点,古代医家提出了“纯阳之体”、“三有余(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四不足(阴常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等基本理论。正是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所以,叶天士认为:“襁褓小儿,体禀纯阳,所患热病居多。”热病就容易损伤人体阴液,而小儿“阴常不足”,更容易受到热邪的伤害。热病伤津,故治当以保津为先。病案举例 一新生儿,初时由于受寒及喂养不善,出现腹泻、高热,服止泻退热药未痊愈。数日后,突然出现四肢抽动搐搦,发作时头及躯干急骤前屈,上肢前伸,然后曲屈内收,下肢曲屈,偶或伸直,并伴有短暂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脾常不足”与“脾健贵在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脾常不足”当谓脾胃常不足,其生理内涵是指小儿时期其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状态,但就小儿自身来讲,其脾胃的结构与功能是与小儿的机体状态相适应的。“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在于小儿时期脾胃的代偿调节机能不足,代偿储备差,因而易出现代偿状态而发生脾胃病。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  相似文献   

4.
李秀亮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症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导师李秀亮教授从医 30余载 ,专攻小儿脾胃疾病 ,辨证思治 ,师古博今 ,学验俱丰。现就导师辨治小儿厌食症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审病因 重饲育引起小儿厌食的原因很多 ,小儿由于“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和“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 ,加之胎禀怯弱 ,元气不足 ,五脏皆虚 ,脾胃尤为突出 ,这些生理特点是小儿厌食症形成的体质因素。非体质因素较多 ,如病后失调、元气大伤 ,喂养不当 ,脾胃受伤 ,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 ,甚或拒食 ,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李秀亮教授认为在形成小儿厌食症…  相似文献   

5.
小儿发病以危急重症居多,这是因为小儿性禀“纯阳”而易于化热,“肝常有余”而易于动风,“脾常不足”而易于吐泻,“脏腑娇嫩”而易虚易实的缘故。是故小儿发病,“其来也暴”“其变也速”,弹指之间,变化莫测.业幼科者,如何针对小儿的发病特点,给予有的放矢的治疗,是儿科临床面临的实际问题.现将本人治疗小儿急症的点滴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内因,而外感邪毒是发病的重要外因。肺卫失司,外邪乘虚而入,侵肺袭心,肺心相传,扰动心神,心脉失养,变证蜂起,因此“治心而不止于心,调理它脏以治心”是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所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小儿病毒性用肌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德明 《新中医》1994,26(3):4-5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内因,而外感邪毒是发病的重要外因。肺卫失司,外邪乘虚而入,侵肺袭心,肺心相传,扰动心神,心脉失养,变证蜂起,因此“治心而不止于心,调理它脏以治心”是从在医整体观出发,用中医药治疗病所进行的堂试。  相似文献   

8.
小儿生理病理有其独特之处。明代医家万密斋首次提出了“脾常不足”说,此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脾胃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一特点,对于小儿的预防保健及临床诊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脾常不足是小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点所谓脾常不足,是指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由于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而小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所以相对地感到不足,正如万全所说:“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  相似文献   

9.
脾常不足、肾常虚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小儿初生,若草木方萌,阴阳稚弱,气血未充。钱乙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幼幼集成》云:“幼稚之气,尤为易亏,唯必根究先天之薄弱,而从方脉诸书,求源探本以为治”。故认病辨证应结合小儿之生理病理特点,不可视小儿为成人之缩影。  相似文献   

10.
小儿用药特点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欣 《陕西中医》2003,24(6):573-573
1 治外感用药轻灵 寒温并用 小儿肌肤薄弱 ,“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差 ,寒温不能自调 ,易为外邪所侵而患外感病。外邪初犯 ,出现表证 ,解表法为其主要治法。但由于小儿为“稚阴”“纯阳”之体 ,常表现“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故小儿外感单纯风寒或风热比较少见 ,一经感冒 ,易寒从热化 ,或热为寒闭 ,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 ,往往汗出不透 ;单用辛温 ,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因此应采用辛温辛凉并用 ,风寒风热两解。在具体应用药物时 ,应权衡轻重 ,灵活掌握。若外感风热或热为寒闭 ,寒从热化 ,热重于寒者 ,治以辛凉为主 ,佐以辛温。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本文对通常所说的小儿“肝常有余”的论点从下列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对小儿“肝常有余”的认识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易见高热、风动之症,故历代医家提出了“肝常有余”之说,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肝常有余”之说,最早见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但他的“肝常有余”之说是从病理角度提出来的。笔者认为此说还应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例如明代万全就认为“肝常有余”乃是“本脏之气”。清代陈修园也说:“小  相似文献   

12.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为祖国医学对小儿“乳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常用以作为合理喂养小儿的保健方法之一。祖国医学对小儿喂养的论述,内容是很丰富的,如元代的《活幼心书》中说:“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明代的《幼科发挥》中说:“乳多则饱,乳少则饥,饥饱之伤,内因也”;“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矣”;《幼科证治准绳》中亦说:“乳后不得便与食,哺后不得便与乳”。由于小儿肠胃娇嫩,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必须在保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基础上,规定乳食的时间、次数、食量及种类等,这就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的  相似文献   

13.
小儿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有其特点。现将笔者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体会介绍如下。1温凉并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往往寒热互见,或寒从…  相似文献   

14.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7,48(7):663-663
答:小儿发热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其中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甚者往往可危及小儿生命。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外感风温邪毒,病邪侵袭易化热化火,而现发热诸症。当以疏风解表,宣肺清热为治,笔者习用中成药内外合治小儿发热,收效尚可,介绍如下,供选用。  相似文献   

15.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16.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红 《河北中医》2003,25(12):915-916
小儿的生长 ,非气血无以立形体之基 ,非气血无以成形体之壮。而脾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经络之根 ,被称为“后天之本” ,可见脾胃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 ,而小儿又具“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1 小儿脾胃特点与疾病的关系中医学认为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属“稚阴稚阳”之体 ,无论在物质基础 (阴 )与生理功能(阳 )等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说。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说 :“脾不用…  相似文献   

17.
江育仁教授论治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育仁老师在中国儿科领域建树良多,理论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病证治有独到见解。笔者跟师学艺多年,现将老师治疗该病经验加之本人的体会介绍如下。l小儿体质,脾常不足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这是脾的生理功能。在小儿时期,由于整个消化系统发育未臻完善,而机体生长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因此在乳幼儿时期若喂养不当,皆能损伤脾胃之气,从而产生消化系统紊乱的各种证候和疾病。这是小儿“脾常不足”的临床客观反映。 “脾常不足”的病理变化,最突出的为“疳证”病儿…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儿科医家万全,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代誉为“医圣”。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9.
李志刚主任医师认为小儿便秘与“脾常不足”及“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肝脾相互影响,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导滞通腑,自拟“决明散”为主方随证加减而治,组方主要成分为炒决明子、槐花、肉苁蓉等药材,临床疗效较好。从便秘症状、中医病因病机、治法与方药、典型病例等四个方面对李志刚主任医师治疗小儿便秘临床经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曹宏 《陕西中医》1996,17(8):357-358
<正> 郭孝月教授系山东中医学院儿科专家,她注重临床实践,强调辨病与辨证应相结合,小儿病的论治必须溯本求源。其从脾胃调治儿科难症,效丰验宏,值得学习。 1 健脾益肺治小儿间质性肺炎 郭教授认为,间质性肺炎,属祖国医学“久咳”范畴。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感外邪,“脾常不足”内蕴痰湿。该病多由急性感冒发展而来,或因失治、误治、护理不当所致。临床见证主要为咳嗽、痰鸣、神疲气短,体弱多汗、纳呆食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