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60对母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传统产科护理模式,通过对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情况及对我院护理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观察2组不同模式的母婴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在母婴护理技能及相关母婴知识的掌握、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帮助产妇及家属掌握产后康复、产后营养、新生儿喂养等知识及护理技能的相关内容,并能显著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刘敏  周洁 《河南医药信息》2010,(23):173-174
目的探讨在FCMC(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的开展,提高产妇及其家庭对护理知识及技巧的掌握程度,提升产科服务质量。方法营造家庭化病房环境,在产妇床边开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新生儿床旁注射、母婴健康指导,提供营养支持,建立产后回访系统。结果通过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产妇及配偶父母亲角色的适应能力、新生儿沐浴与抚触技巧掌握率、康复知识掌握率、家庭成员的支持情况达到92%。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母婴护理能促进亲情依附、产妇及其家庭的满意度提高、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壮大母婴护士队伍、减少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产科病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使优质护理服务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母婴提供科学、实用的专科护理服务,提高产儿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母婴同室病房实行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的各项操作在产妇床旁完成,与以往护理工作效果评价相比较。结果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回馈,患者对母婴床旁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给予了高度赞扬。调查结果是产妇、丈夫及其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从原来的94.2%上升到98.9%。结论实行母婴床旁护理,使产妇家庭真正获得育儿知识与技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究在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把在我院分娩的200对母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母婴床旁护理,由专业的母婴护理人员在床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产妇对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和对母婴护理方法的掌握。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和对母婴护理方法的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帮助产妇及其家属更好的掌握护理技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新生儿护理模式对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间接诊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并对如上产妇实施分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妇产科新生儿护理服务,观察组则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各50例。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掌握率较之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另外对比两组母乳分泌时间、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均提示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异性(P<0.05)。结论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帮助产妇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改善焦虑情绪,缩短泌乳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护理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妇及其家属的护理要求,母婴床旁护理开始广泛应用于产科护理.在产妇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病床旁边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全程的护理,并亲自示范,展开相关的健康知识讲解和教育,引导产妇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新生儿的护理,这一过程就被称之为母婴床旁护理[1-2].母婴床旁护理包括新生儿抚触、沐浴、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可以让产妇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我院采用床旁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干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许荣华 《安徽医药》2016,37(2):209-211
目的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在产科住院的192对母婴为对照组,2014年10月住院的189对母婴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沐浴、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得分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满意度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母婴床旁护理能促进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提高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钱惠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45-445,447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及护理婴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2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实验组产妇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产妇采取传统护理模式,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产妇进行评估,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和护理婴儿的能力。观察统计两组婴儿的有效吸吮次数。结果实验组产妇适应母亲角色的评分和护理婴儿的评分都高于对照组孕妇,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婴儿有效吸吮次数多,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可以更快更好的护理新生儿,各种感染情况的发生概率也比较低,可以提高妇产科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产科分娩的342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分析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母乳喂养率、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9%,母乳喂养率92.4%,新生几护理技能的掌握率94.15%,对照组分别为87.13%,84.2%,85.38%,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理满意度,增强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应用,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在医院产科住院的192对母婴为对照组,2017年1-10月住院的189对母婴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沐浴、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得分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满意度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促进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提高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生儿分别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及封闭式护理,比较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护理技能各项指标掌握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是母亲和新生儿护理操作与健康教育的现代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婴儿吸吮次数,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中分娩的产妇124例,随机抽取62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产科传统护理,另62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观察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有助于提升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并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护理新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9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新的护理模式,选派专科知识丰富,素质高,善于沟通的高级护理人员经过标准化职业培训后承担此项工作。新生儿的一切护理均在母亲床旁进行,责任护士对产妇及家属一对一的讲述和操作演示,邀请产妇及家属参与共同操作并及时给予指导,对未掌握内容者进行强化训练,直至产妇及家属基本掌握。比较2组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母婴同室护理新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它有利于产妇早日恢复健康,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付民 《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15-216
新生儿的出生使产妇分娩后,很快面临照顾新生儿的责任,现在的初产妇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初为人父母,对产后的卫生保健知识,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知识与技巧缺乏了解,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传授有关的育婴知识和技能是对初产妇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母婴床旁护理是指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所享受的一切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旁进行,由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其具体内容包括新生儿床旁沐浴,婴儿抚触,皮肤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心理情绪和产妇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250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床旁组(125例)和常规组(125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床旁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并比较不同组产妇产后康复情况和心理情绪。结果护理前,床旁组和常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较前降低,床旁组HAMD和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床旁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床旁组产褥期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心理情绪以及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情绪和母亲角色适应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分娩的128例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统计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出院时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得分。结果两组产妇及其新生儿均顺利出院。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DS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亲角色适应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于促进产妇产后身心恢复和母亲角色适应。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代随着人们对产妇及新生儿重视程度的提升,对产科护理工作的要求亦不断提高。常规的产科护理模式主要侧重于观察产妇的躯体性症状和新生儿健康状况,而忽视其产后的心理需求。母婴床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化产科护理模式,强调以母婴为本、以家庭为中心,已成为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本研究旨在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04例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产妇分为研究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妇健康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提升产妇对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科病房新生儿床旁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将产科一病区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产妇530例设为对照组,将产科二病区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产妇558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实验组新生儿实行全程全方位的床旁护理服务。在产妇出院时,通过问卷调查,对比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家属陪伴率、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实验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3%,家属陪伴率为22%,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6.46%;对照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3.7%,家属陪伴率为80%,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0.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床旁服务的开展可以提高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减少家属陪伴率。从而奠定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100对母婴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新生儿护理能力的掌握情况,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的模式在提升产妇育儿方面的知识和增加母乳喂养成功率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