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象特点.方法 对30例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血常规、骨髓象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白细胞减少10例(33%)、血红蛋白减少6例(20%)、血小板减少9例(30%),16例(53%)可见异形淋巴细胞.骨髓增生活跃(83%)或明显活跃(17%),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胞浆有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红系增生正常(73%)或受抑(27%),巨核细胞数量正常伴成熟障碍,组织细胞均不同程度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易误诊为血液病.结论 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常规及骨髓象异常具有诊断价值,应注意与原发性血液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布鲁菌病患者黄疸的临床生化指标,及其强化期治疗对黄疸的影响。方法对71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出现黄疸(黄疸组),其余55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胆红素指标进行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对黄疸组患者异常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所占比率比较;采用完全随机两样本资料的秩和检验对黄疸组和对照组年龄和病程中位数进行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四格表χ2检验比较黄疸组和对照组生化等指标;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强化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DBIL和IBIL差异。结果黄疸组异常DBIL和异常IBIL所占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DBIL所占比率高;黄疸组和对照组年龄和病程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异常的ALT、AST、ALP、γ-GT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DBIL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IBIL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期治疗前后TBIL、DBIL和I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黄疸全部消失。结论布鲁菌可致急性布鲁菌病患者黄疸的特征主要是隐性高DBIL血症黄疸,2组比较,急性布鲁菌病黄疸与患者的性别有关与年龄、ALT、AST、ALP、γ-GT异常率无关;强化期治疗对消除急性布鲁菌病黄疸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新疆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做到早期预防。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布鲁菌病患者121例,分析入选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确诊为急性期布鲁菌病的121例患者中,男性92例(76.03%),女性29例(23.97%),男、女性别比为3.14∶1.00。病例平均年龄为(44.52±11.78)岁,发病时间主要在4—6月,主要职业是农民,其次是牛羊养殖户,明确与牛羊有接触者79例(65.29%)。发热时间最短为7 d,最长的间断发热3个多月,以下午、夜间明显,低热37.3 ℃~<38.0 ℃ 24例(19.83%),中度热38.0 ℃~<39.0 ℃ 52例(42.98%),≥39.0 ℃者29例(23.97%),无发热者16例(13.22%)。部分患者出现畏寒、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多汗等症状。患者中WBC正常73例(60.33%),WBC增多30例(24.79%),WBC减少18例(14.88%),hsPCR增高82例(67.77%),PCT增高63例(52.07%),ALT增高51例(42.15%),AST增高47例(38.84%),AKP增高38例(31.04%),γ-GT增高45例(37.19%),HB降低13例(10.74%),PLT减少16例(13.22%),ESR增高83例(68.60%)。主要并发症有骨关节炎41例(33.88%),睾丸炎或附睾炎6例(4.96%),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4.13%),心内膜炎或心包炎3例(2.48%)。121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 急性布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是与牛羊有直接接触的农民,主要症状是发热,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6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布鲁菌病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布鲁菌病患者及36例风湿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布鲁菌病患者为观察组,以风湿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并分析观察组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CD4+(CD4+)、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低于对照组,而T淋巴细胞CD8+(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农区、咳嗽、皮疹、头痛、脑膜刺激征、肝大、脾大、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异常及肝功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Logistic分析显示,农区、咳嗽、皮疹、头痛、脑膜刺激征、肝大、脾大、血常规PLT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布鲁菌氏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75例确诊为布鲁菌氏病的患者,自拟量表,收集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资料(包括发热情况、最高体温、血液培养、布鲁菌氏抗体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PCT、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疆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7、TNF-α、INF-γ)、炎性因子(PCT、hs-CRP)及RF、ESR、ASO、血培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和生化等技术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分别为2.74(0.97~6.25)和0.56(0.53~0.64)、34.10(13.05~60.8)和0.78(0.41~2.52)、1.83(1.15~2.75)和0.89(0.77~1.13)、6.77(2.48~13.74)和1.03(0.68~1.20)、35.23(5.79~74.98)和1.33(0.80~2.17)、212.96(42.3~436.72) pg/mL和1.69(1.36~1.89) pg/mL,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和慢性组IL-6、IL-10、IL-17、TNF-α、IFN-γ分别为65.32(36.27~68.60)和29.38(11.30~53.09)、2.38(1.51~3.34)和0.89(0.77~1.13)、11.98(3.92~16.49)和5.27(2.24~12.49)、50.88(16.59~96.69)和28.24(5.30~64.40)、319.00(145.14~588.52)pg/mL和160.52(36.5~418.54) pg/mL,PCT和hs-CRP分别为0.08(0.06~0.12) pg/mL和0.04(0.03~0.06) pg/mL、12.60(5.0~30.8)mg/L和3.30(1.2~16.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抗体滴度组和高抗体滴度组IL-6、PCT 、hs-CRP 、RF、ESR、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0.46(11.30~50.02) pg/mL和46.20(17.72~79.69) pg/mL、0.04(0.03~0.06) pg/mL和0.07(0.04~0.11) pg/mL、3.03(0.85~9.70) mg/L和13.65(2.97~31.43) mg/L、3.0(0.8~9.7)IU/mL和13.6(3.0~31.4)IU/mL、15(7~31)mm/h和27(15~46)mm/h、15.3%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6种细胞因子均为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和INF-γ水平是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4、IL-6、IL-10、IL-17、TNF-α、IFN-γ及PCT、hs-CRP等指标不仅能及时准确反映布鲁杆菌感染发病程度和临床分期的免疫状况,而且IL-6和INF-γ表达水平具有独立的临床诊断评估作用,血培养在急性期或高滴度组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布鲁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流行地域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加,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通过综述布病的研究进展,力求控制和降低其对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34例布鲁菌病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其临床感染及实验室检测特点。方法:收集34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域、发病部位及病灶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B超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18例有明确接触史者均与羊接触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骨关节疼痛(38.2%)、多汗(32.4%)、肝脾肿大(29.4%)、淋巴结肿大(14.7%)和乏力(11.8%);白细胞异常者12例(35.3%),肝功能异常者25例(73.5%),血沉升高者24例(70.6%);C反应蛋白升高者30例(88.3%);降钙素原升高者30例(88.2%);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为101.5 h(四分位间距为98~109 h),骨髓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为85.5 h(四分位间距为74~105 h),骨髓阳性报警时间短于血液阳性报警时间(P < 0.05)。结论:对怀疑布鲁菌感染的病例,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应重视患者的流行病接触史,加强沟通,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等,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卢迎宏 《当代医学》2011,17(30):21-2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89例.分为强化治疗组99例,常规组90例,对两组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1d、3d、7d,进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手术后血脂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两组术前血清中C反应蛋白测定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血脂水平术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或避免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86例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迎春  罗崇文 《海南医学》2007,18(9):41-41,152
目的探讨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和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临床特征。结果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主要以酶谱升高为主。随年龄的增加,肝功损害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保肝治疗效果好,无慢性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临床急性感染性疾病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恢复时间。方法 对 135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入院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 ,观察治疗第 2周及第 4周时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除 6例死亡外 ,其余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升高多在正常值上限 3倍以内 ,治疗第 4周异常肝功能指标治愈率分别为 AL T92 .4%、AST91.6 %、GGT75 .6 %、AL P91.3%、 SB10 0 %、 SB’ 10 0 %和 TBA 85 .7% ,HBs Ag ( )携带者与 HBs Ag (- )者治疗第 4周上述指标治愈率无显著差异。第 4周时 GGT仍升高者恢复缓慢或不易恢复正常。结论 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多呈轻度及一过性升高 ;HBs Ag ( )携带者肝脏应急储备及修复功能较正常人无明显下降 ;GGT恢复缓慢或不易恢复正常者可能留有持久性的肝内毛细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4.
报道布鲁菌病少见并发症肝脓肿、全血细胞减少各1例。其中1例患者的肝脏2个较大脓肿,最大径均>5.0 cm,未行穿刺引流,经抗布鲁菌病药物治疗后脓肿病灶完全消失;1例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最低至14×109/L,经抗布鲁菌病药物治疗后外周血常规检查正常。提示认识布鲁菌病少见并发症,尽早识别、诊断及规范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CT分级与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CT分级与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恢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研究59例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人及其CT图像.将术前非肿瘤区肝实质的肝硬化分级,与术前临床肝功能分级、术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分级之间各生化指标的术后峰值或谷底和20d后的时间区段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B(白蛋白)和PAB(前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而TBIL(总胆红素)和DBIL(直接胆红素)在C-P分级的A、B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CT分级与现有的临床常用的肝储备功能,如C-P分级有互补性,可以作为临床肝癌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认知康复训练对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及药物降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予常规康复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化认知康复干预,两组均干预16周。评估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6周后认知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干预16周后,两组MOCA评分和MMSE评分较前不同幅度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躯体功能、心理情感、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等4项评分均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强化认知康复训练用于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宋海良  郭强  叶浩波  李春青 《吉林医学》2012,33(16):3389-339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炎性反应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78例行手术治疗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8例患者按炎性反应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针对4项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浆白蛋白(ALB),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重度胆囊炎ALT,TBIL、AST均较轻度、中度胆囊炎明显升高,ALB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度胆囊炎ALT,TBIL、AST均较轻度胆囊炎明显升高,ALB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炎性反应程度与肝功能损害成正相关,保肝、消炎、尽早手术切除胆囊是肝功能恢复的较好方法。术前可通过肝功能损害程度作为判断炎性反应程度参考因素之一,以判断病情,预测后果,评估手术方案及手术时机,拟定妥切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特点,探讨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CHC患者264例,给予INF-α2b 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检测不同时间点(基线,治疗12、24、48和72周)患者HCVRNA定量和肝功能等指标。根据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治疗中反弹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与应答的关系。 结果: 264例患者中171例(64.8%)获得SVR,37例(14.0%)治疗中反弹,47例(17.8%)复发,9例(3.4%)无应答。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较ALT正常的患者易获得SVR(P<0.05)。经抗病毒治疗,4组患者血清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下降,且12周时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48周时ALT和AST回升,复发组患者停药后24周时ALT和AST回升,直至停药后24周SVR组患者的ALT和AST可维持稳定。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ALT和AST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始终高于SVR组、复发组和治疗中反弹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其他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直至停药后24周可以维持稳定。在治疗24周时,无应答组患者血清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SVR组和治疗中反弹组患者(P<0.05)。 结论: CHC患者基线ALT水平可能与病毒学应答有关。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尤其SVR患者改善更明显,随着病毒的复发或反弹,转氨酶会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肝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9例行肝癌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围手术期给予地塞米松,每天10mg,连续应用3d。观察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P)、血清炎症因子(TNF α、CRP、IL 8、IL 6)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 ①两组ALT、AST、TBIL、AL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7、5.842、4.376、4.496,均P<0.05);两组ALT、AST、TBIL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ALP呈先降低后升高(F=7.633、9.426、5.430、7.035,均P<0.05),且两组各指标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差异(F=4.391、4.302、4.730、5.047,均P<0.05)。②两组TNF α、CRP及IL-8、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93、8.452、6.627、5.611,均P<0.05),TNF α、CRP及IL-8、IL 6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F=12.493、13.455、8.247、7.621,均P<0.05),且两组各指标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差异(F=6.305、6.747、4.632、5.508,P<0.05)。③两组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无明显不同(F=1.221、1.098、1.310、0.516,均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CD3+、CD4+、CD4+/CD8+水平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CD8+逐渐升高(F=4.082、3.956、4.225、4.316,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变化幅度趋同F=1.314、1.450、1.107、0.737,均P>0.05)。④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74、9.063,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短期、适量应用于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能起到确切的保肝、抗炎作用,有助于术后恢复,且不明显增加免疫抑制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