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剂量口服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脱水、止血等兴师动众治疗。治疗组予尼莫地平20mg,口服,每日三次,余同对照组。结果 二组CV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尼莫地平口服预防SAH后CVS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胡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1-8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15d为1个疗程;同时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观察2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保持安静,降颅压,抗纤溶止血,营养脑细胞,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尼莫同,德国拜耳公司)持续静脉泵入,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1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2周后尼莫地平组症状体征缓解率89.1%,对照组4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尼莫地平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住我院的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绝对卧床、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镇静、止血、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保护剂以及常规抗感染等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辅助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7.6%(23/34),经比较,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MCA流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脑血管微循环,控制或消除脑血管痉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2):52-5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CV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MCV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医院2006年6月2007年至7月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患者,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尼莫地平组两侧ACA、MCA的Vp较对照组明显减慢,病死率和CVS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应早期使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并逆时选取2007年1月以前采用保守治疗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效,且可有效缩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收治的39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19例和非尼莫地平组20例。2组均用止血、脱水、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加用尼莫地平静脉滴注0.5μg·kg^-1·min^-1,连用10 d,后改尼莫地平片剂30 mg,每日3次,连用10 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谱检查。结果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0.5%(2例),非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5%(9例),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颅多谱勒检测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动脉痉挛的作用,能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方法将1995年2月~1996年1月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8例作为常规治疗对照组;2003年6月~2008年2月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作为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组。比较观察2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结果2组CVS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不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结论尼莫地平可降低CVS发生率,死亡率,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CVS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8226;d 1,静脉滴注,qd;对照组18例,给予山莨菪碱10 mg,po,tid.疗程均为14 d.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抗纤溶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并在治疗期间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治疗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增高;相应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发现用药后12 h两者即出现差异显著性,即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效持续到治疗2周.结论: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较口服山莨菪碱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66例,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绝对卧床、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注,观察脑血管痉挛率和病死率。结果:166例均行动脉瘤栓塞术,术后2周内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能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症,发病比例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而脑血管痉挛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出现此并发症的患者约半数死亡或留有神经功能受损,故而逐渐引起临床重视。尼莫地平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对防治继发的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对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88%(4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6.37,P<0.05);经过不同方法治疗,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9.58,13.39,23.34,9.45;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尼莫地平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采用常规脱水止血等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对观察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发生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的几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h、72h、7d、14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再出血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高达30%~50%[1],是导致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SAH发生后预防CVS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拟用大剂量尼莫地平(Nim)口服防治SAH并发CVS进行临床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90例SAH病人,均经腰穿和(或)CT确诊,均于发病72h内入院接受治疗。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Nim组和对照组,各45例。Nim组男28例,女17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史8例,伴动眼神经损害3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高血压病史13例,糖尿病史5例,伴动眼神经损害1例。SAH后并发CVS的诊断依据[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进行治疗时,尼莫地平的使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00例该类患者为对象,等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常规的神经营养以及止血和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微量泵入尼莫地平,剂量1 mg/h,连续使用14 d后更换为以3次/d为频率的30 mg尼莫地平片剂。治疗后首日、第3日、第7日及第14日,采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等情况,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进行预后评分以统计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随访所得之预后结果均好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防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预防组2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2.5m1/h持续静脉泵入。将预防组中所有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6.25m1/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10d。采用TCD动态观察血流速度。结果:预防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应用尼莫通1w、2w后MCA、ACA血流速度明显位于用药前(P<0.05)。结论: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可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脓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