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峰  杨季红  刘渤  刘玉英  马芳 《河北医药》2012,34(9):1285-1287
目的探讨分化相关基因NDRG1和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NDRG1和Hpa在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NDRG1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无关,而与门静脉有无癌栓,肝内或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PA蛋白表达水平与有无癌栓无明显相关性(P>.05),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肝内或淋巴转移相关(P<0.05)。肝癌组织中NDRG1和Hp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 NDRG1和Hpa可能作为潜在癌基因在肝癌进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联合检测NDRG1和Hpa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肝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河北医药》2012,34(9)
目的 探讨分化相关基因NDRG1和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NDRG1和Hpa在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NDRG1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无关,而与门静脉有无癌栓,肝内或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PA蛋白表达水平与有无癌栓无明显相关性(P>.05),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肝内或淋巴转移相关(P<0.05).肝癌组织中NDRG1和Hp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 NDRG1和Hpa可能作为潜在癌基因在肝癌进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联合检测NDRG1和Hpa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肝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CNA及AgNOR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图象分析技术,分别检测67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组织学标本中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结果 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在高分化肝癌(10.70±7.12,3.29±1.17)、中分化肝癌(36.50±7.87,3.93±0.90)及低分化肝癌(61.60±16.38,7.07±1.84)中依次呈升高趋势;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也分别与肿瘤肿块大小及预后有关;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与组织学分级、肿瘤肿块大小及预后有关,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以上两种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可以评价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27、p53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27、p53与PCNA的表达。结果(1)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47),低分化肝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P=0.017)。(2)肝癌组织中p27蛋白染色指数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45),在肿瘤直径〉5cm(P=0.031)与存在肝外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进一步降低(P=0.028)。(3)肝癌组织中PCNA染色指数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29)。在肿瘤直径〉5cm(P=0.037)与包膜侵犯的肝癌组织中进一步增高(P=0.035)。(4)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P=0.028)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53、p27与PCNA的异常表达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肝癌患者LINC02802的表达及与预后和免疫浸润水平的关系。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得肝癌患者数据及临床资料,以LINC02802表达量的中位数为界,将癌症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Kaplan-Meier法、Cox回归分析、免疫浸润分析,评估LINC02802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采用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ssGSEA)LINC02802与免疫浸润的关系。结果 通过TCGA数据库,获得原始研究样本数据424例,其中包括肝癌组织374例,正常组织50例。LINC0280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LINC02802在肝癌患者中的高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甲胎蛋白和血管浸润有关(P<0.05);LINC02802高表达与较差的总生存期相关(P<0.05),且LINC02802表达量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INC02802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 LINC02802的表达与肝癌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组织芯片在胃癌研究中的意义,并初步研究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1072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利用组织芯片仪构建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检测P53和PCNA的表达。并用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1072例胃癌信息的组织芯片,P53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55.1%和89.3%,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中的表达。P53的过度表达与年龄、男性、贫血、腺癌、分化、浆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而PCNA则与年龄、肿瘤部位、腺癌、分化、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TNM高度相关。单因素分析当中,年龄、贫血、肿瘤大小、分化、肿瘤分期、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切缘、术中输血以及PCNA均与患者恶性预后相关。而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当中,年龄、分化、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术中输血以及PCNA与患者恶性预后相关。结论:1072例胃癌的大规模组织芯片为胃癌的深入研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P53和PCNA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患者、肿瘤、手术情况和生物学因素在内的综合因素影响了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肝癌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患者,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生存时间为因变量,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将单变量引入Cox回归模型,与预后有关的变量有血清总胆红素、碘油沉积情况、临床分期、治疗次数等4项因素.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4项指标引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表明血清总胆红素、碘油沉积情况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血清总胆红素、碘油沉积情况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E(cyclinE)、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菌素一生物素(SP)法,对术前未使用过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的60例肝癌组织及35例癌旁肝组织进行检测。结果cyclinE、cyclinD1与PCNA的表达在肝癌组织中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在分化差的和有转移的肝癌中表达高于分化好的和元转移的,而且cyclinE与cyclinD1的表达密切相关(P〈O.01)。结论cyclinE、cyclinD1与PCNA表达与肝癌的增殖、分化、转移有关,其表达状况可以作为判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州市二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HCC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并随访至少24个月,留取术中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检测,比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VEGF表达阳性率,采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患者临床和病理学资料,采用单因素χ2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VEGF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结果 HCC患者肝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存在乙型肝炎、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患者及不同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肝功能分级、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结节数量患者VEG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淋巴结转移、AFP水平、门静脉癌栓、肿瘤结节数量是影响VEGF表达的危险因素(P<0.05)。VEGF阳性和阴性表达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和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4个月和30.4个月。结论 HCC患者组织中VEGF呈高表达,与患者是否合并肝炎、肿瘤直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出现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AFP水平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对HCC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临床指标、血管生成刺激因子、组织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71例肝癌组织中VEGF、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 )、EGFR ,bFGF、PD -ECGF的表达 ,利用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癌组织的新生血管 ,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计算每个视野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1)免疫组化表达 :71例肝癌组织中VEGF,PD -ECGF ,EGFR,bFGF,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0.4 %、73.2 %、54.9%、20.1%、90 % ;(2)微血管密度 (MVD)表达 :根据MVD中位值分组 (血管数≤40为1,41~79为2 ,>80为3) ,(以中位值分组 ,就只能分为2组 )与MVD明显相关有VEGF(P=0.003) ,PD -ECGF(P=0.001) ,EGFR(P=0.004) ,MVD与bFGF和PCNA的表达无关 ;(3)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的VEGF、微血管密度和有无微血管癌栓与患者的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微血管癌栓、VEGF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结论 :肝癌组织中的VEGF、微血管密度和有无微小癌栓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期 ,可作为提示手术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The antitumor antibiotic, streptonigrin, interacted with zinc, copper, and manganese but not with calcium or magnesium, as indicated by spectral shifts and difference spectra. The titration data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1:1 complexes, and further titration continued to show spectral shifts until a molar ratio for zinc to streptonigrin of 5-10 to 1 was reached. Streptonigrin interacted with DNA only in the presence of a metal ion such as zinc. Streptonigrin titration with DNA at varying zinc molar equivalents revealed that one antibiotic molecule required 5-7 moles of zinc and 20-25 moles of DNA-phosphorus for complexation. Similar values were obtained from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唑来磷酸和普伐他汀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9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患者,随机分成唑来磷酸+普伐他汀组(A组)、唑来磷酸组(B组)和普伐他汀组(C组),分别按照各自的方案治疗并检测各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值、骨钙素含量。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骨钙素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值、骨钙素含量均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值、骨钙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唑来磷酸和普伐他汀对骨质疏松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他巴唑(MMI)与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甲亢的比较和选择.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甲亢患者52例,随机分为MMⅠ组和PTU组,治疗6月观察症状缓解,甲亢恢复情况、副作用等.结果 任何一个选择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甲亢的患者,均可使用MMI,但妊娠早期,甲亢危象,对.MMI治疗不敏感者都除外.  相似文献   

15.
16.
Therapy with rosaprostol was applied in 25 patients with gastritis, namely 11 cases for about 30 days and 14 for 60 days, without further gastro-protective treatments. The drug induced an early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ymptoms, already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ten days of treatment, whereas the endoscopic and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revealed a high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with normalization in nearly all the cases. The drug was well tolerated, and did not induce diarrhoea nor change haemodynamic parameters. These highly significant results emphasi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drug.  相似文献   

17.
18.
19.
罗会海 《安徽医药》2010,14(1):100-102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和奥曲肽联合治疗肝硬化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A(20例)、对照组B(20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奥美拉唑和奥曲肽联合治疗,对照组分别单用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三组分别连用3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A、B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18±7)h、(34±7)h和(25±6)h。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5.0%和70.0%。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和奥曲肽联合应用是治疗肝硬化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