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2003年1~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败血症24例,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2.
真菌败血症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伟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71-1371,1389
目的 探讨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均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和多种危险因素,主要致病菌为白念珠菌.结论 真菌败血症常发生于患有严重性疾病的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实施侵袭性操作是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尽可能早期诊断,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4.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本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科于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败血症患儿30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败血症61例临床分析一汽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儿科刘淑芹,李欣欣,刘雪霏我院自1987年1月~1993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患者321例,其中血培养细菌阳性者61例,占19%,确诊为败血症29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1例病儿中男41...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107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并发症多,未梢血象、C反应蛋白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血培养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阳性率不高。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4.29%)为主,四联球菌(21.50%)为次,机会菌感染占50.46%。病死率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所致为高,分别是43.75%、33.33%。目前病原菌普遍敏感的抗生素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结论:对拟诊病例开展L型血培养,以提高诊断率。早期应用敏感抗素控制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刘雄诚  杜东红 《重庆医学》2005,34(8):1269-1270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准确及时的诊治直接关系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及预后.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2004年8月收治的90例新生儿败血症,均经临床和一次血培养证实,现将具体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钱志辉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2):757-758
目的了解新生儿感染血培养的分布及对抗生素敏感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121例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日龄分为早发性与晚发性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均以少吃、反应差、皮肤黄疸、脓疱疹、脐炎、肺部罗音为主要表现,皮肤、脐部及肺部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两组主要的致病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敏感性低,对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啉、头孢唑肟高度敏感。结论防治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致病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49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结果显示:足月儿和早产儿首发症状各异。经多因素分析围产期危险因素与本病的关系,发现产科异常与败血症关系密切。并观察到混合感染率高(17.6%)。本文对血培养阴性、确有化脓性迁徒病灶的败血症提出诊断意见并浅谈先锋必治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为 10 %~ 5 0 % ,存活者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后遗症[1] 。本文就我院 1996年 8月~ 2 0 0 0年 5月共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 116例做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16例新生儿败血症中男 6 4例 ,女 5 2例 ,早产儿 5 3例 ,足月儿 5 9例 ,过期产儿 4例。出生体重 15 0 0g~2 499g2 8例 ,2 5 0 0 g~ 40 0 0g84例 ,~ 5 0 0 0 g4例。1 2 诱因 :116例均有一种或多种诱因。营养不良 38例 ,腹泻病 32例 ,脐炎 2 6例 ,先心病 15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 19例 ,肺炎 18例 ,脓疱疮 9例 ,乳腺炎 7例 ,中耳炎 4例 ,呼吸窘迫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近期我院新生儿科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以期减少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的盲目性,提高治愈率。方法 标本取得后半小时内送检,常规细菌培养、G染色及药敏试验。结果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为主要致病菌,几乎全部对青霉素耐药,对红霉素及苯唑青霉素耐药率超过70%,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几种杆菌对第三代头孢霉素敏感。结论 细菌耐药严重,机会致病菌感染增多,应引起重视。据药敏结果首选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细菌分布及抗生素敏感情况,动态观察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白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另选同期无感染症状的81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新生儿败血症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WBC、CRP、PLT、IL-6,比较相互间差异。结果:83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大肠埃希菌27例,肺炎克雷伯菌20例,金葡菌14例,绿脓假单胞菌11例,粪肠球菌7例,阴沟肠杆菌4例。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其次为阿米卡星和3代头孢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其次分别为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对3代头孢菌素普遍耐药,同时对头孢吡肟普遍耐药;金葡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其次为碳青霉烯类;绿脓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亚胺培南耐药;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败血症组治疗前CRP阳性率为71.1%,IL-6、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与对照组CRP、WBC、PLT计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83例败血症患儿中治愈61例,好转15例,7例病情无好转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中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动态观察WBC、CRP、PLT、IL-6的变化以反映细菌感染的消退情况,弥补因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及培养周期长的缺陷,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胡夏  李满玲 《新疆医学》2005,35(3):55-56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为更好地了解本地区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9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仍然是新生儿的多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随年代的推移,菌种也在变化,给诊断及治疗带来新问题。我科新生儿病房1977年12月至1980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46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4.7%。根据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周围血象有改变等诊断条件,确定诊断14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新生儿败血症目前仍然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市六院儿科1981~1986年共收治新生儿467例,其中经血培养阳性诊断为本病的56例,占同期新生儿总住院人数的12.0%,按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确诊为败血症的45例,临床诊断为败血症的11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26例,早产儿3例,异常分娩史8例。发病日龄≤3d 6例,>3d 50例。有出生体重记录者40例,其中<2500g 8例(20.0%),2500~4000g 30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方法:对112例新生儿败血症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院内发病占49.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早发性败血症中大肠埃希菌感染高于晚发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率低,头孢菌素类、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氟哌酸、氯霉素敏感率较高,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根据致病菌变化特点选用有效抗生素是防治败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生儿总死亡率逐渐下降,感染性疾病对新生儿的威胁日益突出。败血症已跃居新生儿死因的第4位,但该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极易漏诊。本文仅就我院1985年2月至1991年3月共收治20新生儿败血症,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新生儿除1例早产,余均足月顺产。男13例,占65%,女7例,占35%,最小日龄为生后4小时,1周内8例,1~2周7例,3~4周5例,最大生后4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3~1986年血培养阳性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了临床与病原菌的分析,其中条件致病菌占66.7%。讨论了发病与感染途径的关系,出生时有产科异常情况者高达45%。并对预防及治疗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初平章  王海燕 《河北医学》2004,10(12):1097-1099
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80年代组以院外感染为主(占81.67%),90年代组院内感染增加达65.30%;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脐部炎症是两组均常见的临床表现.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90年代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优力新,头孢二、三代)敏感性较高.结论:防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随着致病菌的变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