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IFN-α)中和抗体(NA)产生的情况,并探讨其对IFN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抗病毒中和生物测定法检测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血清中NA产生的情况;同时,也检测了10名健康人血清中NA.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前和健康人血清中均无NA产生.48例患者IFN-α治疗6个月后,完全应答有15例,部分应答23例,无应答10例;IFN-α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血清中NA阳转率分别为25%和37.5%(P>0.05).治疗后3个月时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NA阳转率均显著高于无应答组;同时,治疗后6个月时完全应答组NA阳转率较无应答组也显著升高.结论 IFN-α治疗后机体可产生NA;NA的产生可影响IFN-α抗病毒疗效,尤其是IFN-α治疗后早期(3个月)即产生了NA.  相似文献   

2.
α干扰素中和抗体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α-干扰素(αIFN)中和抗体(NA)的产生及其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抗病毒中和生物测定法检测了30名健康人及116例经三种亚型α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NA。结果 健康人及IFN治疗前的患者中检出NA,治疗后共20例(17.2%)NA阳性。NA在IFN治疗后2个月 可出现,6个月达高峰(20例全部阳性),至9个月后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FNα)中和抗体产生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抗病毒中和生物测定法检测32例健康人和116例IFNα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IFNα的中和抗体(NA)。结果:健康人及IFNα治疗前的患者均未检出NA。治疗后共20例(172%)阳性,其中4例是在治疗后第2个月检出,20例第6个月全部阳性,IFN-α2a、IFN-α2b、IFN-α1b治疗组的NA阳性率分别为346%、132%、115%。NA阳性组、NA高滴度组的病毒清除率显著低于NA阴性组、NA低滴度组(P<001),相反病毒复发率在NA阳性组显著高于NA阴性组(P<005)。治疗前ALT高水平组的NA阳性率显著低于ALT低水平组(P<005),而前者的病毒阴转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提示IFNα治疗后NA发生率较低,其产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NA可影响治疗效果,对治疗前ALT水平的了解有助于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前后氧化损伤状态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35例符合干扰素治疗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IFNα-2b300万U,肌内注射,每周3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化学比色法测定患者血清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变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患者肝功、胆红素、血常规、HBV DNA及病毒标志物的变化,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肝病毒基因分型,18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二醛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别(P>0.05)。干扰素治疗后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无效组治疗后的丙二醛浓度仍高于健康对照(P<0.05)。干扰素治疗前有效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治疗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IFNα-2b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氧化-抗氧化损伤平衡障碍,抗病毒治疗中适当应用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霍丽亚  林玉玲  王松 《医学信息》2008,21(4):510-512
目的 观察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e抗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应用α-2b干扰素500万U,肌注,每日1次,15天后改为隔日1次,共6个月,同时联用苦参素针600mg入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个月后改为苦参素胶囊200mg口服,每日3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32倒,单用α-2b干扰素,疗程及剂量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及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94.1%和71.9%(P<0.05);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及HbeAb阳转率分别为67.6%、61.7%和50.0%,对照组为40.5%、34.4%和18.8%,治疗组均优于对照(P<0.05);治疗组WBC减少发生率为17.6%,对照组为43.8%(P<0.05).结论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用干扰素,并能减轻干扰素所致WBC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HIV-1 B’/C亚型感染者对自身病毒中和作用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将24例HIV-1 B’/C感染者自身原代病毒与同期和6个月自身血浆作用后,感染正常PBMC,培养7天测定p24抗原浓度,以正常人血浆加病毒悬液为对照。以抑制50%对照孔p24浓度的血浆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计算中和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滴度≥8倍为具有中和作用。结果:在同期血浆中和自身病毒试验中,3例缓慢进展者(SP)均具有中和作用,HIV组仅4例(4/21)具有中和作用,SP组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HIV组。在6个月血浆中和自身病毒试验中,SP组中和抗体滴度明显增加,HIV组12例具有中和作用,SP组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HIV组。中和抗体滴度与病毒载量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疾病缓慢进展的HIV-1 B’/C亚型感染者对自身病毒中和作用明显高于HIV组,提示中和抗体在延缓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交替使用不同干扰素Q(IFN—α)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62例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4.6岁。将纳入试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交替组和对照组.交替组交替使用不同IFN-α亚型,对照组给予单一IFN-α亚型,500万单位/次,疗程9个月.停药后观察3个月。观察其临床抗病毒疗效。结果交替组中18例(56.3%)HBeAg阴转,20例(62.5%)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转。对照组中9例(30%)HBeAg阴转,11例(36.7%)患者HBV—DNA阴转。两组比较,交替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替使用不同IFN—α亚型对HBV抗病毒效果优于单一使用IFN—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巴韦林联合中药方剂(自拟增效白升汤)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58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9.4岁。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明显高于对照组(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3例患者因白细胞下降不耐受而终止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没有出现。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较治疗前都有所好转,观察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中药方剂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不但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肝组织的病变得到缓解,还能减少干扰素的各种副作用,提高了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进而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或α2b干扰素加α1胸腺肽进行后续抗病毒的疗效。方法共66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分治疗组A、治疗组B和对照组。治疗组A26例,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然后继续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5个月;治疗组B10例,α2b干扰素和α1胸腺肽联合治疗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然后继续两药联合治疗5个月;对照组30例,直接停用拉米夫定,不用其他任何抗病毒药。定期进行血清肝功和病毒学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A和治疗组B的HBVDNA阴转率和HBeAg/HBeAb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采用α2b干扰素或α2b干扰素加α1胸腺肽进行后续抗病毒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当今世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然而,仍只有40~60%的活动性肝病病人可获得完全应答,预测IFN治疗应答的主要因素是病毒的活动水平和宿主的免疫状况,而IFN治疗无应答的原因较复杂,有宿主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IFN抗体的产生等,病毒方面的因素如病毒感染水平及病毒基因的异质性等。因此,是否存在“耐药的HBV毒株”?IFN抗病毒治疗是否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