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连医科大学制定实施了“5+3”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导师制培养为载体,在医学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制定分阶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设计、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训练,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对首届“5+3”学生阶段性培养成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5+3”学生发表中文期刊、SCI,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省级创新项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5年制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阐述高校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现状,同时结合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从科研意识提高、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构建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手段。在本文中,笔者以参与到本科生科研立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身份浅谈本科生科研立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并以笔者的亲身经验论述在此过程中的收获及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高校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亟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理工科高校必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就业质量和激发创业热情,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青年时代是科学创新的黄金时期。文章通过分析现今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围绕兴趣培养、因材施教、批判精神、团队氛围、科研素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心态等七个方面提出对策,期望提高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塑造良好的导学关系,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文章分析总结了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及实施导师制度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社会培养集科研与创新能力于一身的中药学人才.  相似文献   

7.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开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创新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的实施,试图寻找解剖学科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实践结果证明:暑期学生徉开培训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肯定的促进作用,无凝将对21世纪素质教育产生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教育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作者针对药学专业本科教育特点,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的言传身教、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优势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达到医工结合、资源共享,可以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良好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可以增强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当前医学影像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然而,当前专业型研究生普遍存在影像专业技能培训不充分、科研能力不强、思想人文教育不足等问题,学术型研究生则存在生源相对较差、缺乏对科研的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不强等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对策,以期促进医学影像学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优势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达到医工结合、资源共享,可以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良好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可以增强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对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的实施 ,试图寻找解剖学科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实践结果证明 :暑期学生科研培训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肯定的促进作用 ,无疑将对 2 1世纪素质教育产生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北医学教育》2017,(4):536-540
目的了解当前临床医学本科生助研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开展助研活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从而进一步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部分本科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多数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于助研的认识缺乏,导致科研兴趣弱、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也对助研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论参与科研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助研效果不容乐观,通过各种措施提升助研现状,能够有效地解决临床本科生科研兴趣弱、积极性低、参与难等问题,从而培养新时代具备科研思维的优秀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增强医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奋发向上的科研进取精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在校研究生为主体,采用优秀学术壁报展、青年学术讲座、优博之路讲座等形式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这项活动不仅提升了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表达和协作能力,而且提高了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但是,这项活动仍存在形式单调、缺乏自我管理等问题:因此,高校研究生学术活动应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加强自我管理,加大奖励机制。“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北医学教育》2016,(5):684-688
当今医疗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本科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实践体制,是经过长期探索得到的提升医学本科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基于导师制开展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本科学员能力发展贪多求全、兴趣导向动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不同学员开展第二课堂的感受与收获各有差异。对不同学员开展医学科研创新实践的过程进行观察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学员心理特征和能力特长制定不同的科研入门培养方案,通过因"材"施"教"、团队合作竞争,充分发挥本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本科学员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热情,将对第二课堂医学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合理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皖北地区某医学院校为例,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态度、科研认知、科研需求和科研障碍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三全育人”理念中的科研育人为指导,注重创新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完善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的解决策略。结论:高校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科研创新实践教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体杀。  相似文献   

18.
科研兴趣是研究生科研活动中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推动研究生投身科研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充分重视医学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本文从当前影响医学研究生科研兴趣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两大方面作了简单探讨,以期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作实际,从以教学为抓手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活动成员的有效筛选、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学校政策的有利支持等方面总结了经验,并提出了目前学生科研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山东省省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方法:选取山东省省内六所医学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63%的研究生对自身的科研能力表示不太满意,81.90%的导师表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够优秀。结论:山东省省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并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述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