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乳按摩对产妇泌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乳按摩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足月分娩的产妇486例(其中自然分娩206例与剖宫产280例),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自然分娩103例与剖宫产140例)与对照组(自然分娩103例与剖宫产140例)各2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妇促进母乳分泌及喂养指导,实验组在...  相似文献   

2.
乳房按摩对母乳分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按摩乳房对乳汁分泌的影响 ,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 随机抽取辖区内 4个社区于 2 0 0 2年11月~ 2 0 0 3年 1月分娩的健康母亲和婴儿 4 2对作为乳房按摩实验组 ,同时抽取同地区同期出生同性别的足月正常儿和健康母亲作为对照组。教会乳母乳房按摩的手法 ,每天乳房按摩。对照组不作任何要求。结果 按摩组婴儿 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 5 0 0 % ,母乳喂养率为 35 7%、混合喂养率为 9 5 %、人工喂养率为 4 8% ,对照组分别为14 3%、14 3%、5 4 8%和 16 7% ,经 χ2 检验P <0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乳房按摩有利于乳汁分泌 ,提高了母乳喂养率。此按摩方法 ,手法简便 ,基层医护人员容易掌握 ,也易被产妇所接受 ,是一项可以在社区进行推广应用的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3.
爱婴医院开展母乳喂养的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对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哺乳技巧指导,很少注意新生儿的吸吮行为,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我院爱婴病区护理人员通过对新生儿吸吮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并给相应的护理对策,使纯母乳喂养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产后母婴早接触、早吸吮产妇初乳分泌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5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产后采取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照组产后仅采用传统的哺乳方式,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产妇初乳分泌及新生儿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后胎盘娩出时间、产后出血量、乳房充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的产程末的一般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后初乳48h内分泌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新生儿腹泻、呼吸道感染、黄疸、湿疹的发病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相应发病例数,且两组患病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产后采取母婴早接触、早吸吮能明显降低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有利于母婴间情感沟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指导方法对促进初乳分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指导方法对产妇初乳分泌的影响.方法:对212对母婴随机用单纯母乳喂养指导法(单纯指导法)和母乳喂养指导加裸体皮肤接触法(裸体接触法)进行对照.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首次喂奶时间及婴儿首次有效吸吮时间与泌乳情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P<0.02)及-0.196(P<0.004),其回归方程为y=92.14-3.148X9-0.009X11.结论:应用单纯母乳喂养指导,只要做到早开奶,尽早帮助婴儿行有效吸吮,完全可达到早期泌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产妇发生乳头皲裂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是保证母乳喂养成功的有效措施,本通过对乳头皲裂相关因素的分析,发现不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因母乳量不足引起的长时间吸吮,是造成乳头皲裂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临床进一步做好母乳喂养宣教工作找到可行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早吸吮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0例早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出血量的观察,并与80例未行早期母乳喂养进行比较,提示早期母喂养能减少产出血量,且术后应用催产素的例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产妇母乳不足时采用不同喂养方法添加牛奶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母乳不足时添加牛奶,用小勺喂哺;实验组产妇母乳不足时添加牛奶,用简易哺乳辅助装置喂哺.在产后第1、3天分别比较2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术后第3天实验组新生儿有效吸吮次数比对照组多(P<0.01),母乳喂养率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 产后母乳不足时,用简易哺乳辅助装置喂牛奶,能提高剖宫产产妇的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0.
早期频繁吸吮,有助于尽早下奶,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并使婴儿吸吮到营养和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促进胎粪的排出。但有33% 的新生儿只含吮乳房而基本上无有效的吸吮动作。为提高早吸吮成功率,对新生儿在早吸吮过程中使用辅乳器加以诱导,取得满意效果,使其早吸吮成功率由原来的533% ,提高到833%  相似文献   

11.
“爱婴”促乳护理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泌乳、多泌乳的“爱婴”护理方法。方法 :随机将12 0例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6 0例 ,实验组患者进通草猪蹄汤 ,配合刺激泌乳、控制进食时间与量的护理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在产后 2 4h内纯母乳喂养率达 95 % ,对照组仅为 8% ,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结论 :促乳护理能促进产妇早泌乳、多泌乳 ,满足了产后 2 4h新生儿的需要 ,为母乳喂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产妇血清与其初乳汁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产妇共522例,依据HBV五项血清学指标,分为A组:乙肝"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03例,B组:乙肝"HBsAg、HBeAb、HBcAb均阳性"221例,C组:HBsAg、HBeAg阳性20例,D组:HBsAg、HBcAb阳性43例,E组:乙肝其他血清模式49例,另选F组:HBV模式全阴性的产妇86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血清、乳汁中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者采用该项目胶体金标试纸复核,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载量,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年龄18~44岁围产期妇女体检乙肝感染指标,A组乙肝"HBsAg、HBeAg、HBcAb均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0.00%(103/103)和86.41%(89/103)、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4.11×108 copies/ml;B组乙肝"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9.46%(43/221)和2.71%(6/221),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6.85×104 copies/ml ;C组乙肝HBsAg、HBeAg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0.00%(20/20)和80.00%(16/20),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8.27×106 copies/ml ;D组HBsAg、HBcAb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5.12%(28/43)和25.58%(11/43),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2.89×105 copies/ml ;E组HBV其他模式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20%(5/49)和2.04%(1/49),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1.59×104 copies/ml ;F组乙肝五项全阴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16%(1/86)和0(0/86),血清HBV DNA载量<1.00×103 copies/ml.A组与B组间乳汁HBV DNA实验诊断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45,P<0.01).HBV携带者乳汁HBV DNA载量与其血液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721).结论 携带HBV产妇乳汁HBV DNA载量远低于血液HBV DNA载量;乳汁中HBV传染性也低于血液传染性;研究证实A组产妇经母乳HBV传染性是"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产妇的87.45倍,HBV其他模式者乳汁传染性与乙肝"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产妇乳汁传染性相近.  相似文献   

13.
提高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了解在我院出生的婴儿4 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及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的因素, 采用直接询问法,询问对象为1994 年11 ~12 月和1997 年10 ~12 月出生的婴儿母亲。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出生的婴儿产后1 个月母乳喂养率从1993 年的31 .4% 上升为1994 年的80 .15 % 。产后4 个月母乳喂养率由1992 年的24 % 上升为1994 年的57.79 % ,其中纯母乳喂养率为36 .43 % 。1997 年生后4 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为65 .34 % , 其中纯母乳喂养率上升为56 .04 % 。统计分析表明:分娩方式、乳房发育不良、家庭经济水平、孕期对母乳喂养态度是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HBV感染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321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210例为小三阳组,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5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初乳中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HBcAb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相似文献   

15.
会阴侧切术后母乳喂养体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会阴侧切术后母乳喂养的体位。方法 :观察 10 0例经阴会阴侧切分娩产妇母乳喂养的体位。实验组 5 0例分娩后开始侧卧式皮肤接触后用半坐卧位环抱式喂奶法 ;对照组 5 0例分娩后开始侧卧式皮肤接触后用传统的坐位横抱式喂奶法。观察产后 3~ 5d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术后侧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侧切口疼痛程度 ,婴儿的含接姿势 ,母亲喂奶的感受 ,母乳喂养成功率 ,侧切口愈合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结论 :经阴会阴侧切分娩后采用半坐卧位环抱式喂养体位优于传统的横抱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乳房按摩对产妇提前泌乳、增加乳汁分泌量、缓解乳房胀痛及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河源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12月住院顺产的初产妇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产后乳房按摩,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观察两组的泌乳时间、泌乳量、乳胀情况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为(32.70±12.53)h,对照组为(43.19±14.8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06,P〈0.05),观察组开始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两组产妇泌乳量、乳房胀痛情况及新生儿出生4d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乳房按摩能提前泌乳时间,增加产后泌乳量,缓解乳房胀痛感,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喂养方式与胃肠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2009-01-2009-12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6例危重新生儿开展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发生胃肠功能衰竭的情况。结果微量喂养儿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提倡生后6 h从稀释奶开始,微量喂养,逐渐过渡至全奶。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Prolactin release following breast pump aspiration is less than that following suck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is decreased prolacting response are not yet known and therefore the use of the breast pump should be limited to selected cases and for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相似文献   

19.
陶香娣  黄德健 《疾病监测》1997,12(4):127-130
本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UNICEF)最新推荐的指标来评价我国农村母乳喂养的状况。结果表明,攸县农村2岁以下婴幼儿母乳喂养率为47.5%;4个月以下的纯母乳喂养率为61.6%,优势母乳喂养率为767%;6~9个月婴幼儿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为737%;1岁以下婴幼儿奶瓶喂养率为3.0%。建议母乳喂养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指标体系中应增加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和喂养频率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实施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42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72例,治疗组7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按需喂养基础上适当增加喂养频率及泻黄汤穴位按压,对照组按需喂养。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喂养次数分别为(9.0±1.7)次/d与(5.6±1.5)次/d;排便次数分别为(5.4±1.6)次/d与(3.0±1.4)次/d;黄疸消失所需光疗时间分别为(32±9)h与(41±8)h;胆红素每天下降值分别为(32.5±10.6)μmol/L与(24.1±8.6)μmol/L,以上结果比较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按需喂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喂养频率及穴位按压,可促进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的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作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早期干预治疗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