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的QT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56例AMI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动态变化,并以56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作对照,旨在探索溶栓治疗对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危险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危险性关系陶志刚王洪敏急性心肌梗塞(AMI)常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尤其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为研究QT离散度(QTd)与AMI患者危险性的关系,测定了100例AMI患者的QTd。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 相似文献
3.
QTcd增大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已有较多报道 ,溶栓治疗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本文通过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 ,探讨溶栓治疗对QTcd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对象1993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 ,男30例 ,女18例。年龄40~67岁 ,平均 (50±3.5)岁。其中前壁心肌梗塞35例 ,下壁心肌梗塞13例。全部病人均有心电图及血清酶证实 ,除外血电解质紊乱、房颤及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条件为 :入院距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7.
方晓英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744-74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成功溶栓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AMI成功溶栓可减少O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65岁以上患者共88例,分为溶栓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组65.9%显著高于对照组10.6%(P=0.000);发病4wk内病死率,溶栓治疗组12.2%,显著低于对照组34.0%(P=0.046),再通者病死率3.7%,显著低于未通者28.6%(P=0.047)。全组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对适宜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患者,分析其冠脉再通率、自主循环恢复率、急性期死亡率、出院生存率、重要脏器出血的发生率、脑复苏的成功率等。结果: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在排除急性心包填塞、胸腹腔出血、继发性颅内出血后给予及时溶栓开通冠脉,能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出院生存率、降低急性期死亡率,重要脏器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提高;对于发病年龄较轻、心肺复苏时间10 min的患者,脑复苏的成功率较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覃和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0):1057-105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普通治疗后血清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检测并分析接受溶栓治疗(实验组)或普通治疗(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K、CK-MB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后检测结果差异有...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匹配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72例、实验组77例,对照组入院后按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实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人院至溶栓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出血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人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23±5.2)min与(66±12.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激酶溶栓成功率分别为62.3%与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并且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AMI溶栓患者48例,以门诊体检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溶栓前、溶栓后48小时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①AMI组溶栓前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1.01±0.35)nmol/L vs(1.71±0.37)nmol/L;②溶栓后48小时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1.01±0.35)nmol/L vs(1.72±0.43)nmol/L。结论 AMI早期即出现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溶栓治疗后随着血管再通、各种有效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作为AMI患者心肌功能恢复临床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