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龙友临证用药特色鲜明,南沙参是其处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一味中药。通过研习萧龙友传世医案,归纳总结了萧龙友临证使用南沙参的五种常用配伍,并对其适应症和常用剂量做了分析。结论如下:南沙参配知母、贝母,为清润之法,用于肺热痰阻,既施之于有形之痰,亦用于无形之痰;南沙参配灵磁石,为清降之法,用于肾气不纳,肝气横逆,上犯于肺之证;南沙参配郁金,为清化之法,用于肺金虚不能制肝木,肝气犯胃,食滞中焦之证;南沙参配首乌藤,为清养之法,用于肝血虚少,肝阳浮越窜络所致痛证;南沙参配桑寄生,为清补之法,用于冲任不固,虚热内扰之证。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中医院校使用的中医诊断教材,论述数脉主病,只言数主热证。验之临床,此说未免过于偏颇。数脉主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现试析如下。一、寒证外感寒邪,阴寒内盛或阳虚阴  相似文献   

3.
马凤林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53-753
<正> 刘××,男,43岁。因外感咳嗽,首次服用牛黄蛇胆川贝液,每次10ml,每日3次。服药后第2天上午颈部出现红色皮疹伴有搔痒。下午来诊时,皮疹已发展至全身,伴有头晕,胸闷之感。体查正常。初步诊断:牛黄蛇胆川贝液过敏。停用本品,予50%GS40ml+地塞米松5mg静注,扑尔敏4mg口服。2h后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4.
人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而微苦,微温不燥,性禀中和,功善大补元气,养血生津,广益五脏,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本品古今临床应用甚广,并非专于虚劳不足之证,若外感疾病,抑或内伤杂病,用之得当,皆有殊效,而其要在于配伍得宜,轻重有法。兹将人参的配伍应用略述数端,以期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1配入解表剂,扶正以达邪外感疾病,邪在肌表,发汗驱邪乃正治之法。而对于元气不足,正不胜邪者,纵然重用发表之药,亦  相似文献   

5.
南沙参与北沙参在古代不分 ,通称沙参 ,至今仍存在混用现象 ,但两者在来源与功效等方面有异 ,今作一辨析如下 ,以明确其异同。1 来源不同根据文献记载 ,植物形态描述及功用考证 ,明代以前所用的沙参 ,即今之南沙参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 A. denophoratetraphylla ( Thunb.) Fisch.或杏叶沙参 A.stricta Miq.的根。本品表面黄白色 ,宜于沙地生长 ,产于南方 ,且效用广泛 ,尤如参类 ,故名南沙参。其特征为 :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 ,上粗下细 ,偶有分支。全长 1 0~ 2 5cm,直径 1~2 cm。顶端有明显的横纹 ,中下段有纵皱纹 ,表面黄白…  相似文献   

6.
<正> 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入肺、肾经,其滋肺阴、补肾阳之功,为平补阴阳之品。民间用本品单服,作为病后体虚,纳少头晕,易患外感的调补之品。笔者试用冬虫夏草防治习惯性感冒取得满意效果。用法为冬虫夏草10克,水泡代茶常服,余渣焙干为细粉口服,每次6克,日服2次。曾治一刘姓患者,女,34岁。病由产后失血过多,复感风寒所致。二年多来,恶风自汗,干咳少痰,多涕多泪,头晕目眩。尤其入冬以后,感冒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增液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阴津亏损证和阴津亏损证之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口服增液口服液 ,一日 3次 ,每次 2 0ml ,1周为 1个疗程。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治愈率为 3 0 2 5 %,愈显效率为 5 7 49%,总有效率为 87 19%;两型中医证候疗效相似 ,治后各主要症状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善。安全性检测表明 ,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本品治疗外感发热阴津亏损证和阴津亏损证之便秘患者 ,疗效确切 ,安全无毒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防风治咽痒剧咳效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子臻 《中医杂志》2003,44(6):411-411
对于咽痒不适,干咳阵作,程度较剧者,先父在辨证基础上恒加防风治之。外感邪实者,清热利咽配以本品;表虚易感者,玉屏风散加味治之;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者,泻白、黛蛤加本品,皆辄效,甚为推崇。因察有无表证皆用此品而质疑之,则曰:《内经》有训,“风胜则痒”。咽痒难忍,甚则痉咳,风邪之明征,此需舍脉从症,放胆用之无碍。笔者受此启发,屡试屡验。如王某,反复咳嗽2月余,诊为急性支气管感染,经静脉滴注青霉素、先锋霉素、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2周,血象虽降  相似文献   

9.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 先师岳美中教授临床辨证“见之真,守之定”,治疗外感热病和急症有胆有识,对治内伤杂病通常达变,机圆法活,尤其对治疗血液病积有相当丰富之经验。爰举一二如下。一、发热首当判明是外感抑是内伤。岳老经验,外感发热,手背热,越扪越热,脉右大于左;内伤发热,手心发热,越扪越热,而手背不  相似文献   

11.
【歌诀】广谱抗菌王双花,甘寒清热宣散机。芳香透达除邪气,清解血毒热疮痢。【释义】金银花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用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其甘寒,能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治热毒痢疾,  相似文献   

12.
<正>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者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并伴有一系列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的外感病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如不及时退热很容易引起患儿高热惊厥、脱水等症状,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小儿外感发热类同于现代医学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传变迅速的特点,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症。在治疗小儿外感时,中医无论是中药内服或是外治  相似文献   

13.
贵州产商品南沙参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州省是南沙参的道地药材之乡,其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很大,为全国7个主要商品提供地之榜首。但商品品种有多少,何为主流商品、资源量等,均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对贵州产商品南沙参的品种、资源、购销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逆流挽舟疏表邪秦老认为,小儿痢之初起多兼外感,正如清代名医陈复正氏所云;凡痢由外感而发者最多,是以小儿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薄弱,稍一不慎,即易感受天行不正之气,从而出现恶寒  相似文献   

15.
孙路路  褚瑞萌 《新中医》2014,46(2):234-235
<正>外感咳嗽乃由六淫袭肺,肺气不清,致失于宣发肃降之职所致。然由于失治或误治,咳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致久咳。临床中外感久咳者为数实不在少,治疗外感久咳常用辛温之药,如细辛、干姜、麻黄等,以温宣肺气,配以降气止咳,疗效明显。现将笔者治疗外感久咳体会介绍如下。1外感久咳病机盖肺主气,司呼吸,为玲珑通彻之体,具开合之机,其用在于宣发肃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歌诀】葛根之王治项强,发表解肌甘辛凉。解热生津升清阳,头痛泻痢透疹畅。【释义】中药治疗头项强痛首选葛根。葛根甘、辛、凉,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葛根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奏止泻痢之效,透外出不畅之疹。  相似文献   

17.
陆荣锦  薛珊珊  吴拥军 《河南中医》2022,(11):1661-1664
吴拥军教授认为,鼻鼽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标为风寒邪气侵袭,以肺虚感寒证多见,病位在肺,但肺病常伤及脾,故治疗强调肺脾同治、顾护脾胃,以温肺散寒、祛风通窍为主,兼健脾、益气、燥湿,以辛夷散加味为主方,加白术、黄芪、茯苓、陈皮等益气健脾。外感表寒者,当先解表邪,加麻黄、荆芥等辛温散寒;风邪困于肺经者,加蜜麻黄、乌梅加强宣肺之力;肺肾阴虚者,加南沙参、贝母等养阴生津;肾气虚者,加益智仁、肉桂温补脾肾;发于春夏者,酌加柴胡等升阳宣泄;发于秋冬者,加诃子肉、乌梅、五味子等收敛固涩。  相似文献   

18.
樟木 ,又称樟材 ,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 ,药用为其形状不规则的木块 ,有强烈的樟脑香气。中医认为 ,本品性温 ,味辛 ,入肝、脾、肺经 ,《本草拾遗》谓其 :“主心腹痛 ,霍乱 ,腹胀 ,宿食不消 ,常吐酸臭水 ,酒煮服之。”又《验方新编·噎膈·上吐下泻》则谓 :“如因暑热吐泻不止……樟木煎水服 ,立止 ,屡试如神 ,并治霍乱亦效。”根据以上的描述 ,樟木的所治之腹泻的病因可归纳为饮食不慎或外感暑热之邪 ,这类腹泻发作时多伴有腹痛或呕吐 ,或痛吐泻兼备。笔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 ,本品对痛吐泻的轻证均有较好的疗效 ,不必拘泥于痛吐泻齐备 ,也…  相似文献   

19.
<正> 病因病机外感发热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温疫、瘟毒之邪所致,病证比较复杂。六淫外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阳盛于外,是一切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过程。外感发热,多由表及里,故初期阶段多属表证发热;继则邪气入里,表现正邪交争激烈,致使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发热,称为中期阶段;末期阶段则由于发热日久,而呈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诊治要点诊治发热要善于通过“审证求因”,以分清外感与内伤发热的不同;要善于观察发热兼证的各异,辨别病情之轻重,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1、鉴别外感与内伤发热:凡起病急,病程短,发热重,有表证或有表证过程者,多属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中的气虚发热除外);而发病缓慢,病  相似文献   

20.
老鹳草配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老鹳草又名长嘴老鹳草、老鸦嘴、狼巴巴草、太阳花,为(?)牛儿科植物(?)牛儿苗的全草。本品见于《救荒本草》。本品性味苦微平,入脾、大肠经。有祛风湿、活血、清热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