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文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原为太阳蓄水证而设,其病机为:太阳外邪不解...  相似文献   

2.
3.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东 《四川中医》2012,(4):117-118
五苓散在《伤寒论》用于治疗蓄水证,其功用通阳化水、健脾利水。临床上很多种疾病有其特殊性,但同时都有水液代谢失常、饮留为患的共性,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才能大大拓宽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本文从病机出发,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相关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方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用治太阳汗后表邪不解,入里影响膀胱气化所致的蓄水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步扩大了其应用范围。现代临床运用该方,更是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男、五官、骨伤及杂病各个领域,但凡切合病机,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5.
冯占荣 《国医论坛》2006,21(2):55-56
五苓散是张仲景治水良方,原治蓄水证、水逆证等,现代临床上对其进行了扩大应用,超出原方使用范围,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瑞钿 《新中医》2001,33(8):61-62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原主治蓄水证,现代多作汤剂,主治下焦之积水。笔者运用五苓散化裁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尿道炎吴某,女,62岁,1996年7月初诊。自诉因小便不畅,西医诊为尿道炎,治疗半月未效,症状反加重。诊见:尿频尿急,量少、色微白,尿后意犹未尽,尿道微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而缓。证属肾阳虚弱,寒湿困肾。治宜温肾祛湿,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30g,猪苓、白术各15g,泽泻、桂枝、制附子、炒车前子、怀牛膝、菟丝子各12g,薏苡仁20g。每天1剂,水…  相似文献   

7.
五苓散是《伤寒论》太阳篇中的重要方剂,其药物组成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主要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表邪未尽除而津液布散失调之水停三焦证,症状以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脉浮为主。笔者近年来细心研磨,抓主症、识病机、结合“气宜”,将其灵活应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疹、便秘、不寐、水肿等病,每能桴鼓相应。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应用经方需抓主症,“有是症用是药”方能药到病除。患者,女性,47岁。患顽固性湿疹10余年,春、夏季节尤易发作,发作时周身起风疹块,以四肢内侧、胸腹内侧居多,伴多汗,口渴喜饮,形体肥胖,舌淡暗体胖,边有齿痕,苔…  相似文献   

8.
赵开政 《光明中医》2014,(8):1736-1737
五苓散原为《伤寒论》中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之方,此证系伤寒太阳经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临床多见小便不利,头疼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等症。方中重用泽泻,使其直达肾与膀胱,利水祛湿兼以清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以增强泽泻利水去湿之力;白术建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更佐以桂枝通阳化气,内助膀胱气化以布津行水,外散太阳经未净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苓散手《伤寒论》名方。现代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进一步开展了实验研究以阐述其作用机制。现将近10年的有关研究概述如下。1 临床应用 李氏等对应用五苓散治疗的478例进行病种分析,发现用于治疗的前10位病种依次是水肿、泄泻、癃闭、痰饮、臌胀、水疝、淋证、水逆、蓄水、眩晕。舌象、脉象、症状表现居前位的是小便不利、水肿、口渴、乏力、纳差、腹胀、苔薄白、苔白腻、舌淡、脉沉。认为五苓散针对的基本病机是脾虚健运失常、气化不行而致水湿内停。近10年来临床各科应用该方并取得较好疗效的病种基本都与此病机相关,体现出中医的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0.
11.
杨会双 《河北中医》2001,23(5):362-362
笔者临床应用五苓散治疗不同病证 ,收到了良好疗效 ,兹举 3例如次。1 慢性腹泻李某 ,女 ,4 3岁 ,教师。 1998- 0 3- 16初诊。慢性腹泻 2年 ,每日泻稀便少则 2次 ,多则 5~ 6次 ,伴纳差 ,无里急后重及腹痛 ,曾多方求医均诊为特发性结肠炎。多次检测肝功能、大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均未见异常 ,辗转治疗 2年 ,症状依旧。患者形体消瘦 ,舌质淡胖 ,苔白 ,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 ,涩肠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 :猪苓 9g ,泽泻 15g ,白术10g ,茯苓 10g ,桂枝 6g ,鸡内金 10g ,诃子 3g。水煎服 ,日 1剂。服 3剂后患者小便量增多 ,大便成形 ,每…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研为散,以白饮和服,日三次,有疏风散寒、利湿消肿之功.笔者据其治疗原则,治疗咳喘、水肿等症,收到明显效果.1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女,75岁,2012年11月5日初诊.患者咳嗽气喘三年,伴畏寒,肢冷,头痛身痛,咳嗽痰稀,喘促时作,动则加剧,小便短少,大便溏薄等.二周前因受寒致使上症又作,曾在某院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予中西药物治疗十天,诸证仍见,乃来求诊.察患者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迟.此乃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之症,当以疏风散寒,宣肺平喘为治,方用五苓散化裁,药取猪苓10g,泽泻20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15g,半夏10g,麻黄、细辛、陈皮、甘草各5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在《伤寒论》用于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功用是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临床上五官科一些具有水液停聚表现的疾病,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疗效满意。拓宽了五苓散得运用范围,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 ,从事临床工作近5 0年 ,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 ,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 ,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 ,起到药到病除之效。我有幸跟师学习 ,观其用方用药 ,现仅举几例以说明。《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 8条 ,包括原文 71、72、73、74、1 41、1 5 6、2 44、3 86条。《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 3 86条为治疗霍乱外 ,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其主要症状为 :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如 71条“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 ,渴…  相似文献   

15.
探讨猪苓汤与五苓散病机、方证、方药、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异同,明确其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笔者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剂。方证以小便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太阳表邪循经入腑,阻碍膀胱气化功能,气化不利则水液不出,导致小便不利,膀胱居于下焦。故传统观念认为五苓散主治下焦病证,这无意中局限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笔者在跟师张国骏主任的过程中五苓散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遂试从三焦理论和气机升降学说对五苓散做出进一步探讨。1三焦理论与太阳蓄水证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在骨伤科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籍,它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先河,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较大的实用价值。仲景治病,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这才是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伤寒论》不仅仅为治疗热性病而设,伤寒示人先辨病再辨证,然后论施治大法,若真正学到其精髓法则,则治病左右逢源矣。五苓散证即太阳蓄水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是著名的经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1条,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一向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而为广大临床医家称道,并且将此方更多运用临床实践.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在实验和临床方面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将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作一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