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的: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干预。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 < 0.05)。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 cm处均可见阳性细胞。说明尾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临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望成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5岁,因被重物压伤背部一小时于2004年3月12日早上9:00入院。当时患者胸8以下完全性瘫痪。检查:生命体症正常。意识清楚。患者胸6椎部后突畸形,胸8以下完全性瘫痪。入院后立即抽取患者的骨髓并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五天后,患者仍为完全性瘫痪,X片显示为胸8爆裂性骨折,核磁共振显示为脊髓完全性断裂。我们积极的完善了手术前的检查并于11天时行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手术的同时进行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入损伤脊髓处。  相似文献   

4.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 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脊髓损伤后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轴突退变,弥漫性脱髓鞘,脊髓空洞及胶质瘢痕形成[1],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后形成并逐渐加剧,抑制脊髓损伤的修复[2].这些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成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中最棘手的问题.随着干细胞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脊髓损伤患者脊神经的萎缩与坏死缺乏有效的修复方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1/2011 PubMed 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g. wanfangdata.com.cn/)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细胞移植等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pinal cord injury,cell transplantation”,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其中的32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在脊髓损伤模型制作、移植时间、移植方式、移植浓度、联合移植等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临床实验在国内外也已有所开展。但移植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临床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静脉移植与局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0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1990~2014年第10期间的静脉移植与局部移植BMSCs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使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分为脊髓损伤后3天内细胞移植(3天组)和脊髓损伤后7天细胞移植(7天组)2个亚组,对细胞移植后2、4、6周三个时间点的BBB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共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示:细胞移植后2周,3天组静脉与局部移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15[-2.72,0.42],=0.15),7天组静脉移植BBB评分低于局部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02[-1.99,-0.05],0.05);细胞移植后4周,3天组静脉与局部移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2.26,1.74],=0.80),7天组静脉移植BBB评分低于局部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96[-1.85,-0.07],0.05);细胞移植后6周,3天组静脉与局部移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56[-4.39,9.51],=0.47),7天组静脉移植BBB评分低于局部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72[-2.71,-0.73],0.05)。结论脊髓损伤后3天内进行BMSCs移植,局部移植和静脉移植对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没有明显区别;脊髓损伤后7天进行移植,局部移植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因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到目前为止,治疗并促进SCI康复的方法主要是靠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望成为促进神经损失再生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进行培养,经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和CD44(celldifferentiation protein44)染色及BrdU/CD44双标染色鉴定,将标记有BrdU的MSCs分别植入脊髓损伤体内和龟板治疗脊髓损伤体内。于移植后1周、2周、3周、4周和6周取损伤脊髓组织,对BrdU、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BrdU/NF和BrdU/GFAP双标染色检测移植后MSCs的存活和分化。结果发现:移植后1周,两组在移植区内都可见BrdU单位、BrdU/NF双标细胞,移植后2周达到高峰。龟板组可使BrdU单位和BrdU/NF双标细胞持续高表达至移植后6周,而脊髓损伤组BrdU单位和BrdU/NF双标细胞表达减少至移植后4周,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结果提示益肾龟板能促进脊髓损伤移植MSCs存活和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早期脊髓损伤患者64例,其中干细胞移植组35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射方式行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期入院但未行干细胞移植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6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同期随访血常规、凝血机制、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移植后1个月,两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且感觉功能恢复更为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患者感觉功能评分[(131.9±41.6)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108.3±3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未出现明显提高;蛛网膜下隙移植组患者仍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项检查结果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在损伤脊髓内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可能性.方法:应用低温包埋免疫电镜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后的移植BMSCs的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后的移植BMSCs表达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谷氨酸脱羧酶(GAD)和突触素(synapsins)的情况.结果:移植1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的BMSCs细胞器不发达,不具有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移植3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后的BMSCs细胞器开始发达,具有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移植1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后的BMSCs不表达ChAT、GAD和突触素.移植3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灰质内的BMSCs开始表达ChAT、GAD和突触素.结论:移植BMSCs在损伤脊髓内可部分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Wu W  Zhao H  Xie B  Liu H  Chen Y  Jiao G  Wang H 《Neuroscience letters》2011,491(1):73-78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BMSCs) in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may provide therapeutic benefit, but its application is limited by their poor survival and low differentiation rate into neuron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S) has been reported to promote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MSCs.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implanted spike wave ES could improve survival of BMSC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result in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n anim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and ratio of survived BMSCs near the lesion si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BMSCs+ES-treated group as compared to BMSCs transplantation or ES treatment alone group. Furthermore, results from BBB scales, SSEP and DTI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BMSCs+ES group. This indicated that implanted spike wave ES could promote the bioactivity of BMSCs and their survival. This represents a new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he combination of BMSCs transplantation with implanted spike wave ES to treat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环路,促进轴突再生,恢复脊髓功能。 目的:进一步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不打击脊髓;其余小鼠采用重物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的第7天,治疗组用微量注射器,经眶静脉丛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入等量 DMEM培养基;模型组不做处理。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判断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生长状态;通过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7 d后的细胞呈NF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模型组小鼠双下肢呈瘫痪状态,假手术组行动正常(P < 0.01)。细胞移植后2周,治疗组小鼠运动功能缺失症状逐渐恢复,对照组小鼠恢复不明显 (P < 0.05);细胞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小鼠Tarlov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筱  许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4):2641-2644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同种异基因,甚至异种基因的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且保持多向分化潜能。这一独特的免疫学特性,以及来源丰富、避免伦理问题等优点,可能为治疗脊髓损伤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不同途径移植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0-01/2010-09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ransplantation,spinal cord injury”。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治疗相关研究进展。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者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260篇相关文献,选取33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低免疫原性,有助于抑制移植排斥反应。通过不同的移植方法、选择合适的移植途径和时机,均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有益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神经元替代、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归巢效应等。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脊髓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预示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领域,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具有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作用。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脊髓横切法构建C57BL/6小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 d抽签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CXCR-4基因转染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别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及无细胞培养基。移植后第7,14,21,28天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法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迁移存活及分化情况,并采用BBB评分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各时相点损伤灶内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集聚明显,数量不断增多,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细胞占移植细胞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说明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对脊髓损伤灶更强的定向迁移能力,且能在损伤灶内存活、分化,发挥修复损伤脊髓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如何有效促进移植入脊髓损伤组织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迁移,是目前神经修复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造模7 d,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脊髓损伤处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7 μL(1×109 L-1),脊髓损伤对照组移植DMEM/F12培养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1次/d,连续注射7 d,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8周取损伤脊髓组织。 结果与结论:造模2周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P < 0.05),造模4周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量及迁移距离均大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损伤脊髓组织原位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迁移,加速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