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白介素17、18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检测32例健康体检者和30例RA患者的IL-17和IL-18的水平.结果 健康体检者、RA患者IL-17的水平分别为(7.06±3.15)ng/rag和(25.12±11.24)ng/mg,IL-18的水平分别为(25.13±9.41)ng/mg和(151.04+21.17)ng/mg,两组IL-17、IL-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7和IL-18可能与RA免疫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Tocilizumab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该药适用于使用其他已获批的治疗药物无效的成年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Tocilizumab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受体的活性而发挥作用. 基于其临床研究显示的严重安全性问题,Tocilizumab仅被推荐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 在进行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年患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显示Tocilizum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文通过检索国外文献,对Tocilizumab药理学、药动学、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小板计数的关系,以明确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法测定血清TPO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清TPO水平比较,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周血小板计数,肝硬化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逐渐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组中,血小板减少28例(66.7%),血小板正常组和血小板减少组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脾切除组与脾未切除组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不太可能用TPO不足解释,肿大的脾脏对血小板的瘀积和破坏还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75mg,每天两次,甲氨蝶呤10mg,每周一次,叶酸5mg,每天一次。实验组除了口服上述药物外,每周两次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剂量为25mg,皮下注射。观察周期为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实验组疼痛关节指数和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实验组ESR,CRP及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制剂可以有效缓解PLT升高RA患者的病情,并可以降低PLT水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了解IL - 10在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其在R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30例RA患者外周血 (PB)及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后的IL - 10水平 ,同时检测类风湿因子 (RF) ,并与 2 4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RA组IL - 10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与RF呈正相关 (r =0 5 4,P <0 0 1) ,与血沉及C -反应蛋白无相关性。RA组PBMCIL - 10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 IL - 10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 ,它具有抗炎和致病双重作用 ,但可能不是一个直接的致炎因子及理想的疾病改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临床评定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的作用。方法 选取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RA活动期患者40例、缓解期患者10例和正常健康志愿者50人。比较其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差异,并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分型、免疫球蛋白(Ig)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PLT、PCT、PDW、MPV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活动期RA患者PLT、PCT、PDW、MPV数值明显高于缓解期RA(P<0.05)。PLT与CRP、RF、Ig、ESR呈正相关(r<1,P<0.05);MPV与Ig A成负相关(r=-0.393,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PLT、PCT、PDW以及MPV对于评定RA活动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多苷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滨州市中心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门诊就诊的初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30 mg/d,疗程3个月;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并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及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4及IL-10水平与对照组相似(P>0.05);雷公藤多苷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IL-6及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IL-4及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38例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21%,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水平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病有关;雷公藤多苷可有效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的水平,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生成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及血小板生成素(TPO)在SLE合并血小板减少诊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例SLE患者、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血清TPO水平.结果:SLE组血清T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于AA组(P<0.05).SLE组血清TPO水平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血沉呈正相关(P<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P<0.01).结论:SLE患者TPO水平升高,并与体内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SLE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处方的药物使用情况,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本院2013—01~06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门诊处方2510张进行处方分析,通过查阅国内外指南、MICROMEDEX HeahhCare Series数据库、国内外文献等方式对处方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所分析处方治疗RA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植物药制剂;辅助用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影响骨代谢药物及钙调节剂、叶酸;超说明书用药有甲氨蝶呤、羟氯喹、环孢素、环磷酰胺,超说明用药有指南推荐,有较好的询证医学证据级别。结论所评价处方的药物选择和联用药物均有指南支持,说明书外用法有合理的医学实践证据,辅助用药用药有用药依据.处方合理。 相似文献
14.
金属蛋白酶MMP-3测定对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鉴别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骨性关节炎(OA)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酶免疫测定技术检测OA和R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的金属蛋白酶MMP-3的含量,并与正常男女对照组作比较.结果(1)正常对照组男性血清MMP-3含量比女性高1~2倍.(2)OA组血清MMP-3平均水平男性为(141±37)μg/L,对照组为(68±16)μg/L;女性为(110±29)μg/L,对照组为(33±11)μg/L,男女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关节液中的MMP-3的平均浓度为(32970.02±4870.82)μg/L,明显高于血清测定值.(3)在RA组,血清MMP-3水平男性为(681±127)μg/L,女性为(567±116)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OA病人组(P<0.01).(4)RA组、OA组血清与关节液中MMP-3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0 6,0.882 1).结论MMP-3的血清水平RA患者显著高于OA患者,这对于RA和OA的鉴别诊断,探讨发病机理及治疗监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藤痹痛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RA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口服甲氨蝶呤片;研究组患者加用地藤痹痛颗粒。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下降显著(P <0. 05);治疗24周后,研究组各项MMP指标下降程度更显著(P <0. 05),压痛、肿胀关节数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显著降低(P <0. 05),ACR50和ACR70病情缓解比例更高(P <0. 05);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与调控MMP的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地藤痹痛颗粒可有效提高RA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患者血清中MMP-3,MMP-9,MMP-13水平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评估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50例2016年9月~2018年4月某院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肌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没有检查出滑膜增生、膝关节积液和血流信号,观察组患者的滑膜增生率为66.0%,膝关节积液发生率为62.0%,血流信号出现率为60.0%,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关节滑膜厚度和积液厚度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软骨厚度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应用,能够尽快对患者关节病变的情况进行诊断,使临床治疗有科学的参考,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指南进行综述,对生物制剂在治疗RA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生物制剂是一类安全、有效的药物,在控制风湿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累及多关节、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患病率居首位。疾病可发展为关节僵直、畸形、致残而严重影响劳动力。RA的传统药物治疗多起效慢,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生物制剂昂贵、副作用大、需要反复注射且无靶器官特异性,而基因治疗则避免了这些缺点,选择性高,可以从分子水平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为RA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滑膜炎症和关节损伤为主要病变特征。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一些可用于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相继被发现。综述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靶点,如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募集相关分子、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等及针对这些靶点开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