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某些心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edisorder,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自我意识、自尊、内外控等心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用家庭环境量表 (FES)、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尊调查 (TheSelf-esteemInventory ,Coopersmith)、儿童内外控量表 (Nowicki-StricklandInternal -ExternalControlScaleforChildren)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儿童版 )分别对 10 8例ADHD及 10 8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ADHD儿童的家庭在FES量表中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家庭组织性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而在家庭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 (P <0 0 5 )。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儿童。ADHD儿童表现更为外控 ,而正常对照组则更为内控。ADHD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 ,掩饰性低于对照组。FES量表中的家庭环境因素对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内外控及个性特征没有显著影响 ;而正常组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有关。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对ADHD和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自尊、内外控及个性特征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34名沉缅电子游戏儿童的心理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的心理、行为及家庭环境特点。方法 :选择用艾森克问卷(EPQ)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家庭环境量表 (FES)分别对 3 4例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及 3 4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在EPQ量表的P分、L分 ,CBCL量表的社交情况、学校情况、退缩、焦虑 抑郁、社会问题、违纪问题、攻击性行为、内向性行为问题、外向性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总分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FES -CV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在家庭的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电子游戏依赖性儿童有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某些家庭环境因素可能是儿童电子游戏依赖性的原发和促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对安宁市某小学3~6年级的儿童进行整群抽样筛查.采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多重成就测验成绩筛出学习障碍儿童158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与学习障碍儿童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非学习障碍儿童158名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 CV)、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 研究组儿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感、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U=9.749,5.302,10.033,8.384,6.999,13.407;P<0.05),而矛盾性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U=5.43,P<0.05);在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学习障碍组儿童的总分和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U=12.535,12.018,9.251,3.469,12.058,9.358,9757,P<0.05);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学习障碍组儿童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U=4.356,3.193;P<0.05),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U=3.251,P<0.05).FES—CV的某些环境因素与学习障碍组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相关.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不良,其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家庭环境与其自我意识和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家庭环境量表(FES)、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分别对 30例ADHD及 30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ADHD儿童的家庭在FES量表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矛盾性则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DHD儿童的社会能力各分量表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行为问题各分量表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FES的某些环境因素与ADHD儿童的行为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结论 :ADHD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对ADHD儿童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少年儿童个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壮族少年儿童个性特点。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464例壮族儿童、180例瑶族儿童、156例汉族儿童、88例其它少数民族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壮族儿童E量表得分低于其它民族儿童(P<0.01);男孩的P分高于女孩,L分低于女孩(P<0.01);不同年龄的P、N、L分差别较大,E分无明显差别;各地区儿童EPQ各量表得分有明显差异。13个变量对儿童个性有影响,分别为学习成绩、品行、行为、既往健康史、儿童年龄、儿童性别、家庭环境、父亲年龄、刻板动作、母亲妊娠、分娩史、父亲职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结论:壮族儿童的个性在内外向维度上与其它民族不同。儿童个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22位农村留守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N=134)和对照组(N=88),对干预组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和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两组各填写1次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流调用儿童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CES-DC)、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completion by teacher)、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PHCSS).结果:第1次复查干预组EPQ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8.2±5.8)vs(10.2±6.1),P=0.015];第2次复查干预组CES-DC得分低于对照组[(15.9±7.3)vs.(18.8±7.7),P= 0.038];PHCSS中焦虑、幸福满足分量表分分别在第1、2次复查中高于对照组[(6.6±3.4)vs.(5.6±2.7),(6.5±1.9)vs.(5.7±1.8);P=0.022,0.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对儿童个性的重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焦虑性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特点。方法:对湖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全部研究对象进行DSM-IV临床诊断,最后选出单纯儿童焦虑性障碍组(n1=110人)、正常对照组(n2=113人),入组儿童由父母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其本人(三年级及其以上学生)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结果:①焦虑障碍组的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对照组,除性问题外其余各因子得分焦虑障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焦虑障碍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虑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行为问题比较多,自我评价低。  相似文献   

8.
反复发作性腹痛患儿的个性,行为及家庭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0名反复发作性腹痛(RAP)患儿及其对照组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J)〕、Ruter儿童行为问卷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的调查。结果表明,RAP组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其EPQ(J)E分低于对照组,N分高于对照组,FES的矛盾性、控制性得分高于对照组,而娱乐性得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别均有显著意义。提示了RAP的发病与患儿的个性、行为及其特定的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比较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差异。方法 采用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PHSS)与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来测定在上海读书的藏族学生 (n=51 8)和上海的汉族中学生 (n=1 4 9)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特生。结果 对自我意识的评定 ,除行为与合群分量表外 ,藏族中学生其余各分量表及 PHSS总分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 (P<0 .0 5)。汉族男性中学生的 PHSS总分及焦虑分量、幸福与满足分量表明显高于藏族组 ,2组其余各分量表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藏簇女性中学生的 PHSS总分及智力与学校情况分量表 ,躯体、外貌分量表均明显低于汉族组 (P<0 .0 5) ,2组其余各分量表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对个性特征的评定 ,从总体与男生藏汉比较来看 ,除内外向性维度外 ,其余 3个维度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2组女生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藏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低于汉族学生 ,藏族男性学生的个性多偏精神质与神经质 ,因此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情绪不稳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方法:选取符合DSM-5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183例和正常儿童50例,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分别评定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以及情绪是否稳定。将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第7、8、33、37情绪相关条目总分大于等于6分定义为伴有情绪不稳。结果:ADHD组情绪不稳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41%vs.2%,P<0.05)。ADHD情绪不稳组儿童FES-CV家庭的知识性、娱乐性得分同时低于ADHD情绪稳定组和对照组(P<0.05),矛盾性得分同时高于情绪稳定组和对照组,亲密度、独立性和组织性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情绪稳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D儿童伴.情绪不稳的比例高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家庭中文化活动与课外活动较情绪稳定的ADHD儿童更少。  相似文献   

11.
家庭环境与儿童气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气质的因素。方法:采用NYLS《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地区3-6岁549例入托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与儿童气质类型有关。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对儿童气质有影响。家庭环境、父母EPQ评分、入托情况等未显示有相关性。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看电视时间看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因素与其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对351名高中生(留守儿童172名)进行测查。结果①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道德宗教、控制性显著偏低,矛盾性显著偏高;在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指向问题较低,指向情绪较高(t=2.327~3.992,P<0.05);②儿童家庭环境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多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t=-0.22~0.317,P<0.05);③儿童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多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t=-0.385~0.254,P<0.05)。结论留守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同时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相关,且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个性特征及其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82名,分为干预组(n=41)和对照组(n=41),随机抽取非行为问题儿童50名作为正常组。对干预组儿童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一个学期,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儿童,行为问题组情绪稳定性(N)分高于正常组、内外向(E)分低于正常组(P<0.01,0.001)。干预前干预组社交焦虑及个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社交焦虑及各因子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组比较,社交焦虑及个性各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问题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社交焦虑水平、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对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和个性缺陷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患儿(NS)的行为、家庭环境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为NS患儿及其父母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调查男性NS患儿及其父母32例,对照组为正常男孩及其父母45例.结果:NS组男孩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高于对照组20%,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3,P>0.05);男孩在体诉(t=3.02)、社交退缩(t=2.13)及攻击性(t=3.1)3个行为因子上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0.01).家庭环境在娱乐性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父母生活质量则除住房、社区服务、生活环境、自尊、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及婚姻与家庭外,其余因子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NS患儿的某些行为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有改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心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了解住院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 )(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 (CBCL) ,对 5 7例住院血液肿瘤儿童进行个性、行为心理测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血液肿瘤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 <0 0 5 )。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2 1 1% ,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 ,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血液肿瘤组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血液肿瘤儿童及家长 -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制订综合的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