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离脐旁皮瓣的神经T(10,T11)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T10 、T11神经前支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 :T10 、T11神经前支的皮穿支常与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从不同方向相邻伴行穿出腹直肌前鞘分布于皮肤。其主干在腹直肌外段长度分别为 8.7±0 .7cm、8.7± 1.0cm。结论 :可设计以第 10、11肋间神经前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脐旁皮瓣  相似文献   

2.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的穿支, 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 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 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相似文献   

3.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固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 结果 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 结论 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 结果 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 结论 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小腿部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2)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6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每侧小腿部有外径≥0.5mm的穿支(30±13)支。其被覆组织内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沿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其中小腿内侧穿支的外径为(0.8±0.2)mm,供血面积为(32.6±13.3)cm2,总供皮面积可达293cm2。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的供血面积较小,但由于血管链的存在而可以极方便的拓展小腿部皮瓣的裁取面积;小腿内侧及后部营养血管链紧邻,可互为解剖学供区与动力学供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剖分析小腿部腓动脉穿支的穿出规律及各穿支血管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设计腓动脉双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新鲜小腿标本8例行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对腓动脉各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主要是血管的形态、走形、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筛选适合做双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临床上应用7例,均为吻合双血管蒂皮瓣,并逐渐扩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大小:5cm×9cm~8cm×15cm。结果腓动脉直径≥5mm的穿支血管4~5支,其中以第2支穿支外径最粗,外径为(0.94±0.11)mm、血管蒂较长,蒂长为(6.61±1.32)cm、皮瓣血供面积较大适合作为首选穿支蒂再联合其他穿支设计双穿支皮瓣。7例双皮支腓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3~12个月,穿支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佳。结论设计以第2穿支联合其他穿支的腓动脉双穿支皮瓣,皮瓣轴心线位于穿支点后侧,临床上可切取血供佳、面积较大的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方法 在1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并测量腹壁浅动、静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蒂长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 结果 腹壁浅动脉的出现率为90%(18侧),管径为(1.48±0.44) mm(0.85~2.43  mm), 蒂长为(4.8±1.18) cm (2.56~7.02 mm),腹壁浅静脉恒定,管径为:(2.33±0.71) mm (1.46~4.05 mm),蒂长为:(5.45±1.2) cm(4.03~8.42 cm),当腹壁浅动脉缺如或管径细小、位置靠内侧时,外侧旋髂浅动脉上升支代偿性增粗。 结论 腹壁浅动脉皮瓣血供可靠,面积充足,供区损伤小,可选择性的应用于头颈部的多种软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利用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方法 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创缘周围探测腓动脉发出的穿支,以其中最合适的穿支为旋转点及血管蒂,沿腓浅神经轴线切取穿支蒂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外踝部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 结果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5 cm~7 cm×1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6 cm~8 cm×12 cm。皮瓣存活良好,颜色正常,修复效果好。平均随访两个月,患者步态正常,无疼痛,但其中2例患者抱怨小腿外侧区及足背有麻木感。 结论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外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优良皮瓣。  相似文献   

10.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背景:详细了解国人的膝关节形态,从而实现国人个性化、性别差异化全膝关节置换,并设计研究符合国人特征的膝关节假体,已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目的:通过CT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正常成年国人股骨远端的解剖形态并比较其性别差异。 方法:对70名正常成年国人双侧膝关节行CT扫描,男、女各35名,年龄21-60岁,通过三维重建或使用Picasa 3.0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拼贴及重叠曝光等处理。在经过处理的图像上分别测量股骨远端前髁角、后髁角、滑车沟角的大小,股骨远端横径与外侧髁高度及两者之间的比值。 结果与结论:①国人股骨远端后髁角女性大于男性(P < 0.05);国人股骨远端前髁角男性大于女性(P < 0.05);国人滑车沟角性别间无明显差异。②国人男性的股骨远端横径、股骨远端外侧髁高度及股骨面率(横径/外上髁高度)均大于女性(P < 0.05)。结果可见国人股骨远端的形态与西方人种不同,存在性别差异。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假体的选择及其放置、股骨远端假体在设计时应体现出这些差异,使之与国人的膝关节形态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实现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调节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特征以及流式细胞术进行表面标志鉴定,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提取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7 d。应用ELISA法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 结果与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培养上清液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 0.05),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低于正常人(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下调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表达,同时上调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表达,从而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3.
背景:局部浸润麻醉和股神经阻滞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然而这两种镇痛模式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局部浸润麻醉和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Web of Science和CBM数据库,纳入所有对比局部浸润麻醉对比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作者独立检索、纳入文献、提取数据。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评价,出现不同意见时,由第3名作者商量决定。使用RevM 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66例患者;(2)局部浸润麻醉组与股神经阻滞组在置换后24,48 h的安静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MD.26,1.28),P>0.05;MD24 h=0.15,95%CI(-048 h=0.19,95%CI(-0.06,0.44),P>0.05]、活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MD_(24 h)=-0.01,95%CI(-0.51,0.48),P>0.05;MD_(48 h)=0.18,95%CI(-0.45,0.82),P>0.05]、镇痛药物使用量[MD_(24 h)=-2.23,95%CI(-5.63,1.16),P>0.05;MD_(48 h)=2.44,95%CI(-1.08,5.95),P>0.05]、住院时间[MD=0.05,95%CI(-0.40,0.50),P>0.05]、术后恶心呕吐[OR=1.09,95%CI(0.39,3.04),P>0.05]以及术后感染方面[OR=0.99,95%CI(0.44,2.59),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表明,局部浸润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方面与股神经阻滞相当,另外因其操作简便,局部浸润麻醉可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标准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We compared the production of three chemokines; 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10 (IP-10),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and growth-related oncogene-α (Gro-α) that attracts monocytes or neutrophils, or both, in peripheral blood at acute stage of Kawasaki disease (n=29),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15) and acute febrile illnesses (n=12). The production of the chemokines was assayed by ELISA. The plasma levels of IP-10 were markedly elevated in Kawasaki disease (538.6±336.4 pg/mL) and acute febrile illnesses (417.1±262.2 pg/mL) compared with in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58.7±95.7 pg/mL) (p<0.05). The MCP-1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Kawasaki disease (443.0±473.1 pg/mL) and acute febrile illnesses (328.6±261.1 pg/mL) compared with in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82.9±79.0 pg/mL) (p<0.05). The Gro-α levels were elevated only in acute febrile illnesses (134.3±153.6 pg/mL) compared with in Kawasaki disease (31.8±22.1 pg/mL) or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29.4±53.3 pg/mL) (p<0.05).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monocyt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Kawasaki disease. In acute febrile illnesses, both monocytes and neutrophi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y contrast,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role of monocytes and neutrophils. Further studies using a larger number of case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早期的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由于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认识不足,较高的置入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得外科医生放弃了这种治疗方案。随着踝关节假体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全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青睐。目前,三组件式全踝关节置换假体被认为更符合正常踝关节生物力学的要求,并且被逐步推广应用于临床。目的:了解踝关节生物力学,总结3种三组件式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的设计特点,为进一步的假体设计总结经验。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 Med等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有关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全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STAR假体,HINTEGRA假体,BOX假体",英文检索词为"Total ankle replacement prosthesis design,STAR prosthesis,HINTEGRA prosthesis,BOX prosthesis"。结果与结论:(1)STAR假体、HINTEGRA假体、BOX假体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可接受的生存率及临床结果,但仍然需要大量病例和长时间的随访进行验证;(2)3种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的设计都着重于恢复生理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再现踝关节的运动轴,兼容韧带的几何形状、减少踝关节周围组织的应力和机械对准;(3)要实现最大化的韧带兼容,假体组件的关节面设计必须是2个生理解剖形状或2个非生理解剖形状的关节面;(4)国人踝关节的形态和高加索人踝关节的形态有差异,期待设计研发符合国人踝关节要求的假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正畸治疗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正畸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颌间Ⅱ类、Ⅲ类牵引状况下的应力分布。   方法:选择一个牙列完整(无第三磨牙),咬合关系正常,后牙中性颌,无任何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体征及病变的成年女性志愿者,24岁。采用螺旋CT对志愿者行闭口位头颅CT断层扫描,应用Ansys多种软件结合的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及下颌牙列、微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颌间Ⅱ类、Ⅲ类牵引对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应力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方向分别加载,力值为1 N。 结果与结论:①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颌间Ⅱ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应力分布大于第二前磨牙,但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第一磨牙牙周膜。③颌间Ⅲ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下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尖牙及其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下颌第一前磨牙。④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进行颌间牵引时应力分布变化微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温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将针刺和灸法巧妙结合,对即刻镇痛效果明显,镇痛效果持久,临床常常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目的:分析温针灸与镇痛相关的研究进展,探讨温针灸对急、慢性疼痛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以“温针;温针灸;针柄灸;烧针柄;疼痛;镇痛”为关键词检索1995年 1月至2015年7月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的51条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针刺、西药等治疗方法比较,单纯温针灸能在多系统发挥镇痛作用,优于普通针刺、西药。与药物、手法比较,温针灸常结合药物和手法后镇痛效果增加,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增强。温针灸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在多个系统的疼痛中发挥有效的镇痛效应,缩短了治疗时间,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采用成年心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细胞已成为心脏疾病领域新的科研热点。 目的:探讨简单、快捷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分离方法,并初步探索组织工程化成年心肌细胞的构建方式。 方法:采用分段式酶消化方法消化成年大鼠心室肌心肌细胞。分别转染腺病毒和脂质体介导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组织工程细胞的构建效率。转染腺病毒介导的缺氧诱导因子1a,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采用分段式酶消化方法可获得大量心肌细胞。流式细胞分析表明所获得的成年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为(87.03±0.70)%。与脂质体转染相比(转染效率为0),腺病毒感染效率高,为(70.31±1.39)%,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发出红色荧光。在腺病毒转染第4天后,可有效表达目标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a。以上结果表明分段式酶消化法是成熟心肌细胞的快速分离方式,并明确重组腺病毒载体是转染心肌细胞的最佳基因载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吴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491-3495
背景: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不稳定骨折比较常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重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对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油市九〇三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头置换治疗,按照重建方法分为对照组(n=32)和实验组(n=32),分别予以钢丝及张力带重建和三叶草钛板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用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时间、至下床活动时间、骨痂生成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 0.05)。表明对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头置换联合三叶草钛板内固定可以获得好的效果和较少的并发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双股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术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踝关节术前肿胀程度,拍摄踝关节三维CT以及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术后1d及1.5,3,6,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评估术后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骨不连、锚钉松动等并发症;②术后3,6,12个月时,2组之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③术后1年内,试验组有5例(3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对照组有2例(1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④结果表明,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