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问卷,对汉族与蒙古族共328名大学生进测查。结果 两个民族的男性大学生比较,父亲的FF2、FF3、FF6因子上有显性差异,母亲的MF2、MF3、MF4因子上有显性差异;女性大学生比较,父亲的FF4因子上有显性差异,母亲的MF2、MF3、MF4因子上有显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母亲的MF4与父亲的FF1呈负相关,与父亲的FF2、FF5呈正相关。结论 蒙古族的父母比汉族的父母在子女教养上态度更宽容,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11.50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适应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亲拒绝、否认等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联系程度、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教育程度等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格偏离的评定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包头市三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包头市三所大学一年级学生 1780名。结果 “人格诊断问卷”量表总分为 2 9.81± 10 .0 2 ,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17.1%。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偏爱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人格偏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有人格偏离的学生给予指导和校正 相似文献
4.
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广州地区200名男性在校中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分析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方式各因子的关系。【结果】 父母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情感温暖、理解无显著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子的拒绝、否定、惩罚、严厉倾向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儿子接受负性情感教育的机会增多,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某护校女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护校女生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97名护校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父亲的偏爱(FF4),母亲的情感温暖(MF1)与护校学生的内外向(E)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与护校学生的精神质(P)呈负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拒绝否认(FF5)与护校学生的精神质(P)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护校学生的神经质(N)呈负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严厉惩罚(FF2)和父亲的拒绝否认(FF5,MF3),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MF2)与护校学生的神经质(N)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父亲的严厉惩罚(FF2)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MF2)与护校学生的掩饰(L)呈正相关,差异有显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护校学生的E特质受父亲化程度(FC),父亲的偏爱(FF4),父亲的过度保护(FF6)的影响;护校学生的P特质受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父亲是否健在(FL)的影响;护校学生的N特质受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父亲的拒绝否认(FF5),母亲的偏爱(MF5)的影响;护校学生的L特质受父亲的严厉惩罚(FF2),母亲的偏爱(MF5),家庭类型(TF),母亲的过分干涉及保护(MF2)的影响。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护校女生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影响的主次关系,从而指导父母的养育行为。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公开发表的10篇有关精神分裂症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再分析。结果父母关心理解因子的平均效应值为负值,其他各因子的平均效应值均为正值,其中父亲拒绝否认(SMD=0.74)、惩罚严厉(SMD=0.52)、关心理解(SMD=-0.51)和母亲拒绝否认(SMD=0.50)达到中等效应。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个体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长期的负性成长环境,容易导致患者个体产生心理冲突,从而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西双版纳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方法 采用岳东梅等翻译、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14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傣族和汉族父母养育行为,积极情感均占主要地位;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3因子上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傣族父母对男孩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行为明显多于女孩,而汉族只有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行为多于女孩;傣族和汉族父母教育方式存在较为一致的4种类型。结论 两个民族的父亲与母亲所执行的养育方式类型均存在较不一致的现象。傣、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Rutter)、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对山东省淄博市某小学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652人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14.35%。有行为问题者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行为问题者,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者。Rutter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妥善的养育方式可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青年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对其个性的形成非常重要。为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子女人格特点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按班级抽取某医学院在校学生512人进行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96份,回收率为96.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121人;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1.25±1.26岁。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调查表均使用统一指导语,问卷不计名。资料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包括:(1)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为岳冬梅翻译修订的中文版〔1〕,共包含11个分量表,其中6个为父亲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儿童人格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FAP患儿和41例健康儿童,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对腹痛症状和父母教养方式、艾森克人格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FAP儿童具有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点。FAP症状积分与教养方式因子F1、M1值及人格因子E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教养方式因子F3、M2值及人格因子P、N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儿童FAP与人格个性特点、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龋病儿童的人格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完善龋病的病因认识. [方法]对46例龋病儿童和48例无龋儿童,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儿童生活事件(ALSEC)和儿童社交焦虑(SASC)问卷调查. [结果]龋病儿童具有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点,对生活事件的负性体验多,有不良的社交体验;且存在性别间的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温暖理解(F1和M1)和偏爱被试(F4和M5)是儿童龋病的保护因子;父亲的惩罚严厉(F2)和过分干涉(F3,P<0.01),母亲的干涉过护(M2)则是危险因子(P<0.05).[结论]儿章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各心理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态度特点,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态度关系。方法采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自编大学生性态度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云南省某高校4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生性态度开放倾向、情感倾向和需求倾向维度得分分别为(3.41±0.87)、(3.16±0.95)、(3.84±0.84)分,明显高于女生的(2.72±0.71)、(2.83±0.94)、(3.59±0.83)分,而回避倾向维度女生得分为(2.76±0.67)分,明显高于男生的(2.37±0.83)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开放倾向得分大一和大二年级分别为(2.77±0.75)、(3.12±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乡、不同专业、父母职业、父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性态度无明显影响(均P>0.05),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性态度有明显影响;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性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和河南省抽取4 所监狱共805 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5 名服刑人员人格障碍的阳性筛查率为38.76%;服刑人员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人格障碍得分为(65.36±12.59)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的得分分别为(41.27±10.54)、(23.46±6.58)、(22.52±6.21)、(10.15±4.56)、(12.52±5.41)、(12.47±2.75)分,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和否认、惩罚和严厉、偏爱被试的得分分别为(48.82±10.23)、(38.12±8.16)、(17.42±5.38)、(15.86±6.25)、(12.19±3.43)分;社会支持评定问卷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为(6.48±2.26)、(17.25±4.13)、(6.76±1.42)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以及父亲过分干涉、母亲偏爱被试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均呈正相关(P<0.05),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均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均呈负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直接或通过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障碍,且模型拟合度较好(χ2=423.51,P<0.05,GFI=0.90,NFI=0.91,CFI=0.92,RMSEA=0.26)。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162名罪犯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结果 162名罪犯年龄为19~54岁,平均(30.14±7.12)岁;罪犯组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2.54±5.41),(16.65±3.72),(8.85±3.81)分,常模组分别为(5.96±2.84),(10.63±4.44),(12.17±3.57)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罪犯组基本人格特征为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罪犯组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精神质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罪犯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PNES)儿童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对43例PNES儿童和43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评估,并作相关分析。 【结果】 PNES儿童EPQ中TP、TN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因子、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P<0.01)。PNES儿童个性的精神病倾向、内外向、神经质及掩饰度与EMBU的一些因子相关。 【结论】 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利于PNES患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兵适应障碍者的人格特点、心理防御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新兵心理初筛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作指导。方法对54例新兵适应障碍者和59例正常新兵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对适应障碍者3个量表的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PQ结果提示,适应障碍组的内外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SQ结果提示,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BU结果提示,父亲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惩罚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适应障碍组的人格特点、防御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适应障碍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的人格特点,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方式;新兵适应不良的人格特点及适应不良的心理防御方式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意识特征,以便更好地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进行评估。 【结果】 ADHD 儿童的父母在理解及温暖的情感养育儿童方面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ADHD儿童父亲更多拒绝和否定患儿,母亲则更多严厉惩罚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偏爱、过度保护、干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患儿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满足及总分低于对照组,焦虑分高于对照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中的多个因子相关。 【结论】 ADHD儿童的父母不能理解患儿,不能以温暖的情感养育患儿,更多的采用拒绝和否定,严厉惩罚儿童,同时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不良,自我评价低。患儿的自我意识低下与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