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7例成人的CT图像,在图像上依次测量内倾角0°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侧倾斜角与此时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的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两侧经后弓侧块螺钉进针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寰椎后弓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椎弓上表面的距离,分析数据并设计优化一种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的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所有受试者两侧的内倾角0°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倾角度、最大内倾角螺钉轨迹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进钉点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距离、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棘突上表面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上述各指标在男性与女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研究成功设计了新型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内固定系统适合寰椎后弓解剖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6月 ~ 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6例; 年龄22 ~ 46岁,平均(32.9±6.7)岁。患者均存在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症状,均无脊髓损伤症状。骨折类型: Gehweiler分型Ⅲa型5例、Ⅲb型7例、Ⅳ型4例; Ⅲa型合并下颈椎损伤1例、Ⅲb型合并下颈椎损伤1例; Ⅲb型7例中,横韧带损伤Dickman分型Ⅱa型3例、Ⅱb型4例; Ⅳ型4例中,横韧带损伤Dickman分型Ⅱa型1例、Ⅱb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制动稳定骨折块,术前CT测量寰齿前间距(ADI)、记录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均行后路单椎体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复查CT寰齿前间距(ADI)、枕颈部VAS评分、颈椎活动范围(ROM),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置钉操作; 手术时间为60 ~ 90 min,平均(75.9±9.8)min; 术中出血量为100 ~ 300 mL,平均(180±50.2)mL; 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2例单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其余螺钉位置良好。术后随访12 ~ 36个月,平均(21.1±6.1)个月。术前枕颈部VAS评分4 ~ 7分,平均(5.5±1.2)分; 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VAS评分0 ~ 3分,平均(1.3±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DI 值2.9 ~ 5.2 mm,平均(4.2±0.7)mm,末次随访ADI值2.0 ~ 3.6 mm,平均(2.8±0.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部活动范围(ROM)前屈30° ~ 42°,平均(35.12±3.8)°; 后伸29° ~ 38°,平均(33.3±2.8)°; 左侧屈31° ~ 46°,平均(37.8±4.0)°; 右侧屈33° ~ 48°,平均(38.9±4.8)°; 左旋转47° ~ 61°,平均(54.8±4.3)°; 右旋转46° ~ 60°,平均(53.3±4.3)°。术后6 ~ 9个月,平均(7±0.9)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愈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椎 Gehweiler 分型III、IV 型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一年半 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 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内固定可靠。结论 寰枢椎钩操作 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并通过对寰椎标本的观察、测量和研究,为术中定位寰椎椎弓根提供解剖学依据,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及其方向和角度.方法 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0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并结合临床寰椎椎弓根钉置钉体会,探讨置钉注意事项及其技巧.结果 对4...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寰枢椎稳者行后路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11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骨性融合。1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但复位没有丢失,最终在术后5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可使寰枢复合体获得即刻三维稳定,为骨性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对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如果寰枢椎后弓完整,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一种新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4月共2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Apofix系统内固定。结果 经6~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局部症状及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经口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口前路进行寰枢椎钢板内同定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新鲜冰冻尸头标本6个,头颈部标本30个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上颈髓,观察并测量手术入路上的径向、轴向及水平方向的重要结构及解剖数据.寰枢椎干骨标本30个,对与内固定相关的骨性参数进行测量.结果:经口入路至颈髓的操作深度最大(103.8±6.2)mm,可显露范围长(52.1±3.5)mm,宽(39.4±2.2)mm,手术安全范围由双侧椎动脉构成,呈一不规则的倒置梯形,其边界在C2/3横突间距离中线仅(11.4±1.4)mm,故在此区域操作时应十分小心.寰椎理想进钉点距离中线(15.0±2.0)mm,理想钉道角度(12.5±2.5)°,理想钉道深度(20.8±1.5)mm.结论:经口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主要手术操作区域中双侧椎动脉内缘位于显露范围之外,钢板宽度应介于20~42 mm,寰椎螺钉长度不宜超过18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的解剖观测,为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5例经防腐处理头颈部标本上模拟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术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经皮撬拨齿突、寰椎侧块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在X线片和断层标本上测量撬拨针通道及深度。结果:测出经寰椎侧块撬拨齿突进针点位于乳突下方1.5cm(1.3~1.7cm),乳突前方1.2cm(1.0~14cm);进针方向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约为60°(55°~6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5°(3°~7°);进针深度7cm(6.2~6.8cm)等体表定位参数。实验5例经寰椎侧块对齿突撬拨,未发生损伤神经、血管及撬拨针滑入椎管损伤颈髓等情况。结论:寰枢椎骨折具备经皮撬拨复位、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经口寰枢椎钢板前路固定力学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节段手术的开展及改进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检查的非颅底-寰枢椎疾患病例1例,男性,36岁,体质量64 kg。对颅底-寰枢椎进行0.625 mm薄层扫描,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利用Pro/ENGINEER 4.0软件对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进行重建,将重建后的钢板螺钉三维模型导入Mimics 16.01中按照经典经口寰枢椎前路手术要求进行配准,并对模型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和材料赋值,将模型导入ANSYS14.0软件内,垂直方向加载80 N,表面施加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运动状态,测量螺钉和棒的应力。 结果 寰枢椎三维重建模型共划分39 842个体网格,对模型进行加载后,上位螺钉根部前屈最大应力为(62.34±5.52)MPa (F=73.23,P<0.05); 下位螺钉根部和顶端侧弯最大应力分别为(78.42±5.5.14)Mpa(F=112.32, P<0.05);(95.48±7.12)Mpa(F=62.32,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状态下上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下位(t前屈=12.2,t后伸=9.23,t侧弯=-22.98,均P<0.05),而在侧弯时下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上位;下位螺钉顶端与根部在相同运动状态下比较,顶端大于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23.14,t后伸=22.01,t侧弯=8.13,均P<0.05)。 结论 经口寰枢椎固定系统应力分布较为合理,能承受正常寰枢椎运动承载的应力,但术后患者要减少前屈和侧弯运动,以降低固定系统疲劳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 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 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中空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优点及疗效,并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36例股骨颈骨折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Garden 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14例、Ⅳ型7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半患有合并1-2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在术前充分治疗控制后,进行中空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手术,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组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3.6年。早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20%。远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11.9%, 其中2例骨不连骨折移位,1例股骨头坏死,其余32例全部愈合,愈合率为91.67%,按马元璋功能评判标准分级凡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超过120°属优,本组23例;屈伸活动恢复90-120°属良,本组10例;屈伸活动小于90°属差3例;优良率:91.67%。结论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 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对病人打击小,术后反应轻,可局麻操作,老年人能耐受,尤其要重视老年人合并内科疾患的围手术期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DLLA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三踝骨折9例,术后石膏固定4~6周。结果术中检查稳定性良好;9例患者均获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和术后不同时期X线,平均随访时间1年,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无再移位,无伤口感染。根据国内王栋梁等综合功能评估标准,优8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结论可吸收螺钉为治疗三踝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建钢板与克氏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研究重建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评估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48例与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57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105例经12-25个月随访,重建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48例骨折全部愈合,其中,2例延迟愈合。参照韩平良等锁骨疗效标准:优41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95.8%。克氏针髓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9例畸形愈合,5例延迟愈合,3例骨不连,余骨折全部正常愈合。优28例,良15例,差14例。优良率75.4%。对两组疗效比较作X2检验(P<0.005),两组间优良率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固定牢靠,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能早期功能锻炼,为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之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胫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运用解剖型胫骨远端腓侧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32例,合并骨质缺损者行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合并皮肤损伤者采用皮瓣或皮片移植。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或骨感染发生。结论 解剖型胫骨远端腓侧钢板可作为治疗胫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软组织损伤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 方法 在6具颈椎标本上,分别行后路单开门丝线结扎及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行颈椎前屈后伸疲劳运动试验,观察有无丝线断裂或平板螺钉脱出、断裂现象,如有则停止试验并记录发生时的周期。 结果 丝线结扎组的试验显示所有标本均出现部分缝合的关节囊韧带撕裂、门轴侧易活动,甚至关节囊撕裂、丝线脱落及再关门;而在 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组不损伤关节囊,试验显示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未出现再关门现象。 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后路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是一种改进的中空螺钉,在全程渐变螺距的基础上设计2处螺纹间歇点,目的在于置钉时释放扭力的累积,避免扭力过强导致骨折块的旋转错位。Herscovici分型:2007年,美国学者Herscovici等在JBJS(Br)提出一种专门针对内踝骨折的分型:A:内踝尖端撕脱骨折,大多累及前丘及三角韧带浅层,而深层更偏后部;B:骨折线位于关节面水平与内踝尖端之间;C:骨折线与关节面在同一水平;D:骨折线垂直或斜向内上,多见于旋后内收型损伤,较为少见,存在纵向不稳。B,C型一般用中空拉力螺钉固定,D型需用中和钢板固定。背景: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是一种经过改进的中空螺钉,治疗内踝骨折时与传统的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相比,临床资料较为缺乏。 目的:比较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和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修复内踝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于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内踝骨折患者100例,其中渐变螺距螺钉组50例采用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行骨折内固定,普通空心螺钉组50例采用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行骨折内固定,于术后观察各组踝关节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及AOFAS评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后6周-18个月的随访周期内,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并发症分析:渐变螺距螺钉组术后7个月延迟愈合1例,术后12个月内固定断裂1例;普通空心螺钉组术后2 d伤口感染1例,术后3个月静脉血栓1例,术后6,9个月延迟愈合2例,术后1 d复查发现加压过度1例,术后5个月内置物激惹1例,两组间在并发症发生例数上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渐变螺距螺钉组并发症发生例数相对较少;③结果证实,在内踝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和普通空心半螺纹加压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分段渐变螺距中空埋头加压螺钉可适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RCID: 0000-0001-7525-1718(郑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