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HBsAg阴性和阳性献血者血样HBV DNA存在的确认并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9 39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把109例乙肝不合格样品分成3类(HBs Ag+/NAT+、HBs Ag+/NAT-、HBs Ag-/NAT+),通过跟踪检测,确认为OBI毒株10例、HBV窗口期感染期3例和5例缺失追踪的HBs Ag-/HBV DNA+样品,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HBV病毒载量,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与B/C基因型HBs Ag+/HBV DNA+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经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快速试纸筛查后的HBs Ag阳性检出率为0.34%(66/19 397);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率范围为1∶1 939-1∶1 293,HBV窗口期感染流行率范围为1∶6 465-1∶2 424;10例OBI样品其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至112.0 IU/m L(中位数98.5 IU/m L)。10例OBI样本在S蛋白区(nt215-710)出现随机变异,OBI样品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00 1),有4、2、3个OBI样品分别在CTL表位21-29、86-96、172-180出现L21S(2)、K/R24E(1)、I25M(1)、L88P(2)、S172F/L(2)、V178T(1)变异;OBI非CTL表位免疫区的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其中1个OBI样品在nt636发生缺失变异。结论深圳献血者OBI流行率有增高趋势,OBI发生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免疫活性区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HBs Ag-/HBV DNA+献血者感染的HBV血清学及其HBV DNA S区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度常规初筛HBs Ag阴性、NAT阳性标本,经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确认HBs Ag-/HBV DNA+标本48例;采用巢式PCR扩增HBV DNA S区,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型、血清型及其突变分析;用SPSS 11.0软件比较HBV基因型和血清型的分布,并分析献血者感染的HBV基因型、血清学和病毒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江苏地区HBs Ag-献血人群HBV DNA+感染率为0.6‰。48例标本血清病毒载量20 IU/m L-2 510 IU/m L。43例标本成功扩增出HBV S区基因,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共有B型21例、C型19例和D型2例,未能定型1例;其血清型共3种包括:19例adr;23例adw(adw2,21;adw3,2);1例ayr。献血者HBV血清学特征、年龄、性别、ALT值以及病毒载量与基因型均之间均无相关性。8例(18.6%)标本发生突变,其HBV"a"决定簇的突变位于Q111R/H,S117C,G119R,T126M,Q129L/H/P,G130R,N133R,F134L,C147Y。结论江苏地区HBs Ag-/HBV DNA+献血者感染的HBV多为低病毒载量的隐匿性感染,其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是C型;adw为主要血清型。HBV S区的突变与HBs Ag-/HBV DNA+或OBI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BsAg+/HBV DNA-无偿献血者感染转归及发展预后。方法对常规血液筛查结果为HBsAg+/NAT-献血者进行6个月以上的追踪随访,采用巢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 (QPCR)确认追踪血样HBV DNA存在,及化学发光方法复检献血者HBsAg,分析该类献血者的感染转归及发展预防后情况。结果常规血液筛查从40 851例献血者检出114/40 851例(0.28%)HBsAg+/NAT-献血者,经巢式PCR、QPCR及化学发光方法对HBV DNA、HBsAg确认,有96/114例(84.21%)确认为HBsAg+/HBV DNA-。对96例HBsAg+/HBV DNA-献血者追踪,获得30/96例(31.25%)献血者追踪检测数据。30例HBsAg+/HBV DNA-献血者有10例(33.33%)献血者转为康复状态(HBsAg-/HBV DNA-),13例(43.33%)献血者转为显性HBV感染(HBsAg+/HBV DNA+),7例(23.33%)仍维持HBsAg+/HBV DNA-感染状态不变。3种感染转归状态献血者(康复、不变、阳转),以康复组的抗-HBs由阴转阳比例更高(P0.05)。结论 HBsAg+/HBV DNA-献血者存在自然康复及转为显性HBV感染的情况,建议对HBsAg+/HBV DNA-献血者定期多次采血检测,根据不同复检结果,进行献血资格淘汰或保留,有利于减少献血者资源流失,同时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德宏地区HBs Ag检测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的HBV感染特征。方法对2011年6月15日-2014年10月31日筛查献血者中,血清学阴性核酸联检反应性,鉴别HBV DNA阳性和鉴别无反应性的献血者62名,进行追踪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对已追踪献血者的标本进行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化学发光检测,HBV DNA定性检测和高精度定量检测,对未追踪的献血者,对存留标本做补充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确定HBV感染率及感染特征。结果 62名献血者中,确定HBV感染48例(77.4%);其中窗口期感染1例(2.08%),一过性感染3例(6.25%),OBI 44例(91.7%)。本次筛查标本中,HBV窗口期、一过性感染率和OBI感染率分别为0.02‰,0.07‰,1.02‰。核酸联检假阳性14例(占22.6%)。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对降低输血相关HBV感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HBs Ag阴性核酸联检初次反应性的献血者,大多为隐匿性感染者,使用多项目重复检测能有效提高其检出率,献血者追踪可确定其真实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收集HBs Ag-/HBV-DNA+的标本再另选3种不同的HBs Ag酶免试剂盒定性检测,并选用化学发光对HBsAg和抗-HBs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进行HBV核酸病毒载量测定;再结合血清学乙肝三系标志物、追踪检测和一般流行病统计学资料(性别、献血次数和年龄)来进一步分析研究OBI的血清学及病毒学相关分布情况。结果共确认47例OBI感染者,OBI流行率为0.89‰(1∶1 121),窗口期(WP)2例(1∶26 349);HBsAg、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6种OBI血清学模式,抗-HBs定量100 m IU/m L的标本占27.66%(13/47),抗-HBc+占91.49%(43/47),HBV-DNA核酸定量范围(4.10-1.82)×10~3(IU/m L)(中位数15.83),5例阳性对照HBsAg+/HBV-DNA+病毒载量范围(61.47-1.28)×104(IU/m L)(中位数538.15),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多次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 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抗-HBc+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NAT可以检出OBI,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献血者血液筛查HBs 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样本,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和定量核酸(NAT)测定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本血站2016年3-11月56 448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筛查出97例HBs Ag阴性HBV DNA定性检测阳性的样本(实验组)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再与随机抽取的100例HBs Ag和HBV DNA均阴性的样本(对照组)分别进行ECLIA检测HBs Ag和HBc Ab。结果实验组NAT定量检测HBV阳性有55例,其中病毒载量20 IU/m L有36(65.45%)例,病毒载量20 IU/m L有19(34.55%)例,病毒载量范围在(37.4~394)IU/m L(中位数41.3 IU/m L),与NAT定性阳性符合率为56.70%;实验组用ECLIA检出HBs Ag阳性15例,而对照组未检出HBs Ag阳性样本(χ2校正=14.612,P0.05);实验组的HBc Ab阳性率96.91%(94/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00%(38/100)(χ2=77.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可有效降低隐匿性乙型肝炎的输血传染;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能降低ELISA漏检HBs Ag风险;HBc Ab在HBV DNA阳性样本中的阳性率较高,可作为血液筛查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对基层血站血液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站ELISA检测无反应性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HBV/HCV核酸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补充血清学试验,部分进行追踪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本地区核酸检出率,及酶免阴性核酸阳性标本感染特征。结果研究阶段内ELISA无反应性标本共43 292份,核酸检测发现HBV DNA阳性标本89例(0.205%),未发现HCV RNA和HIV RNA阳性标本。对其中75份标本进行HBV DNA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HBs Ag,抗-HBs,抗-HBe,HBe Ag,抗-HBc ELISA检测,最终确认阳性标本46例,确认阳性率:61.3%。31名追踪献血者中,确定HBV感染25名(80.6%),其中窗口期4例(16.0%),一过性感染10例(40.0%),OBI 11例(44.0%)。结论核酸检测技术能显著提高对经输血传播疾病病毒的筛查水平,与血清学检测手段相互补,可极大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保障临床用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HBs Ag和HBV DNA的指标组合用于HBs Ag反应性献血者归队识别的可靠性。方法以HBs Ag电化学作为第3方检测试剂对核酸无反应性但HBs Ag反应性血液进行复核,筛选出不被其他检测试剂证实的HBs Ag反应性献血者;通过献血者的跟踪检测确定存在的HBV感染者;以HBs Ag联合HBV DNA(单检)作为基本组合,与抗-HBs(定性)、抗-HBs(定量)和抗-HBc搭配形成6个检测指标组合,比较不同组合对已确定的HBV感染的检出能力。结果在173名HBs Ag反应性献血者中确认出7名存在HBV感染;HBs Ag+HBV DNA(单检)对HBs Ag反应性献血者中HBV感染的检出率为0.41/万(0.12/万,0.70/万),在6个检测指标组合中最低,而联合了抗-HBs(定量)和抗-HBs(定量)+抗-HBc的2组检出率最高[1.45/万(0.91/万,1.99/万)]。结论仅以HBs Ag+HBV DNA作为HBs Ag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评价的指标并不足以保证血液的安全性,抗-HBs(定量)可能是需要附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核心抗体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情况,分析血清学和分子生物性特征。方法对HBs 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浆,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anti-HBs定量检测,对核心抗体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BCP/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同时进行QPCR定量检测。对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和分析。结果在1 033名合格献血者中,抗-HBc(+)占47.4%,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01),30岁以下年龄组为32.6%而到50岁以上年龄组为为69.8%。777/1033为抗-HBs(+),占75.2%。在抗-HBc(+)人群中共检出14例HBV DNA(+),其中7例抗-HBs滴度在100 IU/L以上,在抗-HBc(+)合格献血者中OBI阳性率为2.86%。8/14例OBI为B型,1例为C型。7/14能追踪的标本中,1例发现抗-HBe血清转换为阳性。所有追踪标本的病毒均变成检不出。5例BCP/PC区序列发生突变,3例S区氨基酸变异。结论经HBs Ag及NAT检测合格的抗-HBc(+)献血者,其血液中仍有一定几率含有HBV DNA,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威胁,提示在乙肝高流行地区需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必要时可增加抗-HBc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g筛查及HBV DNA检测,排除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阴性标本,确定HBs Ag-HBV DNA+为OBI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BI标本做HBV DNA检测,S区基因采用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MEGA5.0软件对HBV基因分型和对S区氨基酸做突变分析。结果2011年11月-2013年3月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共筛查出75例HBs Ag-HBV DNA+[0.073%(75/102 866)],其中OBI率0.064%(66/102 866);66例OBI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为93.94%(62/66),HBV DNA检出率18.18%(12/66),HBV DNA为(13-302)IU/m L,仅1例标本的HBV DNA200 IU/m L,15.15%(10/66)的OBI标本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其中B型7例、C型3例;突变分析发现在这10例中有7例HBV 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而其中又有6例的HBs Ag抗原决定簇基因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存在一定的OBI感染率,其中抗-HBc阳性者比例占多数,OBI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低;HBV基因型主要以B型为主,HBV S区尤其是MHR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出生时接种HBV疫苗的HBsAg阴性献血者(1992年及之后出生)的HBsAg-/HBV DNA+检测结果数据,分析该献血者群体的血液传播HBV风险。方法 2016—2018年收集80 879例1992年之后出生(包括1992年)献血者,采用酶免试验(ELISA)与病毒核酸检测(NAT)方法对献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对出现HBsAg-/HBV DNA+献血者追踪回访复查HBsAg与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HBV病毒定量,并使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免疫标志物抗-HBs、抗-HBc。统计分析1992年之前及之后出生献血者的HBsAg-/HBV DNA+阳性率。结果 80 879例1992年及之后出生献血者的HBsAg+/HBV DNA+、HBsAg-/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是0.24%(192/80 879)、0.05%(44/80 879),显著低于1992年之前出生的献血者群体(P0.05)。44例HBsAg-/HBV DNA+出生时接种HBV疫苗献血者血浆HBV病毒载量范围在(10—204.4) IU/mL(中位数64.9 IU/mL),有61.36%(27/44)献血者为抗-HBc阳性。44例HBsAg-/HBV DNA+献血者,有14例(31.82%)成功回访复查1—2次,追踪时长为2—8个月,该14例回访献血者复查HBsAg均仍为阴性,可判定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14例回访献血者,有7.14%(1/14)出现抗-HBs阴转阳,有7.14%(1/14)出现抗-HBc阴转阳,有28.57%(4/14)出现HBV DNA阳性转阴性,71.43%(10/14)献血者仍为HBsAg-/HBV DNA+感染状态,处于OBI感染预后。结论曾接种乙肝疫苗免疫的HBsAg阴性献血者的HBsAg-/HBV DNA+率显著更低,经输血传播OBI的残余风险将会更低;我国自1992年将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策略,直接有效地控制乙肝在新生儿与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对我国长远防控乙肝病毒传播的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在计划免疫前后出生的无偿献血者HBV感染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将本中心2016年2-6月收集的26 320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以1992年为界分为计划免疫前出生组组:19 898人(份),年龄18-24岁;计划免疫后出生组:6 422人(份),24-55岁。分别将每组再分为HBs Ag(+)/HBV DNA(+)、HBs Ag(+)/HBV DNA(-)、HBs Ag(-)/HBV DNA(+)和HBs Ag(-)/HBV DNA可疑(NAT初筛阳性、鉴定试验阴性)4种类型,做"乙肝两对半"检测与HBV DNA小容量和大容量提取,采用巢氏PCR方法扩增BCP/PC和S区基因序列,并对所得序列做基因型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q PCR)和分析。结果本组26 320(人)份献血者标本,通过酶免方法初筛检出242例HBs Ag不合格标本,经NAT、巢氏-PCR和q PCR检测HBV DNA阳性率为0.741%(195/26 320),其中195名HBV阳性者里有164(130+34)人为初次献血者。计划免疫前后出生2组中初次献血者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1.309%(130/9 929)vs 0.707%(34/4 810)(P0.05);隐匿性乙肝感染(OBI)阳性率分别为0.256%(51/19 898)vs 0.093%(6/6 422)(P0.05)。在可分型的120例标本中,HBV基因型B型95例、C型25例,2种基因型在2组间(74/19 vs 21/6)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明显降低了献血人群HBV感染的风险,有益于输血安全保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HBV反应性献血者归队风险,探讨HBV归队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对江苏地区既往因HBs Ag+或HBV DNA+被屏蔽的无偿献血人群,屏蔽期6个月后重新抽血,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HIV Ab/Ag、抗TP ELISA)筛查和3次NAT混样检测。对于ELISA和核酸无反应性的标本,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检测。结合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与献血者乙肝疫苗注射史,设定4种HBV血清学标志物合格模式,综合评估献血者是否符合归队要求。另外,比较常规筛查与ECLIA法两种检测模式在HBV感染的检出率及HBs Ag+和HBV DNA+献血者的归队合格率上的差异。结果: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共有737名HBV初筛反应性献血者提出归队申请,其中既往因HBs Ag+或HBV DNA+被屏蔽的献血者分别为667例和70例。737名献血者重新抽血并接受检测,其中通过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HBV的检出率最高,占比43.15%(318/737),HBs Ag ELISA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和分析广东省阳江地区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检出率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随机收集广东阳江地区非肝脏性疾病住院患者和健康人群HBsAg阴性血清标本138(人)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标本中HBV BCP/PC DNA片段(核苷酸序列区间位nt1679—1973)并测定序列;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OBI病毒载量。结果在138人(份)HBsAg阴性血清标本中,29份为HBV DNA阳性,确认为OBI,其病毒载量介于不可定量(<1IU/ml)至1008.9IU/ml之间,中位数(M)为8.8IU/ml;抗-HBc阳性健康人群中OBI的检出率名显高于其他HBV血清学标记阳性的标本(P<0.05)。29份OBI标本中有19份的BCP/PC序列出现变异,3份出现缺失,1份出现G1896A/G1899A双位点变异,1份出现G1764A变异;10份标本在CURS和Enh2调控区发生变异。结论阳江地区健康人群的OBI检出率较高,OBI的产生及其低病毒载量存在可能与病毒核心蛋白(C)调控区序列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常规血筛中核酸单检系统联检结果反应性而初次鉴别结果非反应(NRR)献血者标本中HBV的感染情况,以期为NRR标本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及数据支持。方法 对60份常规血筛中酶免结果阴性,核酸单检系统检测结果为NRR的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HCV RNA和HIV RNA重复鉴别检测、HBV DNA病毒载量检测、HBV pgRNA病毒拷贝量检测,并对HBV DNA病毒载量和HBV pgRNA病毒拷贝量检测结果为阳性的NRR标本进行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的血清学检测,分析其中血清学感染状态和隐匿性乙型肝炎(OBI)的感染情况。结果 60份NRR标本HCV RNA及HIV RNA重复鉴别结果均为阴性。60份NRR标本中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9份(15%),HBV DNA浓度均<10 IU/mL;HBV pgRNA定量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9份(15%),其病毒拷贝量■为289±58.25(copies/mL);HBV DNA阳性且HBV pgRNA阳性NRR标本有2份(3.33%)。9份HBV DNA阳性标本中HBcAb阳性率最高为66.6...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ELISA筛查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反应性(ELISA-/NAT+)标本进行结果确认及部分献血者追踪随访分析,以明确真正感染状态,给予献血者较明确的解答。方法对2010年6月-2015年7月间,常规血液筛查为ELISA-/NAT+的256份标本进行HBs Ag、抗-HBs和抗-HBc化学发光法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定量检测,对定量检测阳性、化学发光法检测无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在256例ELISA-/NAT+献血者标本中,确认248例为HBV感染者,4例窗口期HIV感染者,1例窗口期HCV感染者,3例假阳性。在248例HBV感染者中,201例确认为隐匿性HBV感染者,22例为窗口期HBV感染者;25例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感染恢复期或病毒携带者。确认结果回告给献血者,并告知处理办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结论核酸检测在血站的运用检出的ELISA-/NAT+献血者中,绝大部分是HBV感染,其中尤以隐匿性乙肝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7.
王全慧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23,(12):1110-1114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应用PANTHER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后,联检反应性,鉴别试验阴性(NAT可疑)标本HBV感染情况。方法 本中心2021年1—8月69 362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经常规检测和ID-NAT检测后,共检出HBsAg-PANTHER核酸检测联检反应性而鉴别非反应性献血者标本(以下简称NAT可疑标本)66份。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3份应用超高速离心富集病毒后,采用超敏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BV DNA,ID-NAT复测鉴别实验,补充电化学发光法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23份NAT可疑标本中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共确认HBV DNA阳性14份,HBV感染者抗-HBc阳性率为92.8%。感染者中92.8%(13/14)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超敏荧光定量PCR检测共有10份标本获得病毒载量,5份可定量,病毒载量定量(11~464)IU/mL,中位数为15.4 IU/mL。结论 NAT可疑标本中仍能检出60%标本为HBV DNA阳性。抗-HBc检测能排除大多数NAT无法检测到的OBI,应提高目前NAT检测灵敏度,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的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和核酸检测(nucleicacid testing,NAT)方法筛查河源地区2016 年1 月~ 2018 年5 月44 596 人份无偿献血标本。对HBsAg-/HBV DNA+ 标本进一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HBsAg 及抗-HBs 定量检测;大容量提取HBsAg-/HBVDNA+ 血浆标本病毒核酸,采用巢式PCR 扩增BCP 和S 区基因序列,对S 片段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病毒载量。结果 共确认69 例HBsAg-/HBV DNA+ 标本,其中OBI 68 例,OBI 检出率为0.15%(1∶656)。OBI 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初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河源籍高于非河源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 28.403, 5.157 和7.378,P=0.037, 0.000, 0.023 和0.007)。病毒载量测定10 例不可定量,其余58 例病毒载量范围为1.08~1 383.93 IU/ml( 中位数34.38 IU/ml);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3.000, P=0.008)。43 例可分型的OBI 标本中,B基因型41 例(95.3%),C基因型2 例(4.7%)。结论 河源地区献血人群OBI 检出率相对较高,以B 基因型为主。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以进一步提高OBI 标本的检出率,降低经输血传播HBV 风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种潜伏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形式,即隐匿性HBV感染(OBI),受到临床与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OBI表现为HBV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DNA阳性(HBsAg-/DNA+),病毒载量低或不可定量。OBI不仅存在于一般人群,部分可以通过输血传播HBV,还可能与重症肝损伤和肝细胞癌相关。本文对献血者OBI感染与血液安全、OBI感染研究现状及OBI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人)份HCV感染者标本做HBV DNA和抗-HBc检测,比较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之间性别、年龄、民族和转氨酶的差异;巢式PCR扩增HCV/OBI共感染者HCV C区和S区,并构建进化树和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HCV和HBV的病毒载量;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本地HCV 6a基因型的44名单纯HCV感染者和16名HCV/HBV共感染者最为对照组,通过巢式PCR扩增各组HCV C区,并对3组对象的HCV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做比对分析。结果本组HCV感染的献血者标本中,有6(人)份HBV DNA和抗-HBc阳性,亦即OBI感染率为6.43‰(6/933);该6份HCV/OBI共感染标本的HCV基因型中6a占83.3%(5/6)、1b占16.7%(1/6),HCV病毒载量(log_(10)IU/mL)为3.8—5.7(5.0±0.69)。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和ALT均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纯感染者、HCV/HBV共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HCV核心蛋白序列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0.8±1.3 vs 0.7±1.5 vs 0.4±0.5(P>0.05),没有在HCV/OBI共感染者中发现一致性的结构或突变规律。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者中的OBI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