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安全输血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按所在病区将160例行单一输注红细胞的普通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接受安全输血系统进行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流程进行临床输血操作。分别调查2组血液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及血液取回后4 h完成输注率、统计护理输血质量考核评分及护士备血所用时间,同时进行护士工作压力测量。结果 试验组血液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97.5%)及4 h完成输注率(95%)均高于对照组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77.5%)及4 h完成输注率(76.25%)(P0.01);试验组护理输血质量考核评分(97.18±3.24)分优于对照组质量考核评分(92.27±2.06)分(P0.01);试验组护士工作压力(8.67±3.56)分小于对照组护士工作压力(16.93±4.25)分(P0.01)。结论 安全输血系统能够提高输血内涵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护士效率,减轻护士心理压力,促进临床输血护理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近年来临床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及完善血液预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波地区5家综合性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输血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793例患者接受120 129袋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成分输血,103例患者发生126人次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50.8%)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36.50%)发生率最高。4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最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对改善临床输血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成分输血观念的提高 ,手术和外伤急性失血患者红细胞悬液输注的比例越来越大。笔者调查了部分输血患者输注全血和红细胞悬液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对全血及红细胞悬液优缺点对比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两组分别为输注全血组和输注红细胞悬液组。均为外科手术及外伤手术病例 ,出血量在 6 0 0~ 10 0 0 ml。输注全血组 4 0例 ,年龄 2 0~ 5 6岁 ;输注红细胞悬液组 4 0例 ,年龄 2 2~ 6 0岁。1.2 方法  1红细胞悬液 :由本站制备并提供 (MAP)添加剂 ,ACD保存液三联袋 ,上海血液中心提供 )。制备过程 :三联袋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贮存红细胞的代谢变化与临床输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关系,为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119袋红细胞悬液中保存期3 d的20袋,8 d的25袋,15 d的30袋,28 d的28袋,32 d的16袋;分别输注给119位外科手术患者,并分析它们输注的有效率;采用NO荧光探针技术检测不同保存期贮存红细胞中一氧化氮浓度,分别于输血前后,用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清中MDA含量,氧化酶法检测SOD的活性。结果随着红细胞制剂贮存期延长NO水平有持续下降的趋势(P<0.05);红细胞制剂输注有效率也随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贮存期28、32 d的红细胞悬液,输血后3 h,患者血浆MDA水平上升,SOD水平下降,与输血前相比2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24 h,MDA水平与输血前相比虽有增加,但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为3、8、15 d的红细胞悬液,输血3 h、24 h后,血浆内SOD与MDA与输血前水平相当,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贮存红细胞悬液中一氧化氮浓度明显下降,并与临床输注的有效性相关,同时红细胞贮存代谢物可能对患者输血会造成暂时性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5.
不同过滤时间对血液去除白细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开展白细胞滤除的血站越来越多,由于对全血过滤白细胞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新采集的血液什么时间滤除最好?400ml血液滤除多长时间最佳?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白细胞滤器(淄博中保康);白细胞稀释液(自制):冰醋酸2 ml,蒸馏水98 ml,1%的亚甲蓝4滴,混匀备用;Nageotte计数板(Hausser,美国);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美国MARKET公司)。1.2制备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全血进行白细胞过滤后分离出血浆,加红细胞悬液添加剂。1.3分组及检测当天采集血液360袋(每袋400ml),将240袋分成4组,每组60袋,分别按5…  相似文献   

6.
中量失血患者红细胞悬液输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细胞悬液是成分输血中最常用的红细胞制剂之一,由于其输注既能纠正贫血,又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外科大手术和外伤急性失血的患者,应用红细胞悬液输注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笔者自1998年10月~1999年9月观察了本市3所综合性医院外科大手术输血和外伤失血的抢救治疗输血中,红细胞悬液输注与全血输注的临床效果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红细胞悬液由本溪市中心血站制备并提供(含有MAP添加剂的ACD保存液三联袋,由上海血液中心生产).制备过程:三联袋采血200ml,经4℃5000r/min, 7min离心,沉淀分出血浆100ml后加入50ml MAP液,制得1U红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7.
血液去白细胞后白细胞残留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去白细胞后白细胞残留含量,为临床患者提供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方法将2004年12月~2005年10月质控抽检的去细胞白前后50袋红细胞悬液的白细胞残留量作对比分析。结果去白细胞前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残留量是去白细胞后悬液中白细胞残留量的1300多倍。结论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是一潜在的致病因子,临床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保证去白细胞成分血液的效果、提高滤白血液质量,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实际效果。方法统计本站2016年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95 017袋,其中滤白不畅61袋,引起临床过敏反应1袋;随机抽取本站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各48袋,对比分析两者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同时回顾本站2016年发给1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输注合格血液成分,即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2 138袋,悬浮红细胞221袋,根据临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统计输血反应,对比分析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是0.04%和5.43%,两组间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滤白不畅发生率0.06%,滤白不畅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1.6%。结论提高滤白血液质量,防止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成分输血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输全血,已成为输血治疗的主要手段。在输血治疗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成分输血的特点与原则,以保证输血安全。1红细胞的输注及护理1.1制剂类型①红细胞悬液:1U/袋,红细胞悬液是200ml全血去除90%以上血浆后加适量添加液如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等制成,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增加循环负荷,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患者。②浓缩红细胞:1U/袋,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红细胞,30ml左右血浆,Hct0.75±0.05,携氧能力同全血,容量仅为全血的1/2~2/3,适用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分析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血护理提供安全保障。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5年1~12月2 112例需要输注血液制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 056例和研究组1 056例,对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和心理分析等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两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5.82%(123/2 112),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7.39%(78/1 05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26%(45/1 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两组患者间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输注血小板、红细胞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中洗涤红细胞输血风险明显低于悬浮红细胞(P0.05);不同病种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风险较高(11.24%)。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成分输血(特别是血小板和红细胞)治疗时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同时输血治疗也应考虑患者的病种等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滤器滤过悬浮红细胞的指标评价及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白细胞滤器是新一代输血器材 ,操作简单方便 ,效果可靠 ,成为现代输血中十分重要的新技术。本实验主要探讨白细胞滤后的红细胞悬液质量及其对临床输血安全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红细胞悬液 80袋 ,我站采集无偿献血者全血后 ,离心分离的成分血。随机选择本市中心医院 12例使用白细胞过滤的纤细胞悬液患者 ,和同等数量未使用白细胞过滤的患者。两组在输血悬浮红细胞方面保持均衡 ,年龄 18~5 5岁之间。器材使用上海血液中心研制的TA -BRF1型去白细胞过滤器。1.2 悬细胞经白细胞滤器后血液质量评价 随机抽去 80袋红细胞悬液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制警示血袋标签在ICU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1日~11月1日收治的60例ICU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警示血袋标签;比较两组输血耗时(包括备血时间、输血时间)、血液输注率(包括血液取回后30 min、4 h内输注率)、输血差错事件总发生率(包括分类血型不合、输血不及时、输血量错误、输入质量不佳血液)及输血操作护士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备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取回后30 min、4 h内输注率、输血操作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制警示血袋标签应用于ICU输血患者中,可提高输血效率,降低输血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红细胞悬液经滤除白细胞后降低输血副作用的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1年10月间148份大剂量输血的手术病历,记录红细胞悬液或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前、输注1d后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肌酐(Cr)、血糖(GLU)、血K和Ca离子浓度、pH值,并比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的发生率,分析两种成分输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结果在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术后GOT、ALT、Cr、WBC、GLU、IB、TB的增高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有关(P<0.05),血钾、钙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不显著(P>0.05);在白细胞去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输注红细胞悬液组FNTHR发生率为75.6%。结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在大剂量输血中的应用,可有效防止FNTHR的发生,降低因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PLA)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增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12月各临床科室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本院2013年7-12月共成分输血10 537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3例,发生率为0.503%,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71.70%,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28.30%,通过相应及时处理,患者输血反应症状均获得缓解。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4%,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年龄18岁、儿童血液区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也分别高于年龄18岁、血液科患者;有输血史、有过敏史也较高(均为P0.05);使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低于未使用滤器输注的患者。结论输血存在风险,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一切不必要输血;对于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以及未成年、有输血史、有过敏史、儿童血液区的患者输血时应更加警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使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中E、c抗原随机输血所致的异型输血情况,追踪输血后患者血型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6~10月本院住院的1574例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输血患者,于输注红细胞后对其输血前血液及供血者进行RhE、Rhc抗原检测,筛选出RhE、Rhc异型输血者于输血后每1个月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不规则抗筛阳性者进行抗体效价检测。结果本组1574例患者中E+c+患者占56.61%(891/1574),E-c-患者占35.45%(558/1574),E-c+患者占7.37%(116/1574),E+c-患者占0.57%(9/1574);随机输血后发现E抗原阴性受血者输注E阳性红细胞达39.76%(268/671),c抗原阴性受血者输注c阳性红细胞达47.62%(270/567),追踪了其中的269例患者,输血后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有15例,占比5.58%,多数患者于输血后1个月时即出现阳性,抗体效价为1:4~1:32。结论Rh血型系统的同型输注值得重视,随机输血导致的异型输注率较高,特别是需要长期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Rh血型的精准输血,可有效减少同种异体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ICU患者血液成分的输注情况、输注量、合理性以及转归(好转、恶化、死亡)。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6~12月本院274例接受血液成分输注的ICU患者病历资料,对输血情况、输血指征、实验室检测、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74例重症输血患者中,91.2%(250/274)、87.2%(239/274)、2.6%(7/274)、5.8%(16/274)分别输注了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红细胞输注量以心胸外科、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居多,占输红细胞患者的61.2%(153/250)。Hb100 g/L和Hb在70~100 g/L的红细胞输注率分别为15.3%(42/274)、29.5%(81/274),Hb70 g/L输注红细胞的仅占输血患者的46.4%(127/274),红细胞输注不够合理。2进入ICU时,89.1%(213/239)的患者PT、APTT、Fib结果低于正常,PLT值均50×109/L,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基本合理。3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红细胞输注量随之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输血量无明显关系。结论 ICU患者大多以血液成分联合输注为主,以输注2种血液成分的居多,血浆输注基本合理,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合理,红细胞输注合理性有待提高。患者的输血量与病死率无明显关系,与ICU住院和住院总时间有关。患者的预后与本身所患疾病和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搞好血液管理和输血安全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输血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输血反应反馈资料等,对2012—2016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54 808人次输用各种血液成分共88 232袋,有119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其中发热反应32例,占26. 89%,过敏反应85例,占71. 43%,其他反应2例占1. 68%。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红细胞悬液占发热反应的75%(24/32),冰冻血浆占过敏反应的68. 24%(58/85);发热反应以儿科和血液科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以烧伤整型患者占多数;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患者反应时平均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 05)。输血反应患者74. 79%(89/119)有输血史,女性中有输血史以及有妊娠史者占94. 59%(35/37)。80. 67%(96/119)的输血反应在输血时发生。结论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老、幼、弱、病重、抵抗力差和反复输血与妊娠患者,以过敏反应较多见,大多数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要确实搞好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注意反应重点群体,规范与熟练掌握各项输血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完善血液预警系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10784例输血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最常见的疾病为肿瘤(约占28%)。本院平均每年输注红细胞24936.5 U,血小板3795治疗量,血浆2455500 ml,冷沉淀3461.5 U。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输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液制剂,其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辐照红细胞悬液(76.4%)、血小板(67.8%)和悬浮红细胞(59.9%),肝硬化患者使用最多的是悬浮红细胞(64.2%)和新鲜冰冻血浆(59.4%)。创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血液制剂为悬浮红细胞(分别为95.7%和91.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辐照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创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创伤和肝硬化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或)血浆的比例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且均更倾向于只输注红细胞。结论:同一种疾病中,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输注血液制剂的情况存在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只输注红细胞的可能性更大,纠正缺氧是临床的主要考量,应根据患者人群制定用血计划,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各类成分血液输血反应发生频率和输血反应类型的调查分析,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某院2005年1月~2010年2月各种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139 852单位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143次,总输血反应率为0.10%,输注全血反应率最高为0.99%,红细胞悬液0.14%,冰冻血浆0.07%,血小板0.05%,滤白红细胞0.01%,自体输血无输血反应。输血单位为1,2,3,4和≥5单位的构成比分别为0.03%、0.06%、0.31%、0.41%和1.12%。血液内科、其他科室与外科患者反应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94%,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16%。结论自体输血和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性用药可减少轻度的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