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患者和献血者2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及抗筛试验结果阴性,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相符,模拟进行红细胞悬液出库。结果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相符的4435 U红细胞悬液模拟出库给2 330名患者输注,未观察到ABO/RhD血型不合的输血不良反应。电子交叉配血法与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法结果不相符,未模拟出库红细胞悬液65 U。主要原因为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漏检抗-Mur;患者直接抗球蛋白C3试验阳性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直接抗球蛋白IgG试验阳性;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Ig G试验阳性。结论在完善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剂抗原谱和增加患者、献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基础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我国临床输血中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对不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应采用血清学交叉配血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舍的原因并审j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又配血试验,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受血者、供血者血样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21735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193例;其中红细胞直抗阳性155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0.3%;不规则抗体阳性17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8%;自身抗体阳性14例。占交叉配血不合7.3%;其他原因7钢,占交叉配血不合3.6%。结论红细胞直抗、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是引起微柱凝胶法交又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交叉配血既可以确认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性,同时可检测出受血者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预防在抗体筛查试验中由于筛选红细胞缺乏相应抗原而漏检抗体。我们在为患者交叉配血时因配血不合发现了1例抗-Mia,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1903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903例新生儿交叉配血试验中,交叉配血不合102例,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5.36%;其中男60例(3.15%),女42例(2.21%),男性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102例交叉配血不合新生儿中,红细胞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40例(39.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62例(60.8%);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52.5%,ABO血型系统抗体占32.5%,这两种血型系统抗体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血型系统(P<0.05);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高胆红素血症占29.4%,黄疸占7.8%,这两种疾病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新生儿肺炎占28.4%,远高于其他疾病(P<0.05)。结论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存在红细胞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疾病因素;新生儿输血前血清学检测非常必要,对新生儿输血治疗中血液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降低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安全的适合临床输血治疗的交叉配血方法.方法 对攀枝花中心血站提供的2010~2012年21 535袋RBC悬液分别进行正反血型复查、抗体筛查和直、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检查后,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血站,符合要求的电脑入库;对共30 198例手术备血和输血患者的血样做同样的检查并入库.然后由计算机系统为患者选择ABO/RhD血型相容的血液进行输血,并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进行交叉配血比较验证.结果 在21 535袋RBC悬液中,正反血型鉴定发现ABO血型错误2例(0.009%),抗体筛查阳性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各1例(各占0.005%);在30 198例备血和输血患者中,血型鉴定发现ABO血型错误3例(0.010%),抗体筛查阳性35例(0.116%),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17例(0.056%),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9例(0.030%);21 531袋合格RBC悬液的电子交叉配血法与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交叉配血法符合率为100%.结论 输血科必须对每一袋血站提供的血液和患者血液均进行血型复查、抗体筛查和直、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检查后,方可实施电子交叉配血法.该法在攀枝花地区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实施是可行的.它安全快速,更适合于急诊手术和大量用血患者.  相似文献   

6.
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抗-JK~a抗体引起不规则抗体阳性及疑难配血患者1例。常规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对患者进行ABO、Rh(D)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吸收放散试验以及Kidd血型分型,最后用多种方法交叉配血,筛选出相合血液制品进行临床输注。患者血型为O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阴性,不规则抗体鉴定出特异性抗JK~a抗体,Kidd分型结果Jk(a-b+)。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可以为患者筛选合适的供血者,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O非同型肝移植患者术后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因素及早期监测和干预移植术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的意义。方法对1例ABO非同型肝移植术后12d与多名A型献血员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进一步进行供受者血型复检、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及抗体鉴定等检测,并统计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指标,分析该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该患者血型为A型RhD阳性,肝脏供者为O型RhD阳性;抗体筛查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放散后抗体鉴定提示术后过客淋巴细胞产生为IgG抗-AB和抗-A抗体。该患者因术后过客淋巴细胞产生ABO血型抗体导致配血不合。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但未见总胆红素等溶血反应相关指标明显升高,也没有相关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与多名A型献血者交叉配血不合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论由于供体紧缺,血型不合的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中不可避免,目前暂无有效的方法预测PLS。定期监测移植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尽早发现PLS引起的溶血反应并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预后不良,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例疑难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通过ABO血型鉴定、Rh分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对患者配血不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谱细胞反应格局,患者血清中检出抗-cE、抗-Jk^b和抗-Mur。结论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是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不合104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交叉配血病例,探讨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使临床输血更加的科学、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不同医院送到本站进行用血前疑难交叉配血病例104例,疑难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MP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等方法检测。结果 104例疑难交叉配血标本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1例,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28例,冷凝集素凝集5例,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3例。104例疑难交叉配血结果为,盐水法交叉配血主/次出现凝集13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主/次侧出现凝集34例,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主/次侧出现凝集44例。结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缗钱状假凝集,冷凝集素所致非特异性凝集,红细胞被致敏引起的凝集,不规则抗体引起的凝集等。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应选择能同时检测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的方法,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较低浓度二硫苏糖醇(DTT)处理红细胞,消除抗CD38单抗对输血前相容性试验(包括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交叉配血和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的干扰,同时保留其他红细胞系统抗原,确保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输血前相容性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报告如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MM患者,对使用抗CD38单抗的MM患者进行常规输血前相容性试验,包括ABO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在发现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不合、抗体无法鉴定时,进一步采用木瓜酶二步法进行抗体筛查;采用不同浓度DTT处理不规则抗体筛选红细胞,直至找到可消除抗CD38单抗干扰的最低浓度;使用此浓度DTT处理不规则抗体筛选细胞和献血员红细胞,用处理后的红细胞分别进行抗体筛查试验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2例患者的血浆与不规则抗体筛选红细胞、献血员红细胞全部呈现阳性反应,说明抗CD38单抗可干扰输血前相容性试验结果。当使用不同浓度DTT对不规则抗体筛选红细胞、献血员红细胞进行处理后,2例患者的血浆与红细胞反应结果均为阴性,采用浓度为0.005 mol/L与0.200 mol/L的DTT处理所得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AIHA)患者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配血不合时的临床输血问题。方法建立流程,通过复查患者和供血者标本信息、ABO及Rh血型复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比DAT和次侧凝集强度、抗体筛查试验等措施,分析次侧配血不合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处理。结果应用该流程处理3 014例非AIHA患者次侧配血不合问题,发现次侧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患者DAT阳性(占98.6%),该类患者输注次侧配血不合的悬浮红细胞,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1%)和输血有效性(87.4%),与同期主、次侧配血均相合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48%)和有效性(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致次侧配血不合的原因分别为标本或血型错误(占0.8%)、供血者不规则抗体(占0.6%),此类情况可换血重配,输注主、次侧均相合的悬浮红细胞。结论该流程可快速、安全地解决非AIHA患者次侧配血不合的临床输血问题,适用于采用微柱凝集技术交叉配血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血样进行抗球蛋白试验检查,查找导致临床患者配血不合的原因,配合性输注,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性质。结果 61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抗球蛋白试验结果显示,由温、冷性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冷凝集素影响配血不合30例;ABO血型系统以外不规则抗体同种免疫性抗体31例,由Rh血型系统同种免疫性抗体导致配血不合占大多数,其中与抗-E抗体有关的患者17例,占由同种免疫性抗体引起配血不合的54.84%。结论患者体内产生的ABO血型系统以外不规则同种免疫性抗体或者温、冷性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冷凝集素等几种因素的影响,是造成临床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Rh血型抗原的复杂性和多态性应引起临床的重视,Rh血型同型输注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非溶血患儿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后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探究最佳输血策略。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到的12例抗体筛选阴性、交叉配血不合的非ABO溶血患儿标本进行分析,使用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血浆及放散液中抗-A和抗-B检测。结果 IVIG患儿,6例A型、2例AB型患儿血浆中检测到抗-A,3例B型患儿血浆中检测出抗-B,1例AB型患儿血浆中检测出抗-A和抗-B,所有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且均出现不同程度溶血表现,并与同型悬浮红细胞交叉配血不合、与O型洗涤红细胞配血相合。结论 IVIG会导致部分非ABO溶血患儿出现交叉配血不合、轻微溶血症状,宜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健康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采用微孔板(96孔)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并分类建立献血者数据库.根据受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以及特异性抗体鉴定结果,按照电子交叉配血的原理选用ABO和Rh血型完全相同的库存悬浮红细胞备用,并以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验证.结果 抗筛阴性的、抗筛特异性阳性(仅限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配血标本可根据患者血型信息(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查找与猷血者血型信息相符的血拟发放;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两者结果相合率为100%,且电子交叉配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实施是可行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与血型血清学相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的交叉配血方法。方法 采用DAT法筛查红细胞表面的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型鉴定,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结果 共计5例DAT阳性的疑难配血患者,其血型分别为A-DCcEe,O-DCCee,O-DCcee,A-DCCee和A-DCcee。选择相应血型抗原阴性的供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凝集强度均弱于自身对照,建议观察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DAT阳性的患者,可配合性输注相应血型抗原阴性的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抗体筛查阳性、重度贫血患者筛选交叉配血合适的红细胞制品,改善其贫血症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RH血型及MNS血型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与抗体鉴定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及交叉配血等试验。结果患者血型为B型,血清中检出抗-Ce、抗-M;从368位无偿献血者中为患者筛选到C、e、M抗原均为阴性者5人(7.0 U悬浮红细胞),经交叉配血相合,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无不良反应。结论患者体内有2种以上联合血型抗体时将增加筛配血液制品的难度和风险,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采供血机构应建立特殊红细胞血型抗原表型无偿献血者资料库,对献血者开展定期关爱、随访、联络和保留工作,对临床紧急抢救患者生命,安全有效地输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血浆中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阳性时,不规则抗体鉴定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选择,处理措施及输血策略。 方法一例AHSCT后的3岁男性患儿因重度贫血为改善贫血症状需输注红细胞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通过盐水试管法确定了患儿ABO、Rh血型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发现患儿与多个同型供者血液不相合,考虑到患儿贫血严重,于是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来判断红细胞是否被致敏;通过盐水介质试管法、微柱抗球蛋白法和聚凝胺法进行ABO血型系统以外的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以确定血浆中有无不规则抗体;根据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结果选择聚凝胺法来确定抗体的特异性;通过盐水介质试管法、经典抗球蛋白法和聚凝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结合抗体鉴定的结果,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供者红细胞输注。 结果本例患儿ABO血型为AB型,Rh分型为CCDee,ABO血型已转变为供者血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强阳性,红细胞被抗体致敏。血浆中检出了不规则抗体,红细胞上放散下来的致敏抗体与血清中检出的不规则抗体均为类抗-Ce自身抗体。选择了避开类抗-Ce抗体的Ce抗原阴性的AB型红细胞输注后血色素升高,3 d后复查血常规Hb为79 g/L,输血有效。 结论任何类型的AHSCT后都有可能发展成AIHA,也就是血浆中可能存在某种自身抗体(类抗体)而破坏自身红细胞,若能够明确患者血清中存在的类抗体,即可避开这种抗体而筛选红细胞无相应抗原的供者,也就避免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次侧交叉配血的必要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7年4月期间47例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次侧交叉配血不合47例,其中患者血型鉴定错误8例(17.0%),献血者血型错误1例(2.1%),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2例(4.3%),受血者直抗阳性36例(76.6%)。结论在没有对献血者常规进行不规侧抗体筛查的情况下,进行次侧交叉配血,对保证安全有效输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献血者免疫因素致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 1)献血者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孕产史、输血史、献血史(献血次数、献血前服药及献血后身体状况)等,对需重新采样者,在征得本人同意后重新采集本人及配偶EDTA抗凝血。2)实验室检查:(1)血型鉴定ABO、RH及其他血型鉴定与分型均为盐水介质试验;(2)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试验盐水、凝聚胺、抗人球3种介质试验;(3)直抗试验包括多抗(抗-Ig G,C3d)、单抗-Ig G、单抗-C3d;(4)交叉配血试验根据受血者抗体筛选和鉴定情况,选择同型血液,在盐水、凝聚胺、抗人球3种介质下配血;(5)直抗阳性RBC乙醚放散试验放散液与谱细胞进行间接抗人球试验。结果 6例献血者免疫因素致交叉配血不合,2例为自身RBC直抗强阳性引起,4例均为不规则抗体引起,其中1例抗-E、1例抗-Ec和2例抗-M。结论开展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和直抗试验,对献血者和受血者都很有必要,不仅可最大程度上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同时也是对献血者的一种关爱。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一系列免疫血清学试验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查找引起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方法用试管法做血型正反定型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用抗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以及交叉配血试验、抗体吸收试验、热放散试验(56℃)等,以明确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体种类和性质。结果患者血型为AB型,血清中检测出Ig G型抗-Fyb合并抗-H冷抗体,造成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O型红细胞交叉配血不相合。结论血型检测时,反定型有必要加O型红细胞,输血前有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检测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若结果阳性,应当明确抗体性质和种类,交叉配血时归避相应抗原,不可盲目输注O型红细胞,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