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蓉  郭玲  王圣治 《中医药导报》2019,25(21):109-110,119
总结郭恩绵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的侧重及理法方药的选择等方面的经验。郭恩绵认为慢性肾衰竭源于水气病,同时具有虚劳之本质,首创中医命名为"虚劳水气病"。以"肾虚毒蕴"为理论指导提出补益脾肾,祛湿化浊,活血散瘀利水的治疗原则,郭恩绵从长期的临床经验中归纳出黄芪-太子参配陈皮、山茱萸-菟丝子、藿香-佩兰配大黄、益母草-泽兰等多个药对,分期而治,善用药对,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病程长,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湿、浊毒停于体内为标,血瘀贯穿疾病全程。易无庸教授指出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治以补肾固涩、活血化瘀为主,兼以内外合治祛除浊毒,固护胃气及改善患者睡眠。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李斯文教授辨治肺癌的经验.强调肺癌病机多为“肺阴亏损,痰热瘀毒胶结”,将其辨证总结为阴虚热毒、瘀毒内阻、气虚痰湿、气阴两虚4个常见证型,采用清其热、化其瘀、散其痰、补其气,滋其阴的“清补法”标本兼治,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珂  何泽云 《中医药导报》2023,(4):206-208+212
总结何泽云从肺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何泽云认为慢性肾脏病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根本在于脾肾亏虚,湿浊内蕴,治疗当以补益脾肾为基础。而肺肾二脏协同调节水液代谢,金水相生,故何泽云主张从肺治肾,运用自拟二冬汤治疗慢性肾衰竭兼有气阴两虚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常占杰教授分四期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湿热阻滞瘀毒型立法处方以"清"为主,方用清木丹颗粒;气血阻滞瘀毒型立法处方以"柔"为主,方用柔木丹颗粒,气虚血瘀瘀毒型立法处方以"养"为主,方用养木丹颗粒,气阴不足瘀毒型立法处方以"滋"为主,方用滋木丹颗粒。"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衰竭中的浊毒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导致各脏腑功能紊乱的致病因素。通过中医历代文献以及现代医学研究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与脾胃中土在病因病机、致病特点等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补土"治疗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责之浊毒,因其可贯穿疾病的始末。李佃贵教授提出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热毒、瘀血、溺毒等因素为标,皆属浊毒。临证时予通腑泄浊、渗湿利浊、化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以防浊毒再生,达邪去正安、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之功,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陈良春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业医50余载,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上,疗效确切.笔者有幸与其共事多年,蒙其不倦教诲,谨总结其经验,以飨同道.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肾衰竭(CRF)是在各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的基础上,造成的慢性肾脏功能受损,并呈进行性进展且累及多系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进入终末期(ESRD)前,中医药治疗在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推迟肾脏替代治疗时间等方面,较西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陈老认为其病因主要责之于患者素体脾肾虚损或因先天不足、饮食失常、七情内伤、久病失治、房劳过度等多种因素而耗伤正气;加之外邪反复侵袭致脾肾虚损,再加上各种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以致脾肾虚衰、浊毒潴留,瘀、湿、毒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病机关键是脾肾虚衰、浊毒潴留.病性以虚为本,实为标.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阴阳亏虚、气阴两虚之不同,脏腑则有脾肾亏虚、肝肾亏虚等之别;邪实有湿浊、瘀血、水停、外邪、痰热等诸种.病位以脾、肾为中心,涉及肝、心、肺等脏.  相似文献   

11.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竭其病变之本是肾元亏虚,而因虚所致之水湿浊毒之邪、血瘀等病理产物,则成为加重肾衰发展新的病理因素。扶正固本,维护肾元,健脾化湿,泄浊和络为基本治则,并应结合原发的肾脏疾病及诱因,综合治疗,平补平泻,缓缓图治,切忌过补滋腻及过下伤正。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1]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肾消"、"下消"、"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在以往认识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础上,多数医者认为瘀和毒亦为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马东明等[2 ]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肾络瘀阻,消渴日久,致肾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络脉失养,而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瘀滞在肾络,津凝痰聚,痰瘀郁热,胶结成毒,络毒蕴结,肾络阻滞,诸症丛生.何泽等[3]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4.
总结张志坚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特色。张教授擅长从素因、主因、诱因论治慢性肾衰竭,认为肺、脾、肾虚损为慢性肾衰竭的素因,风、湿、瘀、毒为主因,外邪、饮食、劳累、情志为诱因。提出益肾健脾、理虚扶正疗素因,祛风除湿、化瘀解毒治主因,畅情志、慎起居、散外邪除诱因。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5.
张佩青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鹏 《陕西中医》2010,31(8):1040-1042,1098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张佩青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疾病,其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亏虚,湿浊(热)瘀血毒邪内停,根据慢性肾衰竭病情标本缓急的不同制定了急则治其标以化湿清热活血解毒为主及缓则治其本以补脾益肾为主不忘化湿活血的具体治法,并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特点,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17-1118
孟河名医马培之,内外妇儿皆通,而以外科见长,善用消补结合及内外同治之法,所治口腔病亦循此法,马氏认为"痰湿随气火上升"为口腔病发病之标,"阴虚"为致病之本,同时提出"毒瘀"变病基础,据此,马氏采用平调阴阳、补托结合的内治之法,配合针药并用、迅速取效的外治之法,而组方具有性平、轻灵、和中的特点。马氏论治口腔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王爱民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近40年,现将王老师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慢性肾衰竭属中医"水肿"、"癃闭"、"虚劳"、"溺毒"、"关格"等范畴。是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风热、时行病毒所致。外邪入侵途径有二,一是邪毒从皮毛玄府而入,因肺于皮毛相合,又因少  相似文献   

18.
周维顺教授认为肾癌为湿、热、毒、气、血互结于肾而成.临床将其分为4型,湿热蕴毒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方选二妙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散结,方选逍遥散合失笑散加减;脾肾虚衰型治以温补脾肾,扶正祛邪,方选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气血亏虚型治以补益气血,扶正抗癌,方选八珍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于俊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肾虚与浊毒互为因果,相互兼夹为患,治以温肾泄浊方,全方配伍精当,组方严谨,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钟建  王仕琦  唐农 《西部中医药》2013,26(7):121-123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浊毒理论"的病机认识及其生物学基础进行全面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医"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提示从"浊毒致病"理论切入,更能直接地指导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从而明显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