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介绍蒋士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调、情志不畅,致脾胃受损,气滞血瘀,胃体失其濡养,临床治疗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为法,以健脾益气为主,多辨为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等证进行论治,并十分注重预后调护。附典型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脾胃疾病病变复杂,病因病机有虚实寒热的不同,病久又易见虚实夹杂,使之论治也十分复杂。闵范忠教授辨治脾胃病常采用辨证辨病相互结合的方法,多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为基本治法,并随疾病和病症进行加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介绍岳妍副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经验。其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注意本脏疾病的论治,认同叶天士提出的脾胃分论的观点。注重升提脾阳、顾护胃阴,运用整体思维及脏腑理论,肝胃同治、肺胃同治、脾肾同治调节机体整体功能;并通过健脾除湿、滋阴、逐瘀、祛痰、清热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节气机升降,恢复脏腑功能;同时注重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以把握疾病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认为饮食不节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因,脾胃损伤致脾虚胃强、痰热互结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从脾胃论治,健脾益气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立忠教授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时善于从痰论治。对痰邪壅肺型风痰咳嗽治以疏风固表,化痰止咳;对痰湿中阻型眩晕治以化痰和胃,健脾补肾利湿;对痰火内扰型失眠治以化痰和胃,清热除烦;对风痰阻络型面肌痉挛治以祛风活血,化痰通络;对痰火上扰型耳鸣治以清肝泻火,祛痰和胃,均获良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时善于从痰论治是王立忠教授临证特色之一。同时,王老在治疗中注意固护脾胃,强调健脾运脾,所谓“脾胃为生痰之源”之理。通过介绍王老从痰论治内科杂病的学术经验及辨治验案,与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6.
宋佳  刘汶 《北京中医》2009,(7):505-506
刘汶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错综复杂,病机多为肝脾失调、脾胃失健,进而生成气滞、痰湿等病理产物,而终致"反流"诸症;治疗重在和胃降逆、疏理肝气,配合清热化湿之法,治疗中始终不离健脾和胃之原则;主张分期辨证、辨证与辨病结合、标本兼顾、防治结合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木乘土篇医案入手,总结叶氏对土木同病相关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规律:首辨有无阴虚阳亢,次辨病位之在肝胆与脾胃;治疗上总以土木同调为总则,具体有泄肝安胃健脾法、滋养肝胃法、平治法、情志调节法等。  相似文献   

8.
对血液与脾胃的关系从生理病理、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将血液病临床常用的调理脾胃法归纳为健脾益气、健脾摄血、升脾益气、温补脾阳、健脾渗湿、滋养脾阴、健脾和胃、清胃泻火八法,并按其在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白细胞疾病中的应用分别进行了论述,提出辨病辨征结合、遣方用药灵活、注意脏腑相关三条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9.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心,证属本虚标实,本为阴阳气血的亏损,标为痰浊、瘀血、阴寒。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生痰之源",痰浊为胸痹的主要致病因素,也为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从脾胃论治胸痹,实为胸痹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经临床验证归纳总结为:健脾益气,补益中气;健脾养胃,滋补营血;芳香化浊,理气和胃;温中健脾,宣通胸阳;益气健脾,滋补心血;健脾益中,温化痰饮;温通心阳,健脾益胃;开脾通阳,健脾化痰八种从脾胃论治的方法。验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佳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09,28(7):505-506
刘汶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错综复杂,病机多为肝脾失调、脾胃失健,进而生成气滞、痰湿等病理产物,而终致"反流"诸症;治疗重在和胃降逆、疏理肝气,配合清热化湿之法,治疗中始终不离健脾和胃之原则;主张分期辨证、辨证与辨病结合、标本兼顾、防治结合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总结姚乃礼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发病之本,治疗时强调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胃病多与情绪相关,擅用和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脾胃居中焦,治中焦如衡,纠正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等偏盛偏衰。符合络病的发病特点则从络病论治,如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主张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的微观表现辨治。  相似文献   

12.
从症状、病机及辨寒热,分型以论治;辨兼夹,正本以澄源入手,根据仲景胸痹理论的实质,结合验案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胃痞病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常缠绵难愈。本文介绍黄穗平教授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经验:辨治胃痞,首分虚实;治疗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主;同时注重调肝、辨证和辨病结合;并重视饮食调护。  相似文献   

14.
海英教授认为眩晕与脾胃失调有关,脾胃虚弱,清窍失养;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海英老师辨证分型,巧妙配伍,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升阳通络-补中益气汤;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健脾和胃,祛湿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海英老师善用眼针,根据眼针三焦取穴原则,以上焦区为主穴,加脾区、胃区、中焦区;伴肝风内动或肝气郁结,白睛肝区脉络充盈,加刺双侧肝区;伴见心脾两虚,白睛见心区或脾区脉络浅淡,加刺双侧心区。眼体针并用,体针常选头部、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清病症的主次,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5.
阳痿从脾胃论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痿从脾胃论治心得浙江中医学院洪寅(310009)主题词阳痿/中医药疗法健脾和胃阳痿一证,临床大多从肾论治,投补肾壮阳之品。鲜从脾胃立论治疗。笔者在多年男科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阳痿之治疗不能墨守一脏一法,当详察病机,灵活运用。尤其对遇补肾不效者,从脾胃...  相似文献   

16.
葛文津教授是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选方用药灵活,经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脾胃病治疗思路和方法,临床收效满意。本文总结葛文津教授健脾、降胃、清肝相结合治疗其中的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及用药特点。文章中从疾病的中医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分析入手,推导出葛师独特的治疗原则,其中健脾以温、补为主;降胃以调顺和降为主;清肝以清热疏泄为法。并例举了典型医案进行具体用药分析、比较,是同行更深入的领会精髓。  相似文献   

17.
方爱娟 《光明中医》2012,27(7):1427-1428
目的 从脾胃的健康状况来追溯中风的病机,并得出诊治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对35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辨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症状也不再反复.结论 中风的发生与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和气机升降逆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对患者同时采用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轻了中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对血液与脾胃的关系从生理病理、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将血液病临床常用的调理脾胃法归纳为健脾益气、健脾摄血、升脾益气、温补脾阳、健脾渗湿、滋养脾阴、健脾和胃、清胃泻火八法,并按其在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白细胞疾病中的应用分别进行了论述,提出辨病辨证结合、遣方用药灵活、注意脏腑相关三条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谢晶日教授运用益胃健脾,理气和胃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经验,谢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其病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气滞瘀阻,故谢晶日教授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从脾胃论治,兼以治标之法,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如花  黄锦榕  洪敏俐 《新中医》2022,54(8):232-235
洪敏俐教授紧扣脾胃与肺的关系,灵活运用培土生金、健脾祛湿以及降逆和胃等不同治法从脾胃论治慢性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附上医案3则以阐述洪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健脾祛湿法及降逆和胃法治疗慢性咳嗽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