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浩贤  严利军  安永刚  杨明坤   《四川医学》2022,43(4):333-338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来源外泌体对脊髓损伤大鼠巨噬细胞极化及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提取ADMSC来源外泌体并鉴定。选取3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仅切除T9椎板+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脊髓损伤组(建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外泌体组(建模+注射100μg/kg外泌体),每组各12只,采用钳夹脊髓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使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水平,对脊髓组织行尼氏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结果 经透射电镜观察及CD63、Alix蛋白检测鉴定,成功提取到ADMSC来源外泌体。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P <0.05),血清IL-1β、IL-6、IL-4、IL-10水平及脊髓组织中iNOS、Arg-1、GFAP、vimentin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脊髓组织中神经细胞严重损伤,可见大量胶质瘢痕组织堆积;与脊髓损伤组相比,外泌体组大鼠BBB评分、血清IL-4、IL-10水平及脊髓组织中Arg-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5),血清IL-1β、IL-6水平及脊髓组织中iNOS、GFAP、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0.05),脊髓组织中神经细胞损伤及胶质瘢痕组织堆积减轻。结论 ADMSC来源外泌体可改变脊髓损伤大鼠巨噬细胞极化方向,并抑制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不同结扎材料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行为学表现、脊髓胶质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丝线CCI组(n=15)和铬线CCI组(n=14),术后3、7、11、15 d检测大鼠损伤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阈值(TWL)。并采用特殊染色、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大鼠损伤部位病理改变、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术后3~15 d,丝线组与铬线组的MWT和TW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3 d铬线组的TWL较丝线组出现显著降低(P<0.05)。坐骨神经染色结果显示丝线组与铬线组均出现了神经干损伤及脱髓鞘改变。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结果提示丝线组与铬线组大鼠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及胶质纤维状酸性蛋白(GFAP),以及IL-1β 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接近,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铬线组IL-6 mRNA表达高于丝线组(P<0.05)。结论 丝线和铬线制备的CCI模型均产生了胶质细胞激活作用,其中铬线组的炎症反应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miR-214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并转染miR-214抑制物(in-miR-214)及其阴性对照(in-miR-NC),分离并鉴定外泌体,同时检测miR-214表达。再次培养HUVEC,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氧化损伤组(H2O2组)、空白外泌体+氧化损伤组(exo NC+H2O2组)、in-miR-NC外泌体+氧化损伤组(exo in-miR-NC+H2O2组)和in-miR-214外泌体+氧化损伤组(exo in-miR-214+H2O2组)。qRT-PCR检测细胞中miR-214表达水平;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相关蛋白水平。结果 成功从HUVEC 细胞中分离出外泌体,且转染in-miR-214可抑制外泌体中miR-214表达(P<0.05)。H2O2诱导后,HUVEC细胞增殖活力和划痕愈合率降低,凋亡率增高;同时,细胞中miR-214表达水平增高,Cyclin D1、PCNA、Bcl2、MMP2和MMP9蛋白水平降低,Bax蛋白水平增高(P<0.05)。添加HUVEC外泌体和外泌体来源的in-miR-214可部分削弱H2O2 对HUVEC细胞的损伤,且后者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前者(P<0.05)。结论 HUVEC来源外泌体通过低表达miR-214保护HUVEC免受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 :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及蛋白印迹实验鉴定外泌体。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发生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将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脂多糖+外泌体(LPS+exo)组。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并通过ELISA、QPCR、Western blot和组织化学分析等方法检测关键炎症因子的变化,分析外泌体对脂多糖(LPS)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中炎症的调控作用。结果 :用脂多糖(LPS)成功诱导大鼠产生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外泌体治疗可缓解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体重减轻、缓解肺水肿、改善炎症因子蛋白水平、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能有效缓解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表型及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对过表达Notch1(NIC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方法以P3~P5代大鼠B MS C s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载体组和转染组。脂质体法转染Notch1(NICD)过表达真核载体,转染后以地黄多糖(0.2 mg/mL)进行诱导分化,转染和诱导后行细胞一般状态观察,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tch1(NICD)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转染后转染组细胞似神经胶质样细胞形态改变,诱导后各组细胞似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结构,转染组显著。转染组Notch1和GFAP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空载体组(P<0.05),而NSE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转染组NSE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空载体组(P<0.05)。转染后与诱导后比较,转染组Notch1表达阳性率降低(P<0.05),且正常对照组与空载体组亦降低(P<0.05);转染组NSE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且正常对照组与空载体组明显升高(P<0.01);转染组GFAP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CCK-8检测显示,地黄多糖诱导后,随时间延长各组细胞存活率略呈下降趋势。结论转染高表达Notch1(NICD)大鼠BMSCs具有向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倾向,地黄多糖显著抑制Notch1蛋白的表达,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疼痛时VEGF-C水平变化,并探究其在慢性疼痛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60只8周龄的SD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构建慢性疼痛认知功能障碍模型,Morris水迷宫法评估所有大鼠实验前后的学习记忆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VEGF-C浓度、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体的GFAP、Nestin、NeuN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体外分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干细胞,根据是否转染VEGF-C重组载体,将细胞分为敲减组、过表达组和空载组,检测组3细胞对其共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以及轴突发育以及神经干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GFAP、Nestin、NeuN的表达水平.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血清VEGF-C浓度较对照组有减少;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组GFAP表达升高、Nestin、NeuN表达均降低;细胞实验中,在敲减组降低星形胶质细胞中VEGF-C的分泌水平后,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以及轴突发育均减慢,细胞分裂减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敲减组GFAP表达升高、Nestin、NeuN表达降低,过表达组趋势与之相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疼痛模型大鼠VEGF-C分泌减少,而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VEGF-C表达可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轴突发育,神经干细胞周期延长,这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来源外泌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derived fibroblasts, HSF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验证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HSFs合成胶原的信号通路。方法 分离并培养SD大鼠BMSCs、BMSC来源外泌体及SD大鼠HSFs,设置空白对照组(PBS组),实验组(BMSCs来源外泌体组),阴性对照组(去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浓缩上清液组)。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外泌体对HSFs增殖及迁移的影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3组细胞中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的蛋白水平及smad2/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了HS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与PBS组比较,BMSCs来源外泌体组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降...  相似文献   

8.
IL-10基因在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在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中的表达。方法实验分4组:mDC组、imDC组、空载体组及hIL-10基因转染组。用hIL-10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IL-10)转染大鼠骨髓来源的imDC,应用ELISA、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hIL-10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pIRES2-EGFP—hIL-10质粒转染imDC后可见绿色荧光;ELISA检测hIL-10基因转染组的hIL-10表达明显高于mDC组、imDC组及空载体组;经Westen blot检测hIL-10基因转染组有hIL-10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显示hIL-10基因转染组hIL-10基因转染后imDC表面分子CD86、CD80与其他三组相比略呈低表达;转染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显示,hIL-10转染组的imDC对T细胞的增殖反应均弱于imDC组和空载体组(P=0.024和P=0.033)。结论外源性hIL-10基因成功导入大鼠imDC并表达。  相似文献   

9.
观察5—甲基硫代腺苷(5—MTA),作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反应性星形胶质化的影响。原代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行机械刮伤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后1~2d,实验组AS胞体瘦小。突起短少,增生减弱(PCNA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GFAP-mRNA和GFAP表达减弱(P<O01)。然而损伤后3d,两组的上述指标测定无明显差异。结论:5一MTA对反应性胶质化有可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内皮祖细胞外泌体(EPCs-Exo)对紫杉醇诱导的内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内皮祖细胞(EPCs)并鉴定。提取BMSCs和EPCs培养液中的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并检测CD63和CD9的表达鉴定外泌体。分别用BMSCs-Exo和EPCs-Exo干预经紫杉醇诱导的内皮细胞焦亡模型,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CD9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IL-18、GSDMD-N的表达情况;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基因芯片检测两组外泌体中差异的非编码RNA,RT-qPCR检测lncRNA FGD5-AS1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培养分化出BMSCs和EPCs,免疫荧光法证实BMSCs中CD90 和CD44阳性,EPCs中CD34 和VEGFR2阳性。相比于对照组,紫杉醇组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内线粒体间距离增加,细胞内纤维排列紊乱,细胞中NLRP-3、IL-18、GSDMD-N等细胞焦亡蛋白表达增加(P <0.05);相比于紫杉醇组,紫杉醇+EPCs-Exo组内皮细胞中细胞膜较完整,细胞系损伤较轻,NLRP-3、IL-18、GSDMD-N表达减少(P <0.05);紫杉醇组与紫杉醇+BMSCs-Exo组内皮细胞形态和焦亡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芯片及RT-PCR结果显示相比于BMSCs-Exo,lncRNA FGD5-AS1在EPCs-Exo中表达增加(P <0.05)。结论:EPCs外泌体抑制紫杉醇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 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 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 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钙蛋白(CaN)在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鼠龄为6周的SPF级SD雄性大鼠,体重约200~250 g,前期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生理盐水组和CIPN模型组.CIPN模型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6 mg/kg奥沙利铂诱发其发生外周神经性病变(CIPN),于模型制备前2d及制备后的1、2、3、4、5、7、14 d,采用von frey细丝测定各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PWT),选择疼痛最高点作为实验点.正式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处理前)、CIPN模型7d组、CIPN模型14 d组.于模型制备后7和14 d,痛阈测定结束后,取L4-5段脊髓背角(DH)及背根神经节(DRG),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H和DRG中Ca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DRG中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标志物植物凝集素(IB4)、CaN的表达.结果 CIPN模型组大鼠术后第2、3、4、5、7、14天的PWT均较生理盐水组的同时间点的PWT显著下降(P<0.05),且PWT在单次注射6 mg/kg奥沙利铂后的第7和14天到达最低点.在DH中,第7、14天CaN mRNA表达相较于对照组有所下调;在DRG中,第7、14天CaN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保持一致.在DH和DRG中,对照组中GFAP、CaN及IB4、CaN大量共表达,而在CIPN模型7、14 d组中共表达明显减少,且胞体形态发生变化.结论 奥沙利铂可能主要积累在DRG和DH中,对周围的神经造成损伤,诱导CaN表达下调,降低PWT值,导致痛觉的发生及感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 hucMSC-Ex)在小胶质细胞极化态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集其条件培养基提取外泌体(exosomes),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对其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及表面标志物进行表征;分别用PBS、LPS(1 μg/mL)、LPS(1 μg/mL)+hucMSC-Ex(100 μg/mL)处理小胶质细胞12 h,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钙结合蛋白Iba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态标志物变化;qRT-PCR检测小胶质细胞IL-1β mRNA和IL-10 mRNA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10的分泌量。结果: hucMSC-Ex电镜下呈现典型膜性“杯盘”状结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粒径大小为(119.7±47.9)nm,蛋白质印迹法证实其表达CD9、CD63和CD81特征表面分子;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活化组(LPS组和LPS+hucMSC Ex组)钙结合蛋白Iba1相比于静息组(PBS组)表达高,且LPS+hucMSC-Ex组高于LPS组;蛋白质印迹法结合qRT-PCR结果显示hucMSC-Ex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M1极化态标志物iNOS、IL-1β表达,上调M2极化态标志物Arg1、IL-10表达;ELISA结果表明相比于LPS组,LPS+hucMSC-Ex组分泌的炎症因子IL-1β减少、抑炎因子IL-10增加。结论: hucMSC-Ex可能通过抑制NF κB活化,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极化而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M2极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黄芪甲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黄芪甲苷组造模后即刻腹腔注射黄芪甲苷(40 mg/kg),随后1次/d,连续给药3 d。各组术后第1、3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角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术后第3天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料(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实时逆转录PCR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以及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精氨酸酶1(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1/2(YM1/2)及抗炎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周边区CD16/32/Iba1和CD206/Iba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组mNSS分值降低、右转次数减少(P < 0.05或P < 0.01),脑梗死体积减小(P < 0.01),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iNOS、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均P < 0.01),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YM1/2、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上调(均P < 0.01),脑缺血区CD16/32+/Iba1+细胞数量减少(P < 0.05),CD206+/Iba1+细胞数量增加(P < 0.01)。结论: 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TOR)信号通路是否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大鼠痛觉过敏。方法: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1 d组(D1组)、4 d组(D4组)、7 d组(D7组)、14 d组(D1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其中 D1,D4,D7,D14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Normal组不做处理,Sham 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于CCI术后第1,4,7,14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后肢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D1,D4,D7,D14组分别于CCI术后第1,4,7,14天,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于相应第14天采集腰段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TOR在大鼠脊髓的分布,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CI大鼠腰段脊髓mT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另取雄性SD大鼠30只,完 成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6组(n=5):空白组、CCI组、早给药组(CCI+early RAPA组)、早溶剂组[CCI+early二甲基亚砜 (dimethylsulfoxide,DMSO)组]、晚给药组(CCI+later RAPA组)、晚溶剂组(CCI+later DMSO组)。空白组不建立CCI模型也不给药;CCI组建立左后肢CCI模型;CCI+early RAPA组于CCI术后4 h开始鞘内注射1% RAPA 10 μL,连续给药3 d;CCI+early DMSO组于CCI术后4 h开始鞘内注射同浓度等体积溶剂4% DMSO 10 μL作为对照;CCI+later RAPA组于CCI术后第7天开始鞘内注射1% RAPA 10 μL,连续给药3 d;CCI+later DMSO组于CCI术后第7天开始鞘内注射同浓度等体积溶 剂DMSO10 μL作为对照。各组于鞘内置管前后以及CCI术后隔天测定痛阈。于CCI术后第14天取腰段脊髓,免疫组织 化学检测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mTOR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颗粒广泛分布于正常脊髓神经元胞浆中;D14组大鼠术后第1,4,7,14天的PWMT与其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术后第4,7,14天的PWTL与其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CCI组(D1,D4,D7和D14组)大鼠腰段脊髓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CCI+early DMSO组相同时间点比较,CCI+early RAPA组 CCI术后第4,6,8,10,12,14天的PWMT和PWTL均升高(P<0.05或P<0.01);与CCI+later DMSO组相同时间点比较, CCI+later RAPA组CCI术后第8,10,12,14天的PWMT和PWTL均升高(P<0.05或P<0.01);CCI+early RAPA组与CCI+early DMSO组、CCI+later RAPA组与CCI+later DMSO组相比较, CCI大鼠术侧腰段脊髓背角GFAP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面积与吸光度值均下降(均P<0.05或P<0.01)。结论:脊髓mTOR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6.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7、14d分别用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传代至第6代,进行神经诱导分化.先以bFGF (10 ng/ml)预诱导24 h,然后以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10 ng/ml在胎肠培养基(fetal gut condition midium,FGCM)条件下诱导10 d.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标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RT-PCR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mRNA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检测BMSC高表达CD90(99.7%), 而CD45表达阴性.诱导10 d后,部分细胞在形态上表现出神经元样改变,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标志NSE和NF阳性,而胶质细胞标志GFAP阴性.RT-PCR检测显示,BMSC诱导前低表达神经营养因子NGF和GDNF mRNA,而诱导后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GDNF不仅能在体外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而且能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试海藻糖等不同冻干保护剂,分析其对外泌体的完整性、分散度以及生物学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超速离心法收集293T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冻干过程中加入50~200 mmol/L赖氨酸、2%和4%乳糖、2%海藻糖和5%菊粉等不同的冻干保护剂;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外泌体的颗粒形貌、分散度;利用纳米粒度分析仪分析外泌体粒径分布和数量;利用血浆外泌体诱导血管成管实验,检测冻干后血浆外泌体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免疫印迹分析储存不同时间的外泌体上的标志蛋白CD63和CD81的表达情况;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分析不同储存时间的外泌体被C2C12细胞摄取的能力。结果:50、100、200 mmol/L赖氨酸可以维持冻干293细胞外泌体完整性,但是不同浓度赖氨酸都无法解决外泌体冻干时的聚集问题。5%菊糖在冻干外泌体的分散度上表现良好,但是造成外泌体膜破损。4%乳糖和2%海藻糖可以维持外泌体形貌完整并保持外泌体分散度,并且保护效果相当。2%海藻糖冻干后血浆来源外泌体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成管。将外泌体用2%海藻糖冻干后室温储存1 d、1周和1个月,和-80℃组外泌体相比,冻干外泌体仍然保持原有的形貌和分散度,不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重组腺病毒介导人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Ad-hNGFβ)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痛阈及背根神经节(DRG)Kv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99只,随机分为3组:A组(CCI+Ad-hNGFβ组)(33只);B组[CCI+ACSF(人工脑脊液)组](33只);C组(假手术+ACSF组)(33只)。术前、术后3、7、14、28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热痛、机械痛阈值以及疼痛行为学评分。术后3、7、14、28d每组取4只麻醉后处死,取L4~L6段DRG,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Kv1mRNA表达变化。结果:所有CCI动物从术后第3天起,出现明显疼痛行为学改变和热痛、机械痛阈值的降低,与C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CI术后立即鞘内注射Ad-hNGFβ,术后第14天起,该组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第7天起,热痛阈值明显高于B组(P<0.05)。RT-PCR结果显示A组和B组术后3dKv1.2,Kv1.4,Kv1.6mRNAs明显减少,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7dKv1.1mRNAs明显减少,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Kv1.5mRNAs均无减少(P>0.05),术后14dA组与B组比Kv1.1,Kv1.2,Kv1.4mRNAs明显增高(P<0.05)。结论:CCI术后立即鞘内注射Ad-hNGFβ可缓解大鼠神经痛,降低行为学评分,增加热痛阈值,可增加钾通道Kv1.1,Kv1.2,Kv1.4mRNAs表达,说明CCI大鼠痛觉过敏与背根神经节Kv1.1,Kv1.2,Kv1.4,Kv1.6mRNAs表达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model,CCI),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大电导的钙激活钾通道α亚基(large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 alpha subunits,BKca-α)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体质量180~230g,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和手术组(CCI组)。CCI组于右后肢结扎坐骨神经制作CCI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钝性分离,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术前及术后1、3、7、10、14、17、21d测定各组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radiant heat stimulation,PWHL)。于术后7、14、21d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L4~L6段DRG上BKca-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组术后3~21d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间热痛阈和机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