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输注疗效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地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我院2014-2016年304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其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区分抗体类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304例患者共检出血小板抗体104例。阳性率为34.2%。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76.8%。血小板输注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有效组(P0.05)。所有血小板免疫性抗体中HLA抗体占81.7%,高于HPA抗体所占比例。单因素分析输血次数、民族、疾病部位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ABO血型因素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免疫性因素。输血次数增多可导致血小板抗体产生机率增高,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存在民族差异性,不同疾病中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也存在差别,血小板抗体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新疆多民族地域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应通过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实验、加强临床用血审核、普及去白血液制品等方式,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机率,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虞容  单筠  何吉  金蕾  傅启华  严力行 《检验医学》2003,18(2):111-112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2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35.87%),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75例(33.6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1例(0.45%),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4例(1.79%).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针对不同抗体,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4.
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寻肿瘤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先用ELISA方法QUIKSCREEN试剂筛查反复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肿瘤患者的HLA IgG抗体,再将初筛阳性样本用PAKPLUS试剂确定HLA、HPA抗体,同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并判断输注疗效。结果116份样本中筛查出HLA IgG抗体44例,抗体阳性率37.93%。初筛阳性样本经检测确认HLA抗体18例,HPA抗体8例,未能确认8例,其中HPA抗体及HLA抗体同时阳性10例。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相关(P<0.01),且与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相关,且与输注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5.
罗仪  孟凡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274-274,276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前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必要性.方法 对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检测其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以同样多次输血而再次输注血小板有效者作为对照. 结果实验组中HLA 同种抗体阳性52例(49.05%),对照组阳性13例(10.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89,P<0.01).结论 对于输血患者,特别是多次输血患者,开展HLA抗体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还应开展血小板配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同种免疫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血小板的输注情况。方法1)检测HSCT术前和术后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HPA)抗体。2)移植术后采用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合血小板输注,观察输注后患者的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CI)。结果1)术前HLA抗体阳性9名,强度为22%-72%,HPA抗体阳性1名;术后HLA抗体阳性8名,强度为15%-45%,HPA抗体阴性9名;2)输注术后血清CDC配合血小板9名,其中4名达到血小板有效输注;5名血小板无效输注;3)5名无效输注患者输注术前和术后血清CDC配合血小板,其中4名达到血小板有效输注,与其输注术前血清CDC配合血小板CCI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名术前HPA抗体阳性患者仍为血小板无效输注。结论HSCT前应监测患者HLA和HPA抗体及其强度,术前保存HLA抗体强度较高血清,有助于术后筛选有效的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并评估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血液病患者并按病种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及其特异性。结果 125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28.0%(35/125),非免疫因素占60.0%(21/35),免疫因素占40.0%(14/35),其中HLA抗体阳性12例,HPA抗体阳性2例,未发现CD36抗体。在3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急性白血病占62.9%。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与患者的民族、性别、血型无关。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由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免疫因素以HLA抗体为主。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患者所患疾病、输注次数、各类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的疗效,并探讨免疫性无效输注的干预方法。方法调查肿瘤及血液病住院且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523人次;分析血小板输血疗效,对于2次输注无效、排除非免疫性因素的患者,应用MACE分析有无抗-HLA和抗-HPA,以确定有抗体的患者应用血小板配合性输血方法。对存在抗体的患者应用SSP方法确定其HLA和HPA型。结果恶性血液病及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7.7%(354/523),输注无效的患者中,非免疫性因素占69.23%(117/169);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后,抗-HLA阳性占输注无效的15.38%(8/52),抗-HPA阳性率为1.92%(1/52)。13人次采用配合性输注10次达到了输血有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宜常规做抗体筛查,对于可能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应鉴定其HLA和HPA基因鉴定,选择配合性输注有利于提高这类患者血小板的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3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365例PTR患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5.0%和8.3%,HLA与HPA联合抗体检出阳匪率为16.7%。对27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96.3%,对3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0%。对6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7.3%。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HLA抗体的变化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orrect count index,CCI)无效患者体内HLA抗体的变化对临床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90例CCI无效患者进行HLA抗体强度检测;同时观察输注行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型血小板后患者CCI的改变。结果 (1)90例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阳性率为63.3%,强度在10%~92%之间;(2)未成年组与成年组之间HL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后,57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CCI有效52例(91.2%),33例HLA抗体阴性患者中CCI有效15例(45.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动态观察5例长期输注CDC配型血小板患者,其HLA抗体强度随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逆转。结论 当患者出现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应首先检测其HLA抗体并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如HLA抗体阴性应同时考虑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非免疫因素;对于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动态观察HLA抗体的变化,预测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分析哈尔滨地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类型。方法对2017年11月-2018年6月的38例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交叉配型阳性的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鉴定,分析患者HLA抗体和HPA抗体分布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出现抗体阳性,其中单一HLA-Ⅰ类抗体阳性5例(13.9%),单一HPA抗体阳性3例(8.3%),HLA-Ⅰ类抗体和HPA抗体均阳性28例(77.8%);2例未检出HLA-Ⅰ类抗体和HPA抗体。31例HPA抗体阳性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鉴定结果为,GPⅡb/Ⅲa抗体26例(72.2%),GPⅠa/Ⅱa抗体23例(63.9%), GPⅠb/Ⅸ抗体19例(52.8%),GPⅣ抗体17例(47.2%)。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15例;女性HLA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女性HPA抗体阳性率低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R患者中血小板抗体以HLA-Ⅰ类抗体合并HPA抗体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新乡地区已知HPA-1-18基因型的无偿机采血小板供者库,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PRT)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建立PCR-SSP检测HPA-1-18基因型检测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52名PRT患者,做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应用HLA抗体特异性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对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采用已知HPA基因型的标准谱血小板做抗体鉴定,并对其进行HPA基因分型;采取HPA抗体无对应抗原的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结果成功检测出150名无偿血小板捐献者HPA-1-18基因型。在52例PRT病例中,检出血小板同种抗体23例(阳性率44%),其中5例鉴定为抗-HPA(21.7%),分别为HPA-3a 2例;HPA-15b 3例;其余HLA抗体阳性18例。结论对PRT患者采用HPA基因型相合的方法进行输注取得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调查及其输注无效解决策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调查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并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解决策略,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调查上海地区5家临床医院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统计紫癜、发热、寒颤等输血反应发生比例,并对这些发生输血反应的样本进行HLA和HPA抗体筛选。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HLA和HPA分型,并从建立的已知HLA和HPA型单采血小板供者库中寻找HLA或HLA交叉反应抗原组(CREG)和HPA相同供者,进行血小板同型(或配合型)输注。结果调查期间5家医院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194袋,发生各类输血反应53例,输血反应发生率2.42%,HLA和HPA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4.5%。施行同型(或配合型)输注3例,其中1例24h血小板回收率超过80%。结论与手工混合血小板相比较,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显著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血小板同型(或配合型)输注策略,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8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关系;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血小板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68例白血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以24h CCI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抗体筛查采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8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中共检出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19.1%,对照组阳性率2.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输注次数8次时,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为(53.3%)分别与输注次数3次组(抗体阳性率8.3%)和输注3-8次组(抗体阳性率10.3%)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32.7%)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69.2%)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明显增高,与输注次数成正相关;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提升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抗体检测与分析,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47例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观察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随机选择各科无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对照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对输血≤3次、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89%)高于对照组(0%),P0.05;输血3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1.25%)、≤3次(7.69%),P0.0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前进行抗体检测,可让临床提前进行干预,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几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输血3次的患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  相似文献   

17.
输血后HLA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应用标准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对反复输血的患者进行了血清中 HLA 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同时检测了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 HLA 抗体的检出率为39.14%(119/304例),其中24.37%(29/119例)的抗体具有特异性,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39.83%(47/118例)。HLA 抗体的阳性频率随输血次数及供血者人数的增加而增高,差异显著。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 HLA 抗体相关。输注浓缩粒细胞后 HLA 抗体的阳性频率最高。本文提出了一些预防及减少输血反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Xia WJ  Ye X  Deng J  Chen YK  Xu XZ  Ding HQ  Luo GP  Fu YS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9):594-59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同种抗原或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5例临床确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应用HLA抗体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对组合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患者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用HPA分型试剂盒检测8个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HPA-1、2、3、4、5、6、9、15;用HLA分型试剂盒对HLA-A/B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65例患者HLA-A/B抗原,HPA-1、2、4、5、6、9、15抗原的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献血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A-3a、3b抗原频率分别为0.65、0.35,与健康献血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HLA抗体单独阳性24例(36.9%),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14例(21.5%);HLA抗体和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6例(9.2%),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阳性13例(20%),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及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4例(6.2%);HLA-A/B特异性抗体中,HLA-A*9抗体占全部抗体的46.2%,HLA-B*40抗体占33.6%.血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以GPⅡb/Ⅲa为主(26.2%),其次为GP Ⅰa/Ⅱa(21.5%),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以GPⅡb/Ⅲa和GP Ⅰb/Ⅸ为主(41.5%).对2例患者进行了遗传学调查,发现产生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和HLA抗体与父母血小板抗原及HLA抗原不相合呈密切相关.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占主要地位,其次为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在反复多次输血和经产妇中,由HLA抗原引起的HLA抗体同种免疫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常见原因。已报道的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当罕见,而且还常常与HLA抗体引发的情况相混。个案报道:一经产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单独由血小板抗原HPA引起的抗体而导致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