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水平,调查肾移植受者血液生化特征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OLYMPUS AU600生化分析仪测定7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水平,同时与65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1)肾移植受者术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脂与正常对照组相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尿素氮、肌酐、尿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尿素氮、肌酐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比较受者手术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血清中球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高于术前(P<0.01).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后血中大部分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手术的实施对受者肝功能无明显损害;肾移植手术能明显改善受者严重衰竭的肾功能,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受者血中低蛋白水平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民  周文杰  王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2577
目的观察不同输血量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应的输血对策。方法对185例普通失血患者(A组)和56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B组)进行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A3组(输血量大于或等于12 U)的患者输血后比输血前有明显变化(P0.01)。B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与A1组相比,输血后凝血功能有变化(P0.01)。结论普通失血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6 U,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3 U时,可结合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3.
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指标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前检查患者的HBsAg、抗-HCV、梅毒反应素和抗-HIV,是鉴别患者是否因输血感染疾病的临床依据之一。我们回顾了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12089名拟输血患者的HBsAg、抗一HCV、RPR、抗-HIV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为了了解输血对病人血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给临床输血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取我院因贫血入院病人标本,每位病人输红细胞都在4单位以上。分别在输血前及在输血完毕后2小时内留取血浆标本于-70℃保存,然后用NO检测试剂盒测定各标本及标准品的OD值,并计算的各标本的NO含量。结果病人在输血后血浆一氧化氮浓度有明显升高。根据统计学处理显示,输血后血浆中一氧化氮的浓度与输血前比较有显著性的变化。结论病人输血后NO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与红细胞作为一氧化氮的储存和运输载体有关,受血者会产生一种免疫应答。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的iNOS在机体免疫应答时出现表达合成NO。这可能是引起受血者血液一氧化氮水平升高的另一个原因。输血导致的一氧化氮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增加了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影响大出血病人及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潘露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50-752
目的 探讨患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输血前的2 600名患者进行常规抽血,对抗-HIV、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抗-TP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HBeAg、抗-HBe、抗-HBc的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均<0.05),其中HBsAg的检出率平均为10.8%,平均有21.7%的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成功.抗-HBs+抗-HBe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最高,为2.04%.HBsAg+抗-HCV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最低,为0.08%.不同年龄段患者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开展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发生,早期发现患者的隐匿性疾病,提高社会的整体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分析相关性传染病感染情况,以减少和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32 418例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的检测,采用胶体金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以及梅毒抗体(抗-TP)进行检测。结果在接受检查的患者中共查出阳性标本4 863例(15.0%),其中HBsAg阳性4 460例(13.9%),抗-HCV阳性265例(0.82%),抗-TP阳性401例(1.24%),抗-HIV阳性67例(0.21%)。在HIV阳性标本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叠感染情况,并以HCV的重叠感染率最高。另外抗-TP阳性率呈现逐年大幅上升趁势,而且感染人群中大部分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结论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减少医疗纠纷及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危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了烧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以输血前后为依据,追踪观测了每一、二、三、四周5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全血比粘度(ηb)、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沉降率(Esk)和血红蛋白(Hb)均有改变,诸项指标在第一、二周变化不明显,而在第三、四周变化显著(p<0.05或P<0.01),四周以后基本趋于稳定。作者认为,对烧伤患者进行补液、输血治疗,利于患者皮扶粘膜微循环的改善,并需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建议对烷伤患者在输血前后定期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液使用情况,了解大量输血患者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和死亡率,为临床总结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155例大量输血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成分血使用及输血前后血液检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155例输血病例中,红细胞平均用量为23 U,血浆平均用量为2 500 m L,23名患者使用了血小板,94名患者使用了冷沉淀。血液的发放多以红细胞4 U+血浆400-800 m L输血包方式。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输血后24 h的Hb存在明显差异,(70.9±21.5)g/L vs(81.2±21.2)g/L(P0.05)。结论以红细胞4 U+血浆400-800 m L输血包方式的大量输血方案在临床应用广泛,且更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为探讨甲亢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变化的关系,同时为临床对该病的治疗、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资料,本文监测了118例甲亢患者和61例健康人的甲状腺激素(TH)水平和血糖、血脂以及蛋白质的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甲亢患者118例为甲亢组,均为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且符合甲亢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87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总结合适的输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文纳入我院收治的100例大量输血患者,其中死亡20例,存活80例,分别设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结果输血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水平(Hb)均明显变化,存活组输血后的PT、APTT、PLT、FIB、Hb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400-800 mL血浆和4U红细胞的发血方式占该组73.75%,明显高于死亡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输血方式,能有效提升大量出血病人的各项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揭示糖尿病人慢性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对92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粘、高聚、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经统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或P<0.01).结论血液粘度升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输血前试验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来源于不同医疗机构的血液标本的拒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4月~2010年12月,本站共拒收血液标本252份(0.85%),分为12项影响因素:检测申请关键信息缺失或不符的34份,占13.49%;标本管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不正确共52份,占20.63%;标本管不符合要求26例,占10.32%;标本量不足或被稀释等140份,占55.56%.结论 按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和执行血液标本规范化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输血前试验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中的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方法:测定30例癌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癌症患者存在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以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为明显。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癌症治疗中应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输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血栓形成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中老年人神经科各类疾病的首位。脑血栓形成与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有密切关系,通常存在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或高血脂等。从血液流变性角度分析本病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并对其输血问题进行探讨,是脂导临床工作的科学依据之一。为此,本文总结了3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并以12例健康者相对照,同时对此类疾病患者如需输血时进行了生理上的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31例患者均为脑血栓形成病人经头…  相似文献   

18.
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分析及其必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解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的阳性率,探讨其检测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B 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结果 该院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阳性率为10 . 5 1% ,其中HBsAg阳性率为7. 2 5 % ,抗 HCV阳性率2. 2 1% ,抗HIV阳性率0 .0 3% ,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 .0 2 % ,且抗HIV及梅毒阳性率逐年增加。结论 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举证倒置留下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及血钙浓度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生化检测仪分别测定46例胆石症患者和3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及血钙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胆石症患者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及血钙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胆汁酸、胆固醇、血钙在胆石症患者的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影响及合适的输血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107例,死亡27例(死亡组),生存80例(生存组)。采集患者输血前、输血后(24h内)的血液标本,并对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液指标进行及时测定。查看电子病历及血库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血液指标相关信息。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变化及用血方式。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的血红蛋白水平(Hb)、PLT和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输血后的Hb为(81.29±21.67)g/L,明显高于死亡组的(70.96±21.7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输血后Hb、PLT、FIB均明显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采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比为1∶1~2∶1进行取血的患者所占百分比为81.25%,明显高于死亡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临床应予及时检测,适时补充PLT,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