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红梅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51-952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安全与健康。方法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总人数和各型献血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206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33例,总反应率2.14%,其中轻度献血反应108例(1.74%)、中度献血反应19例(0.31%)、重度献血反应6例(0.10%),各类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献血反应为主,枸橼酸盐中毒、心理、精神因素为献血反应的最主要诱因。结论献血反应与枸橼酸盐中毒、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因为献血反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献血知识宣教,从而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引起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综合因素,为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提供依据和方式方法。方法 统计2012~2019年兰州地区所有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272例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分析各种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根据性别、民族、职业、年龄、体重、献血量及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种诱发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中,抗凝剂反应为第1位,占32.4%(88/272);女性、学生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各年龄段中,18~25岁最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53.68%(10 572/35 265),年龄段与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的献血者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越轻,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P<0.05),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采献血者抗凝剂反应占整个献血不良反应因素的首位,需重点关注女性、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初次献血的献血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成因及解决对策。方法从天府广场爱心献血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分析皮下血肿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1 339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皮下血肿的35例(2.61%),单采血小板单人份者发生率与单采血小板双人份者无明显差异,女性献血小板者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献血小板者(P0.0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显著高于≥2次献血者(P0.05)。结论针对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形成具体原因,结合当前单采血小板工作人员及献血者实际情况,加强对易出现血肿的献血者实现人性化服务,做好献血小板前、中、后的处理,能减少皮下血肿发生,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有助于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原装一次性耗材采集血小板,将未采集成功的献血者按照不同原因分类统计。结果 2015年3~11月共采集单采献血者7 047例,其中采集失败的有46例(0.65%)。采集失败的主要原因有:血管因素(30.4%)、乳糜血(19.6%)、血小板冲红(15.2%)以及献血反应(13.0%)。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发生,从而达到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液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单采献血者的招募模式。方法选取1 025例成功招募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从献血次数、年龄、性别、是否成功采集等方面来分析该群体献血者的人群特征。结果临床患者亲友招募中,男性的单采献血成功率(75.29%,588/781)要高于女性(68.44%,167/244),首次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成功率(69.67%,487/699)低于多次献血者(82.21%,268/326),年龄对于该群体献血者是否成功捐献血小板无影响。该群体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中前3位的是:WBC(4.17%,43/1 025),ALT(3.84%,39/1 025),乳糜血(3.04%,31/1 025),再次献血率达7.8%(59/755)。结论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可以成为招募首次单采献血者的路径之一,以作为无偿献血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献血者相关不良心理、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恐惧心理发生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紧张情绪及不良心理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降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铁储备状况,为研究和制定更细致和更完善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0月符合标准的29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分析影响铁储备指标的相关性因子,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方面,探讨其对献血者体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及铁缺乏率的影响,全面调查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水平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呈负相关(r=-0. 416,P 0. 01);随着年度献血次数的增加,SF水平不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年度献血次数增加,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比率有增加的趋势。男性18-23次组铁缺乏比率为12. 5%(8/64),女性18-23次组的铁缺乏比率为40%(6/15)。结论:采供血机构对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可适当减少招募次数,有必要增加SF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单采血小板,因其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明显,受到临床欢迎并广泛应用。随着无偿单采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2006年10月~2007年10月315例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预防与控制,加强献血者的信心,使更多的无偿鲜血者加入到机采血小板的队伍中来,缓解临床对机采血小板输注的需求。方法对2004~2006年3 185名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356名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结果 356名发生献血反应者,抗凝剂反应243名,占68.2%;心理因素65名,占18.3%;自身身体因素48名,占13.5%。结论加强宣传,缓解献血者心理压力,选择体质量重、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累计献血次数的不同分为5组,分别测定每位献血者第一次血小板单采和最后一次血小板单采时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的影响略有差异。结论 只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条件,固定血小板单采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造成单采血小板报废的原因,探究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的相应措施。方法收集2012-2015年重庆市主城区单采血小板报废情况的资料,分别对血液检测或其他原因报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全年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共45 005个治疗量,报废的单采血小板为897个治疗量,总报废率为1.99%,报废的主要原因为检验不合格(860个治疗量)和其他原因报废(37个治疗量)。结论献血前有针对性地对献血者进行干预,加强献血宣传和献血前的健康征询,降低互助献血的比例,可有效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及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待的单采血小板者120例,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分别于采前、采后(单采后10~20 min)采集献血者外周血并检测分析血液数据,以明确外周血小板变化,并统计单采血小板冲红患者例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前、后的外周血小板检测值分别为(208.2±28.4)109/L、(169.2±29.9)109/L,且单采后10~20 min,献血者外周血小板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冲红例数为22例,冲红发生率为1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有RBC、HCT及脂肪血水平(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后(10~20 min)外周血小板值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针对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控措施,减少血小板冲红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相关资料,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以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生产的MCS3P、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902例为Ⅰ组,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1 315例为Ⅰ组.结果两组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献血者的红细胞比容、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愿意再次捐献的原因,为进一步改善献血流程和制定献血者保留策略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最近1年内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通过拨打手机电话号码随机回访献血者,调查再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意愿。结果随机电话回访了最近1年内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1160人次,43.79%(508/1160)的献血者不愿意再次捐献。其中,男性388人(76.38%),女性120人(23.62%);17.52%(89/508)年龄小于25岁,26~35周岁的献血者(45.87%,233/508),36~45周岁的献血者(28.15%,143/508),46~55周岁的献血者(8.07%,41/508)和56~60周岁的献血者(0.39%,2/508)。最重要的原因是未能与他们保持联系(59.84%,304/508),其次是忙/没有时间(16.73%,85/508),身体因素(8.07%,41/508),长距离工作/学习(8.07%,41/508);未接电话(6.89%,35/508);不好的献血经历(0.39%,2/508)。结论关/停机所致无法保持联系是献血者流失的最重要原因。采供血机构应不断完善献血者个人信息的采集、保留和更新等工作。同时,通过实时通讯工具加强献血后回访保持与献血者的沟通,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