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性评价浙江省无偿献血者HIV感染干预策略效果。方法 2011年启动"浙江省采供血机构阻断输血传播HIV项目",每年2次对全省37个采供血机构业务骨干做阻断输血传播HIV的培训,要求每个献血场所设置保密性健康征询室,张贴血液安全告知书,定期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安全的健康教育,建立献血者主动退出的标准操作规程。在干预实施前后(2007-2010年和2011-2014年)对新发HIV感染的献血者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全省新发HIV感染者中献血者构成比分别为4.5%和3.3%(P0.01);项目开展前献血者HIV感染率上升较快(2007年0.006%至2010年0.015%,P0.01),项目开展后献血者HIV感染率趋向平稳(2011年0.018%至2014年0.016%,P0.05),但是分支机构献血者HIV感染率仍有上升趋势(2011年0.010%至2014年0.020%,P0.05)。结论浙江省无偿献血者HIV感染干预策略有效抑制了献血者HIV感染率显著增长的趋势,保障了全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3.
"保障血液安全、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是血液管理工作的目标,而阻断经输血传播HIV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中之重.近年我们探索了长三角跨省级行政区域HIV确认阳性献血者的联合屏蔽研究.通过建立联合屏蔽机制,共享HIV确认阳性献血者信息,依托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HIV确认阳性献血者的联合屏蔽并阻断其异地再次献血,提升了长三角地区阻断经输血传播HIV的水准.该模式的建立和运作为血液工作的长远发展和血液安全的提升拓展了空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西宁市采供血现状,揭示采供血工作存在的问题困难,为全市及全省输血事业发展从制度、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对2006-2016年度西宁市采供血数据汇总,用整群分析、分层分析法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度献血人次负增长4.76%,西宁市街头无偿献血人次占82.15%,团体献血人次占17.85%,千人口献血率2015年为14.3‰;成分输血率达到99%,临床用血100%分别实现了白细胞过滤、血液辐照、血浆病毒灭活,2015年血液实现100%核酸检测,2011-2015年度省级医院临床平均用血占总供血量71.94%,2016年全市总用血量占全省总用血量81.63%。结论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无偿献血进入一个发展平台期,血液采集与供应处于一个紧平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采供血与西宁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不相协调;血液核酸检测的全覆盖使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控制到了极低水平,成分输血等各项技术的开展,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显著降低,极大地提高了血液安全;临床用血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急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院5年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及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血资源、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法对5 y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2005年达到99.8%,各种成分输血的比例分别为:血浆48%,红细胞制品36%,血小板8%,冷沉淀6%,白细胞0%。手术自体血回输比例2005年达到19.4%,手术用血平均比例为64%。结论成分输血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要降低血浆应用的比例,提倡手术自体血回输,要积极开展血液成分病毒或病原体的灭活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输血安全性,在血液检测项目增加的同时,血液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但这些都无法完全杜绝输血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有很大潜力,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我国血站开展后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危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亚甲基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现已被应用于我国部分血站。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部分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都是采用两个不同生产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平行检测模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血清学两步法检测病原体所引起的抗体或抗原,大大减少了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虽然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但每年仍有极少数新发输血后肝炎甚至HIV,其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及操作错误等引起,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欧美发达国家从1999年开始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数据表明HCV、HIV残余风险得到显著下降。我站于2010年开始探索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2011年建立起核酸检测实验室,2012年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将其作为常规筛查项目,为临床用血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 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等指标。  结果  3989例手术患者中, 406例(10.18%)围术期接受输血治疗, 其中229例输注异体血, 80例输注自体血, 97例同时输注异体血与自体血。成分输血率为100%。43.60%的患者输注自体血, 自体输血量占总用血量的20.60%。2011年至2014年用血数据显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量的增长及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与2011年相比, 后3年手术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66%、9.28%、25.13%), 总用血量与人均用血量也有所增加(与2011年相比, 后3年的总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3.07%、12.91%、21.72%, 人均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10.43%、18.56%、27.81%), 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增长较明显(2014年较2011年, 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分别增长96.77%与9.83%), 但随着4年来回收自体血输入率的波动性增长(分别为4.32%、4.22%、4.65%、4.53%), 异体红细胞的输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9.19%、7.52%、6.67%、6.31%)。  结论  更多采用成分输血及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围术期用血, 可以在手术量逐年增长和手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异体红细胞的输入, 并保证围术期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背景: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输血可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HIV传染。然而,由于大部分受血者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血液成分,这一病毒灭活步骤,虽然减轻但不能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病毒灭活血浆最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被许可使用,因此  相似文献   

13.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以及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 ,对输血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报告[1] ,我国艾滋病 /HIV感染的传播途径目前仍以血液传播为主 ,注射吸毒占 6 8% ,经采血 (血浆 )途径感染占 9 7% ,血液和血液制品感染占 1 5 % ,这三种途径共占 79 2 %。所以 ,加强对献血者血液的检测 ,阻断血液途径传播就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血站已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试剂 (第 3代 )检测抗HIV ,但也有少数血站采用部分抗 HIV间接法试剂 (第 2代 )作献血者初筛。笔者将检测抗 HIV的两种模式的检测效果作一比较 ,报告于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14.
就安全输血隐患、血浆病毒灭活对安全输血的意义、病毒灭活血浆的原理的方法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输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指出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意义,指导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5.
王爱红 《疾病监测》2013,28(3):200-201
目的 为探讨改进从献血到受血的各个环节流程,降低因输血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风险。 方法 对整个输血感染HIV过程进行分析,探讨HIV关键控制点。 结果 献血者献血标本抗-HIV检测阴性,分别输注了其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两例患者一段时间后均被检出抗-HIV阳性,追查献血员重新取样检验,抗-HIV确认阳性,确认是因窗口期造成的输血感染。 结论 做好献血到用血的每个环节,特别做好献血员的宣传招募、征询体检、血液检测、临床用血管理是阻断经血传播HIV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1],输血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血站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IV抗体,输血安全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检测方法局限性及病毒窗口期的存在,HIV经输血传播风险依然存在[2-3]。近年来核酸检测(NAT)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先后被欧美、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用来做献血者血液筛查[4-5]。有研究表明,NAT检测可将ELISA检测"窗口期"缩短11d(50%)[6-7],大大降低病毒经输血传播的风险。本站通过NAT检测,发现1例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上海科华的核酸检测系统对自愿无偿献血者HBV、HCV、HIV核酸检测,评估核酸检测技术应用血液筛查的必要性,统计延边血站2017-201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核酸检测的数据,分析核酸检测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重要性。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果阴性及丙氨酸转氨酶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检测期间对30390份无偿献血者核酸标本进行筛查,检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标本11例,HBV-DNA阳性检出率为0.036%;HIV-DNA阳性NAT检出率为0.01%。结论血液核酸筛查的实施有效防止了病毒经血液传播,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8.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末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毒灭活工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照法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随机抽取200份病毒灭活血浆,检测灭活前后的血浆容量、总蛋白、凝血因子及亚甲蓝的残余量;选取15756人份HBsAg、抗-HCV、抗-HIV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阴性者的血浆,在病毒灭活前后分别进行HBV、HCV、HIV的核酸检测;临床随机抽取200例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患者,观察病毒灭活血浆输注后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经亚甲蓝/光照法进行灭活处理的血浆,血浆容量达到(227.34±5.21)g,回收率达到(96.67±2.34)%;血浆总蛋白、血浆凝血因子(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回收率分别达到(88.69±3.32)%,(86.84±2.16)%和(84.62±1.86)%,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经病毒灭活后亚甲蓝的残余量为(1.17±0.05)μmol/L,而过滤后残余量减少至(0.16±0.03)μmol/L,去除率达到86.32%;对15756人份血浆进行HBV、HCV、HIV核酸检测,发现HBV阳性23例,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1.52‰,进行病毒灭活后,HBV、HCV、HI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病毒灭活血浆输注人体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亚甲蓝/光照法进行病毒灭活的血浆,临床使用较安全;病毒灭活血浆能够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且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20.
<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财务局:按照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要求,为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现就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开展血站筛查核酸检测(以下称核酸检测),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用血安全水平、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重要举措。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订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