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献血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对2011年1~12月在常州地区采集的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BsAg检测,对酶免阴性、单试剂阳性标本做核酸检测。在核酸筛查阳性标本中,对核酸确认阳性但乙肝"二对半"检测均为阴性及核酸确认阴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2011年共收集血液标本46 216份。核酸检测标本共17 220份,其中HBsAg酶免检测阴性标本17 215份,单试剂阳性标本5份;经核酸筛查HBV阳性26份,确认阳性20份,阳性检出率和确认阳性率分别为15.1/万和11.6/万,HBV ELISA漏检率为8.7/万。对符合条件的13份标本进行追踪检测,4例标本HBsAg阴性转阳性,2例标本HBV DNA追踪检测转阳性而HBsAg始终为阴性。结论血液筛查HBV,应用核酸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灵敏度、缩短"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献血者中乙肝病毒感染状况,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检测(NAT)对血液进行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IA)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NAT方法对5019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以确定血液标本中是否含HBV DNA。结果在50190人份血液标本中发现HBsAgEIA阴性但HBV DNA NAT检测阳性的标本5份,经追踪检测证实其中1例为HBV血清转换窗口期感染。结论核酸检测(NAT)能够显著提高HBV的检测灵敏度,在献血者大规模筛查中发现HBV低水平窗口期感染的标本。 相似文献
3.
4.
5.
6.
正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和完善血液筛检项目及技术手段也一直倍受研究者关注。近年来,输血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病率显著减少,主要有以下2种原因:1)稳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形成;2)血液筛查HBV的实验方法改进使其检测的灵敏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中心对 1997年 1月~ 1998年 12月对供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 HCV)阳性人员进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血型的检验结果统计分析 ,找出规律性 ,对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数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7年 1月~ 1998年 12月在我中心检测抗 HCV阳性者 382例。1 2 血清抗 HCV检测 :采用EIA法检测。试剂为上海科华实业公司生产的抗 HCV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并判断结果。1 3 仪器 英国产KM2 型酶标仪。2 结果 (表 1,2 )表 1 各年龄段抗 HCV阳性率统计年龄(岁 )男例数 ( % )女例数 ( % …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对使用国产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试剂盒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包括机采血小板献血体检者)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样品,使用国产的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测定.结果 呈阳性反应者、3种试剂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部分可疑结果者和3种试剂检测为阴性者,使用珠海丽珠试剂公司研发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确认试剂盒(中和试验法) 初步进行确认试验.确认试验方法参照丽珠公司提供的说明书进行.结果 132例样品中阳性反应或可疑阳性反应者123例被确认为阳性者106例,其中有17例可疑结果者常规确认试验结果为"阴性".经3种试剂再测,结果仍为可疑.9例0.074≤样品A值<Cut off的样品和随机抽取的9例阴性样品常规确认试验结果仍为阴性.8例单一试剂呈阳性反应者常规确认为假阳性.结论 国产HBsAg ELISA试剂测定结果为阳性、弱阳性和可疑的样品应使用适当方法进行确认,排除假阳性,以保证结果准确.目前国产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试剂盒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献血者血液筛查ALT异常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初复检献血者标本ALT异常与HBV和HC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IFCC推荐的速率法测定ALT,HBsAg和anti-HCV应用ELISA方法测定。[结果]6057份初检标本中ALT升高191份,占总异常率的53.7%(191/356),HBV和HCV标志物阳性分别仅占ALT升高标本的5.8%(11/191)和2、1%(4/191);47590份复检标本巾ALT升高500例,占总异常率的70.4%(500/710),HBV和HCV标志物阳性分别仅占0.4%和1.8%;HBsAg和anti-HCV阴性的单纯ALT升高在初复检标本中分别占总ALT升高标本的92.1%和97.8%。[结论]ALT升高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目前献血者采用的ALT筛查标准(40U/L)无助于提高血液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丁型肝炎病毒在大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挑选本实验室HBV筛查反应性剩余血浆标本,其确证结果需符合以下4种情况:1)HBsAg+&HBV DNA+;2)HBsAg+&HBV DNA-;3)HBsAg-&HBV DNA+;4)NAT-yield可疑。同时随机选取抗-HBc+或抗-HBs+的筛查合格血浆标本。所有标本进行HDV IgG初筛,结果为反应性者采用另1种HDV IgG试剂复测并检测HDV IgM。HDV IgG双试剂反应性者确证为HDV IgG+。结果 在1 344份血液筛查不合格标本(HBsAg+&HBV DNA+507份,HBsAg+&HBV DNA-33份,HBsAg-&HBV DNA+477份,可疑标本327份)和766份筛查合格标本(抗-HBc+397份、单独抗-HBs+369份)中未检出HDV抗体阳性标本。结论 大连地区献血前初筛合格的献血者HDV感染率极低。但对于HBV高流行地区,仍旧不能够忽视OBI合并感染HDV可能给血液安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是世界上几乎所有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致病病毒。为尽可能减少患者输血后感染丙型肝炎,在献血者中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是减少输血后感染肝炎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对本院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的29747例献血者进行了抗-HCV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核酸筛查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大大缩短病毒“窗口期”,极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液常规筛查。1 NAT在血液HBV DNA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自1971年开始HBsAg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引入到血液筛查中,使得输血后感染乙肝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中国是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的高发地区,为了解高中生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防止乙肝在学生之间传播,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检测本校学生共1 138例,其中男生639例,女生499例. 1.2 方法每个受检者均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检验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HBsAg.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ALT采用改良赖氏法;HBsAg和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所用试剂均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期内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了解佛山市禅城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为建立1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和参考。方法对2011~2015年参与该血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献血前未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8.65%,献血前进行ALT筛查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2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与非固定献血者之间,除ALT检测项目外,其他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献血前的ALT筛查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血液检测的合格率,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该地区预手术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HBV血清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预手术者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HBV五种标志物.结果 在4 853例标本中,共发现十种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HBsAg、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25%、20.73%.结论 该地区预手术人群HBV的感染低于全国人口的整体感染水平.手术前HBV的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为防范与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豫西局部地区手术前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河南省宝丰县人民医院4 853例预手术者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 术前HBsAg和抗-HCV初筛总阳性率为3.13%(152/4 853),HBsAg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2.25%(109/4 853)、0.89%(43/4 853).结论 术前HBsAg、抗-HCV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对于防范与化解医疗纠纷,阻断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张春晓姚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33):10-13
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TP)抗体阳性结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205 899份。采用两种试剂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双试剂均有反应性则判定为阳性结果。利用血站业务操作穿越软件系统将献血者按年份、献血次数、人口来源、性别、血型、年龄、学历、职业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TP抗体阳性例数与阳性率。结果 2017—2021年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为0.59%,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的0.01%(P<0.05);本地与外地献血者的TP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和血型的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学历和职业的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云港市无偿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风险依然存在。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还应宣传输血相关疾病的知识,特别要重视高危人群献血前的健康教育和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不断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