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相和性"天人一体思维,并以"整体观念"作为应用法则来作出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金匮要略》相关条文,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金匮要略》第一、第六和第十六篇中撷选"整体观念"有关条文,并以天体相和、天人相和、人体相和等三个代表范畴,追本溯源为"相和性"思维法则作出具体说明。[结果]"相和性"的思维特点是"整体观念"。"相和性"在《金匮要略》的具体体现,就是指在"整体观念"的大原则下,自然、人体,自然与人体之间所达到一种"相和呼应"的和谐状态。[结论]通过"相和性"来说明"整体观念"存在的合理性,是《金匮要略》之中有关于中医学思维的一大特色,同时这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特点所在。掌握《金匮要略》"整体观念"之"相和性"思维法则,不仅有助于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体会发挥,而且也能提高医者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整体观和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运用性能相反的药物组成方剂,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组方论治的显著特点,兹就其规律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伤寒方相反相成配伍用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方相反相成配伍用药探讨丁舸(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药物配伍相反相成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全书共113方,用药83味。仲景在整体观和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运用性能相反的药物组成方剂,如寒热并用、攻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阳微阴弦"的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整理《金匮要略》中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及方剂,查阅有关方剂的文献报道,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从"本虚""标实"两个方面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查阅文献中关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金匮要略》中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学报道。[结果]中医虽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但却有诸多对其症状及病因病机的描述,"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提出"阳微阴弦"的理论,并创制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方剂。根据文献报道《金匮要略》中的这些方剂都可以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相同。根据这一病机仲景创制的大量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均可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以将"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扩大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这一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古为今用,以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相反相成中药配伍理论及对基于此理论形成的经典方剂二仙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六味地黄丸、桂枝汤、左金丸、交泰丸的组方原则的解析,提出中医临床应注重核心证候的辨证,处方用药环节应忠于证候,基于相反相成配伍理论,从药性的寒热温凉与升降浮沉角度合理拟方,以达到阴阳平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肾气丸一方是应用广泛、传承久远的经典名方,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陶汉华教授从医四十余年,精研仲景之学,于金匮肾气丸一方,见解独到,应用灵活,为人称道。结合陶师著作论述及作者跟师感悟,从对肾脏基本概念的认识、肾气丸组成配伍的规律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陶汉华教授学术经验进行总结。以两则医案举例说明,以点窥面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7.
方剂的组成,是通过药物的配伍来实现的。药物相反相成的配伍,就是利用配伍之间的性味、功能,作用趋向上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取相反相成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错综复杂、互相对立的病症或纠正某些药物偏胜之性的目的。药物的配伍,或因剂量的增减,或因其配伍所处方剂的不同,起功效也会有所改变。由于药物剂量的增减,调整了配伍关系,改变了药物配伍的主次,从属地位,使它的主治重心亦随之转移,功效也就不同了。同一对药物配伍,也可其处在不同的方剂之中,受到他药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正>八味肾气丸首见于《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病、消渴病和妇人转胞。后世常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的角度阐述八味肾气丸,认为其为益肾生气、温补肾阳的总方。贺千里等[1]校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时从崔知悌书中得此方,故又称崔氏八味丸。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从未体现过肾主水、主生殖等藏象学说;亦从未提及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蒸化水饮;从张仲景同时代本草学专著所载来看,八味肾气丸中无一味补肾药物;甚至后世以肾命名的方剂肾着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以治疗寒湿下注腰痛为主,而非治肾之方[2]。笔者通过研读《金匮要略》中八味肾气丸的相关条文,并进行上下文对比分析,认为其是张仲景水血同调的代表方剂之一。现就张仲景水血同调学术思想、八味肾气丸方义分析和原文解析等进行阐述,为还原八味肾气丸的立法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应用本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述腧穴配伍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分析《内经》有关腧穴配伍的文献,引述与腧穴配伍有关的阴阳、五行、经络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结果]《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治疗方案。[结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认识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治疗范围、增加疗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医学论文总集,乃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黄帝内经》运用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相成思维全面地诠释"气交"理论,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万物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天人一体观,"气交"理论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天地自然变化对生命生理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素问》和《伤寒论》为理论基础,以四时节气、阴阳学说与方剂配伍为切入点,分析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中辨治伤寒、中风、阴黄的原创方剂的处方思路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相反相成配伍是方剂配伍的重要形式,本文一方面阐明了中药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世医得效方》组方配伍中寒热平调、升降并投、润燥相济、气血同调、补泻兼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德诚 《开卷有益》2022,(3):42-43
在中药的处方中,经常有大夫将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组合应用,被称"对药",亦称"药对",也就是中药配伍中的"相须为用",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得益彰.也有的"对药"相反相成,或相使相成,或相制相成,两药合用,既有分工合作,相互协同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扬长避短,是...  相似文献   

14.
李亚飞  张其成 《中医学报》2020,35(4):734-737
甘草的药性、配伍和人文意蕴契合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和之道。甘草,解毒、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其药性使众药协调配合,没有太过与不及,恰到好处地平衡身体阴阳。阴阳动态和谐是中和之道的要义。以甘草为中心论域之所以开显中医药的中和之道,首先因其为常用药,具有代表性;其次因其中和的药性契合此道;最后因药性的美德,甘草还被比作国老与君子的化身,而彰显中和之道的人格典范正是国老与君子。国老善于调和君臣关系,凝聚人心治理国家,君子具有"和而不同""时中"的特点,他们都符合甘草善于调和药物组成和谐统一的方剂、有自身特性、配伍禁忌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经方"药对"配伍理论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方,一般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著作中所载之方,因其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而被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药对,是指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是组成方剂的基本要素,有时也是最简单的方剂.仲景著作中运用了大约147对行之有效的药对,其中以两味药组方者即达40余首.因此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对揭示仲景遣方用药规律和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经》"湿淫"治法的性味配伍理论的后世应用。[方法]以"湿淫"条文为基础,比较有关方剂性味配伍规律的临床应用。[结果]对照《内经》全部治湿条文(共10条)的性味配伍规律得到很好吻合的验证。[结论]历代有效治湿组方的性味配伍规律,与《内经》有关治湿条文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运用《金匮要略》诊疗思维治疗情志异常类病证的体会。[方法]选取4例情志异常类病证经方治疗验案,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与其情志异常症状进行综合辨证,总结应用《金匮要略》经方治疗情志异常类病证的经验。[结果]病案一根据患者“悲伤欲哭”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金匮要略》中“邪哭“”脏躁”的诊疗思维,辨证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产后抑郁症,收效迅捷;病案二根据患者“卧起不安”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金匮要略》中“血痹“”百合病”的诊疗思维,辨证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良好;病案三根据患者“胸闷灼热不适”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金匮要略》中“肝着“”胸痹”的诊疗思维,辨证选用瓜蒌薤白桂枝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旋覆花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焦虑症,收效颇佳;病案四根据患者“烦躁不欲饮食“”食后呕吐”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金匮要略》中“产后呕逆”诊疗思维,辨证选用竹皮大丸合一贯煎制蜜丸治疗神经性呕吐,月余痊愈。[结论]临床活用金匮思维治疗情志异常类病证,即遵“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将此类病症的典型症状与《金匮要略》中相关的方证条文结合起来思考,辨证选用《金匮要略》中的经方如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旋覆花汤、竹皮大丸等进行治疗,并须综观脉证,知犯何逆,合理加减配伍,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方药配伍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其立法精确,遣方用药精练不杂,配伍严谨.历代医家将其方药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故唐孙思邈称之:“行之以来,未有不效”.目前临床仍沿用着《伤寒论》中许多方剂.剖析其组方原理及药物配伍特点,贯穿着古代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尤其是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将性味、功能及趋向完全相反的药物相伍应用,利用相互制约,求得协同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医“拮抗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拮抗就是对抗,由于相互对抗而产生的作用,叫做拮抗作用,研究拮抗及其作用的学说,称为“拮抗学说”。拮抗的原理从《内经》就提出来了,《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疟论》又曰:“阴阳上下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凡此动静,上下,虚实,都是阴阳对立的拮抗现象。《金匮要略》制甘遂半夏汤、赤丸等,则利用拮抗原理组成治病强有力的处方。刘河间根据《素向·六微旨大论》之理,明确提出了“亢害承制论”,结合五行、五脏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拮抗功能,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中药“十八反”——“株连”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药"十八反"几乎是中医药界异口同声认定的配伍禁忌.上自《神农本草经》,下至今日的《中药学》、《方剂学》著作和《中国药典》都是萧规曹随,言之凿凿.然而不仅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这种配伍"反药"的处方,历代医籍这种现象亦非罕见.明清以降,129家医案20 313个案例中有88家(占68.22%)使用"反药"配伍的方剂,甚至有人专门用反药相配,言其能增效或蠲除重症顽疾.现有材料表明,涉及的"反药"已超过200对,因此"十八反"的存废之争,自然就产生.若遑遑一笔勾销,似不慎重,没有充足理由和实践经验及实验根据地发展,似有任意株连或扩大化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