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6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0%),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1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其中1例患者术后失访。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前术后比较:ADAS‐Cog[(6.60±2.04)分vs.(5.16±1.63)分,P<0.01],MMSE[(26.32±1.06)分vs.(27.05±1.46)分,P<0.01],TMTa[(108.94±17.42)分vs.(94.70±20.27)分,P<0.01],TMTb[(178.65±21.77)分vs.(148.92±23.65)分,P<0.01],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为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7例,将有发生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64例分为A组,无发生脑梗死或者TIA的33例分为B组?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Fuld物体记忆检验(FOM)和快速词汇测验(RVR)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比术前3 d内和术后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同时对比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率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术前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0.17 ± 14.06)%,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为(20.83 ± 6.19)%,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P < 0.05)?术后第12个月的MMSE评分为(26.96 ± 4.07)分,FOM评分为(18.41 ± 1.18)分,RVR评分为(28.68 ± 4.8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和术后第6个月(均P < 0.05);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和>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50%而≤70%的患者,且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的患者(均P < 0.05);TIA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脑梗死患者(均P < 0.05);而B组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A组患者(均P < 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后不同时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并评估。方法选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实验。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快速词汇、数字广度检测结果(RVR、DS)、智能状态(MMSE)、13常生活能力(ADL)的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各指标检测结果(RVR、DS、MMSE、ADL)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有效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注意力,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韦永胜  肖军  吴景芬  陈祥慧  冯群华 《四川医学》2010,31(10):1410-1412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解除后认知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对已确诊的32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支架安放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半年行MOCA检查,观察其认知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MOCA得分相比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仍然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P〉0.05。在CAS实验组中,MOCA得分正常者(〉26分),在术后的评分较术前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CA得分异常者(≤26分),在术后2周时评分无明显改善,但在3个月,特别是6个月后评分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解除颈动脉狭窄以后,由于脑血流灌注的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减少,从而使认知功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状况,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结果 入组10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3例,MoCA平均得分(15.12±1.05)分;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59例,MoCA平均得分(29.22±0.85)分,发生组MoCA得分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72,P=0.000)。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年龄较高,颈动脉狭窄程度(完全狭窄/重度狭窄)较高,动脉粥样硬化史、高血压、吸烟史占比均较高(P<0.05),两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完全狭窄/重度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史、高血压、吸烟史均是导致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OR>1,P<0.05)。结论 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史、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研究支架植入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ACS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ACS患者192例(ACS组)和颈动脉无狭窄患者100例(对照组),ACS组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认知功能的差异;将重度狭窄患者随机分为A组(支架植入联合药物治疗)、B组(药物治疗),检测A、B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6个月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ACS组与对照组、A组与B组的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CS组与对照组比较认知功能下降(P<0.05);③ACS组中度狭窄与轻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患者较轻度、中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显著下降(P<0.05);④对于ACS组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A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药物治疗后1、3、6个月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治疗后1、3、6个月认知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狭窄程度越重认知功能损害越明显,对于重度狭窄患者,支架植入+药物治疗可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疏松(LA)、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LA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住院患者共44例,支架组、对照组各22例。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头颅MRI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分别行MMSE、WAIS-RC测验,比较2组的基线及随访结果。结果: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LA体积仍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r=0.473,P<0.05),MMSE得分仍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r=-0.330,P<0.05)。治疗后,支架组LA体积、MMSE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CAS后WAIS-RC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木块图测验。结论:颈动脉狭窄与LA、认知功能相关,狭窄程度越重,LA体积越大,认知障碍越明显。CAS后LA体积缩小,认知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支架植入术前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是否发生变化。方法筛选从2011年9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7例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67例患者在行支架植入术前8个月随访,采用相关的检测评估表对其进行认知功能的预测,同时在治疗了8个月后再次进行预测,对比两次认知功能的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的分数(15.98±5.26)分,画钟测验的分数(2.61±0.85)分,韦氏语言流畅性的分数(11.14±3.67)分,韦氏积木测验的分数(22.69±9.64)分,在植入术后四项指标的分数分别是(21.36±4.12)分、(3.42±0.94)分、(16.11±3.84)分、(28.96±10.4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新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案,能够大幅提升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颈动脉支架成形(CAS)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并发症预防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科行CAS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际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变化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02例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植入术的病人作为研究组,90例药物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作为对照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为终点事件对所有病人定期随访2年,比较两组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面的效果。结果 2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95,P<0.05)。研究组亚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有两种以上血管性危险因素、缺乏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术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较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能更有效且安全治疗及预防缺血性卒中,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结果 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20%.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出现血压降低32例和未出现血压变化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狭窄程度(β=0.536;P=0.024;OR=2.591)、高血压(β=-1.654;P=0.006;OR=0.131)、球囊型号(β=1.818;P=0.012;OR=0.133)和支架的型号(β=1.328;P=0.021;OR=2.29)、病变位于球部(β=1.613;P=0.014;OR=0.133)和球囊扩张的次数(β=1.328;P=0.022;OR=2.39)与血压的降低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发的颈动脉窦反射引起患者血压降低是常见的并发症,其术前的血压、狭窄的程度、病变位于球部、球囊的型号、支架的型号及球囊扩张次数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术后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92例的临床结果,其中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支架组)病人102例,单纯药物干预(药物组)病人90例,比较其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脑卒中及死亡联合发生率为3.92%,药物组为32.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90,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疗效较单纯药物治疗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择期冠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细胞色素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3~2012-05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2例AMI患者,设定其为观察组;同时期以胸闷、心慌等临床症状在本院就诊,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不是冠心病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观察组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48h、72 h血清细胞色素C(Cyt C)浓度。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前血清Cyt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h、72h血清Cyt C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术后48h、72h血清Cyt C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择期冠脉支架置入术可明显降低AMI患者心肌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病期分为高血压Ⅰ期组和高血压Ⅱ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观察颈动脉的结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的扩张性和顺应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血管收缩、舒张内径扩大,并随着高血压病期增加而增加。高血压病人的血管扩张性和顺应性都下降,但在两组高血压病人间无差异。血管的扩张性与年龄、脉压呈反比(r分别为-0.432和-0.47,P<0.01),与舒张压呈正比(r=0.47,P<0.01),血管的顺应性与收缩压呈反比(r=-0.44,P<0.01),与收缩内径呈正比(r=0.43,P<0.01),顺应性、扩张性与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无关。结论:大动脉僵硬度的改变主要是由血压变化引起的,而非结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对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DSA证实的61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冠脉血管造影资料,应用64层螺旋CT二种不同成像方法即标准算法及高分辨锐利算法对冠脉血管进行造影及血管后处理,分别分析二种不同成像方法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管及血管钙化的显示情况。结果61例患者共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80支,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标准算法成像显示血管通畅55支,血管内钙化22支,再狭窄25支,敏感度为95.1%,特异性为96.2%;高分辨锐利算法成像显示血管通畅59支,血管内钙化18支,再狭窄21支,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8.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层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管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其中高分辨锐利算法成像对钙化的显示敏感性、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是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脑白质病变、无症状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等。本文主要围绕近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测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前后左心室长轴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DI技术测定48例冠心病病人在OPCAB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月二尖瓣环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SM)和位移(DS)及收缩前期时间(PCTM),舒张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EM),心房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AM),计算EM/AM比值。结果 与OPCAB术前比较,SM在术后1周和术后3月明显增加(F=9.80,q=3.53、9.27,P〈0.01);Ds在术后1周和术后3月明显增加(F=7.74,q=4.45、7.81,P〈0.01);PCTM在术后1周和术后3月显著减小(F=6.21,q=3.18、6.11,P〈0.01);EM在术后1周和术后3月显著增加(F=10.72,q=9.86、11.21,P〈0.01);EM/AM比值在术后1周和术后3月显著升高(F=9.12,q=3.12、8.34,P〈0.01)。结论 左心室长轴功能在OPCAB术后1周明显改善,并且随时间推移进一步改善,TDI为准确评价OPCAB术前后左心室长轴功能的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