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名医蒋宝素,江苏丹徙县人,集其四十余年经验而成《问斋医案人其中对痰饮的认识颇多创见,今略举其端,以飨同道。1探病穷源,要在脾肾蒋氏认为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他指出,“盖痰因病生,非病因痰致”,“痰即津液、精血、脂育之所化”,其形成主要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盖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二者功能失调,均可来湿而成痰饮。蒋氏云:“然肾为水胜而司五液,当以肾为生痰之源为是”、“五液管居于肾,化生于冒,当以牌肾为生突之源,肺胃乃贮痰之器”、“肾虚水泛为痰”、“脾应湿热不化,酝酿生痰”。蒋氏还重视内伤七…  相似文献   

2.
余涛  薛汉荣 《中医药通报》2014,(4):23-24, 16
薛汉荣教授治疗哮病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法治则,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根据各种兼证施以辨证论治。认为肺卫气虚易导致外感六淫;重视痰饮为夙根,且不忽视挟瘀,认为久病致瘀,在温化寒饮的同时当不忘涤痰行瘀;重视脾胃与肺的关系,脾虚为生痰之本,认为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至关重要;胃与肺关系密切,提出和胃降逆亦是治疗哮喘的重要环节;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肺肾气虚者,当肺肾同治。  相似文献   

3.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4.
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临床论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探讨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责之于痰,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外邪引动伏痰、痰瘀互结致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当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不忘补虚,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同时补脾固本;缓解期病机则以脾虚痰饮伏肺、脾虚及肺、肺肾俱虚为要,治从运脾化痰、培土生金、温补脾肾。纵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脾虚才是贯穿哮喘的核心病机,因此,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宁为民教授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经验。宁教授认为眩晕以脾肾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当痰瘀同治,脾肾并补,临床上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丹参、川芎、牛膝等活血药治疗。还注重调理情志,使药物与精神同治。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正> 李士材言:“脾为生痰之源”,柯韵伯则进一步曰:“肺为贮痰之器”,稍后徽州名医吴澄在《不居集》中则强调“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未久,陈修园、林珮琴等又大讲痰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理,阐述了痰证和脾(胃)、肺、肾的关系,后世医家对此也予以了较多的探讨。然  相似文献   

7.
林洁琪  郑健  艾斯 《吉林中医药》2015,35(3):245-248
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乘虚侵袭鼻窍被认为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肺脾肾肝,病性又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包括瘀血、痰饮等病理因素。近现代各医家对其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各不相同,主要包括从肝脾肾等脏腑论治、从风论治、从痰瘀论治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痰瘀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与瘀血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其形成、转化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然历代医家论痰饮水湿,多责于肺脾肾,而对心肝重视不够;论瘀血,多责于心肝脾,而对肺肾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五脏为纲,就痰瘀与脏腑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病理情况下,五脏可生痰,五脏能生瘀,痰瘀同病与五脏密切相关。因而,论治痰瘀相关病证应重视调节脏腑机能;换言之,论治脏腑病时,痰瘀同病,须痰瘀同治,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9.
张发荣教授研究消渴病多年,不拘泥于"三消"定位论治消渴,提出从"渴"角度论治消渴病之思路,认为消渴病之口渴可因阴液本少、失于输布、多脏亏损而致。阴液本少,临床可分期论治。津液输布失常,分别针对偏于气虚、气滞、水湿、痰饮、血瘀等不同原因所致口渴采用攻补兼施之法。脏腑亏虚,则从脾或从肾论治,病久则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10.
介绍高建东教授分期论治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肾不足,痰瘀互结,治疗时急则治其标,清热利湿,凉血止痛;缓则治其本,化痰祛瘀,兼补脾肾。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黄吉赓教授从肺、脾、肾三脏论治痰饮咳嗽的临床经验。认为“痰饮伏肺”为痰饮咳嗽发病的宿根,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发病之根本;临床可分寒热两型辨治,灵活运用止嗽散联合泽漆汤加减。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2.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喘息的范畴。其病本于肺、脾、肾三脏受损。肺虚则肃降失常,气逆于上而为咳;脾虚则转输无权,水不化津而上泛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虚则蒸化无能,真气不能摄纳而为肾喘。因此,咳嗽、咳痰、喘息构成了本病的主要症状。慢性气管炎虽时有标实,但其本仍虚,其病虽始于肺或脾,而终必及肾。我们据此自拟并配制了扶正固本丸,  相似文献   

13.
介绍纪云西教授从脾肾论治久咳不愈的临床经验。纪云西教授认为,阳虚为久咳之本,久咳当从脾肾论治。针对急性发作期的久咳患者,常以小青龙汤合止嗽散加减治之,伍以温脾肾、散寒湿之品,而咳嗽渐缓;慢性缓解期,则以四神乌茴汤加减以温肾补虚,升阳调气,真阳复,气机畅,则咳嗽自愈。  相似文献   

14.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在临床中被众多医家奉为圭臬。然而痰饮的形成、为患绝非仅仅关乎脾、肺两脏,更与肝、肾、三焦之功能密切相关。《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全赖肾的主司和调节,若肾脏功能发生异常,痰饮则可伺机而生,故肾亦为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15.
以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的代表作《医门法律》痰饮门为研究内容,重点探讨其论治用药特点。喻氏治疗法则及用方遵《金匮要略》及前人所论,又较多发明。指出痰饮病机"未有不从胃起之者",治疗重在理脾、通调水道,认为痰饮"遏抑四藏三府之阳",则应急以通其阳,并倡吐法治痰,在所用方剂中尤其重视半夏的应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失眠本质是脑卒中疾病的发生致痰瘀阻滞脉络,心血不能濡养,心神失养,故而不能眠。贾妮教授立足痰瘀学说,重新审视脑卒中后失眠病因病机,认为痰、瘀二者是疾病发生的实质性因素,多伤及脾、肾之阳,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治,临证用药以温药和之,兼顾标本虚实,治病求本,防止疾病反复。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8.
陆拯主任中医师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业医四十余载,治学严谨,熟谙经典,融汇各家,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深受教诲.陆师认为,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病情复杂,痰饮内伏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诚如<脉因证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则哮喘之症作矣."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若论及痰之本也,又无不在于肾.痰与饮为阴邪,深伏于内,盖因阳气虚弱不能化阴.因此,哮喘之根本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功能失调,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故临证之时应审证求因,四诊合参,细察虚实,罹寒罹热,循泻实、补虚、温寒、清热之治则,施以相应方药.  相似文献   

19.
魏娟  张喜莲  戎萍  刘璇 《天津中医药》2022,39(7):826-828
儿童癫痫是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文章总结了马融教授运用五脏辨证体系论治小儿癫痫经验。认为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以痰浊雍盛、引动肝风为标,以肝肾阴虚、脾肾亏虚、心脾气阴两虚为本,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与肺的关系亦相关。治疗时应首辨虚实,再辨病位,实证以豁痰息风为主,虚证则以补脾肾为主,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及遣方用药,为临床癫痫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儿哮喘从痰瘀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痰鸣、气喘为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1]。如《幼科发挥·哮喘》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笔者从痰瘀论治本病,疗效卓著,现将点滴体会奉之,供同道参考。1病因病机1·1小儿哮喘主要病因责之于“痰”:痰为哮喘之“夙根”,“无痰不成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肺脾肾不足,肺失治节,脾失运化,肾失蒸化,水液代谢障碍,停聚为痰,痰饮伏肺,成为哮喘发病“夙根”。历代医家、古籍颇多记载,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认为:哮病“乃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