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伤寒,温病学说产生发展的渊源以及各自特点的剖析,探讨了寒温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设想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纲,吸取伤寒六经、温病三焦等辨证中有关内容,创立一个新的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5.
丁甘仁作为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外感伤寒与温病的论治中,灵活发挥张仲景六经辨证思想,并吸取温病学派之长,提倡寒温统一。其独特的辨证思路,体现了"丁派"融古化新的会通风格。  相似文献   

6.
外感热病七定辨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中医界对寒温之争的看法渐趋一致。即制订新型的外感热病辨证方法,结束历时数百年之久的寒温论战。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冀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一、关于统一寒温辨证的回顾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外感热病的诊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祖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自的实践基础和认识对象不同,故对外感热病(伤寒、温病)证候的概括自然有别。六经辨证主要为伤于寒邪的一  相似文献   

7.
经历过非典型肺炎(SARS)和禽流感新瘟疫的考验,深刻地检验了中医伤寒与温病学说,其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更是为解决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有无统一指导理论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论述怎样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9.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12.
自温病学说问世,即有所谓"寒温论争",而今更有主张"寒温融合"甚至"寒温统一"者。其实,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伤寒学说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法门,而温病学说继承伤寒学说理法,结合临床实际,更多在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更多创新。可以说两种学说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融合伤寒和温病的思想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伤寒与温病学说不仅对外感热病有治疗意义,对多种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囿于成见,割裂伤寒和温病学说的联系,应该融合寒温,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继承、学习、实践、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  相似文献   

15.
丁甘仁辨治外感病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甘仁在深研《素问》,《伤寒论》等典籍及《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的基础上,择善继承,认真临证,灵活运用前人经验,其从伤寒与温病的发病属性均为外感病出发,主张统一辨证,分析,即早期重在解表,而用散透法,不过,在“寒温统一”中,对“六经”辨治规律及运用,较为强调,因此尽量选用经方,成为继曹元甫之后的又一位有影响的经方家,丁氏的辨治外感病的特点,不仅对“寒温统一”外感病学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伤寒  相似文献   

16.
一、寒温统一论厥阴万友生教授在外感病研究方面,一贯坚持寒温统一的观点。认为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它们都属于外感病范畴,是一脉相承而相得益彰的。并指出《伤寒论》虽对外感病表里寒化治法,如表寒证的麻黄、桂枝,里寒证的理中、四逆等法论述甚详,但对外感病表里热证治法的辛凉、甘寒、苦寒、咸寒,尤其是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和滋阴潜阳等法的论述则缺略殊甚。因此,对待《伤寒论》中的缺略部分,不应抱有门户之见而因循守旧,必须大胆跨越雷池从后世温病学说中寻求弥补。这个指导思想对于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统一,是有其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围绕《感症宝筏》对中医外感热病证治的归纳,探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从编写体例及内容可以看出,以伤寒体系热病,以六经总诀百病,以寒温纲领证治,《感症宝筏》比较注重临床实际,能够汇通古今变化。书中所提供的框架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外感热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8.
从脾胃病临床诊治现状出发,将《伤寒论》经典理论与温病热病证治互补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应用于脾胃病临床,提出"寒温可以一统"的观点,具体如下:(1)外感热病中寒温可以一统。温病是对伤寒热病阶段的有效补充,温病理论体系很好地补充了从伤寒表实证到里热证的辨证治疗短板。(2)内伤杂病中寒温可以一统。脾胃病患者临床多见寒热错杂征象,"寒温一统"在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的脾胃内伤治疗方法中有所体现。列举全国名中医蔡淦教授医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徐永红  李学麟 《光明中医》2008,23(8):1186-1187
外感热病自古有之,尤以小儿为多,自仲师创伤寒六经辨证以来,历代医家几经探索,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六经辨证的一枝独秀到明清温热派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通俗伤寒派的兼收并蓄到经典伤寒派的恪守六经,从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分野到温热与瘟疫的划分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辨证体系,现将临床中对该病的认识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