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通气可造成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呼吸功能减退,所以全麻期间更易引起VILI,现就全身麻醉下老年患者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机械通气是运用肌松药全麻患者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同时作为呼吸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挽救了无数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然而,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损伤因素可导致或加重肺损伤,即机械通气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1]。VILI是一种肺部弥漫性肺泡-血管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综合征,包括气压伤、容积伤、肺萎缩伤和生物伤四类。气压伤、容积伤、肺萎缩伤在临床呼吸机的运用中比  相似文献   

3.
背景 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氧血症,也是麻醉医师遇到的最严重的挑战. 目的 近来研究表明OLV本身能够引起低氧血症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因此,如何实施OLV时机械通气模式,降低肺内分流率(pulmonary shunt fraction,Qs/Qt)、预防低氧血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内容 综述提高吸入氧分数(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控制通气模式、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潮气量(tidal volume,Vt)、反比通气、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PLV)、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等通气模式,以及实施联合多种模式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趋向 综合运用多种预防OLV期间低氧血症的通气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应针对患者和手术情况制定OLV时机械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全麻方法和通气方式对肺顺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食管气囊测压技术研究不同的麻醉维持方法和不同的通气方式对肺顺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与安氟醚吸入复合全麻并机械通气时,对胸肺顺应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别;在普鲁卡因静滴复合全麻下,自主呼吸时对肺顺应性的影响明显小于机械通气时,而机械通气时胸廓顺应性增加,总顺应性与肺顺应性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VILI)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近提出的生物伤(biotrauma)概念,认为机械通气引起的牵张可使炎性反应上调,引起肺组织甚至是全身器官的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和免疫调节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VILI。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炎症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VILI)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近提出的生物伤(biotrauma)概念,认为机械通气引起的牵张可使炎性反应上调,引起肺组织甚至是全身器官的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和免疫调节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VILI。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非开胸手术全麻时常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CV),但于COPD是一类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1],在机械通气时,必然会导致高通气压力,使肺容积过大和肺组织过度扩张,诱发气压伤发生;同时过高的机械力作用于肺组织炎性细胞,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产生大量炎性介质,诱发炎性反应[2].在气压伤的发生中,气道平台压(Pplat)的升高比气道峰压(Ppeak)的意义更明确[3].采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或低通气压的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有助于肺保护[4];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产生较低的Pplat和Ppeak,可降低通气压力和改善氧合[5].本研究通过比较VCV和PCV通气模式对COPD非开胸手术全麻患者的呼吸力学和氧合情况的影响,以探讨其适宜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期间呼吸道的管理.方法:对36例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措施为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使呼气末肺容量增加,萎陷的小气道和肺泡再开放,减轻肺泡水肿,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顺应性,从而改善通气和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小潮气量,防止肺泡过度充气,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做好呼吸道的管理.结果: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期间通过呼吸道的管理可明显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结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期间通过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降低身心刺激,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9.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Qs/Qt )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A组)和全麻组(B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20分钟、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单肺通气时,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P<0.01),PaO2显著降低(P<0.05)。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P<0.01);PaO2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PaO2降低,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HPV)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以小潮气量联合肺开放性通气为主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cute lung injury,ARDS/ALI)患者的临床治疗.而对于全身麻醉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患者肺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还不明确. 目的 回顾近年来主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其对患者肺功能和术后转归影响的研究进展. 内容 以小潮气量联合肺开放性通气策略为主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相对于传统通气模式,术中患者的肺部炎症因子下降,但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还不明确. 趋向 通过进一步研究,建立一个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指南,有效降低全麻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支持方式,而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 lung injury, VILI)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目前,围术期可视化应用蓬勃发展,可视化技术可以优化机械通气流程,进行个体化麻醉管理,改善患者预后和手术条件,已成为精准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肺部超声(lung ult...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机械通气保障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呼吸和气体交换,但也可能诱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lung injury,VILI).随着对VILI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VILI损伤程度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目的 就全身麻醉期间肺保护通气策略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内容 综述肺保护机械通气策略、低潮气量通气、复合适当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肺复张策略(recruiting maneuvers,RM)、控制平台压及FiO2等相关进展与争议.趋向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个体化的通气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改良大鼠肺再灌注(IR)损伤模型,评估其病理生理表现,探讨其可行性和重复性。方法:28只成年SD大鼠,每组1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肺IR损伤组(IR组)。IR组全麻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仰卧位开胸,找到解剖标志物支气管软骨,暂停通气并置入止血夹,恢复通气,阻断肺门30 min后开放IR 45 m...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内镜设备的改进,电视胸腔镜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该技术需要良好的肺脏塌陷,即肺隔离技术(lung isolation technique,LIT)。所谓肺隔离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导管或方法将左、右肺分隔开,实施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即一侧肺通气,另一侧肺不通气,目的是阻止血液、痰液或脓液等污染物由患侧肺进入健侧肺,造成交叉感染,甚至发生健侧肺"淹溺",导致双肺功能障碍。单肺通气也可为胸腔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模式下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腹腔镜结直...  相似文献   

16.
单肺通气期间的血流分布侧卧位单肺通气时,上肺(nondependentlung)是无通气和萎陷的,下肺(dependentlung)是通气肺。血液通过无通气上肺右→左分流会导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_2)明显增大,PaO_2则明显降低,但此时通过被动的机械作用和主动的血管收缩作用可以减少无通气上肺的血流,从而防止PaO_2严重下降。无通气上肺的血流:被动的机械作用由重力和外科操作对血流的影响所构成。侧卧位时因重力作用使上肺血流少于下肺。严重的外科压迫和上肺的过度回缩(肺血管扭曲)可进一步减少上肺的血流。主动的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单肺通气期间气体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单肺通气期间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全麻组(B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在开胸前双肺通气20 min(T1)时及开胸后单肺通气(OLV)30 min(T2)、60 min(T3)、120 min(T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病人动静脉血气情况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无效腔量/潮气量(Vd/Vt)值.结果 与T1相比,两组T2-4时Paw均升高(P<0.01),T2-4时Qs/Qt均增加(P<0.01),A-aDO2增加(P<0.01),PaO2降低(P<0.01),而Vd/Vt,血压、心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T2-4时的Qs/Qt增加(P<0.01),A-aDO2增加(P<0.01),PaO2,降低(P<0.01),而Vd/Vt,血压、心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肺换气功能有影响,使Qs/Qt增加,PaO2下降,A-aDO2增大;对肺泡通气功能指标Vd/Vt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氧合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科手术麻醉常采用单肺通气 ,可防止血液及分泌物溢入健肺 ,并使手术野保持相对清晰 ,有利于手术操作。侧卧位单肺通气时 ,非通气肺的肺内血液分流可能导致缺氧。但非通气肺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HPV)能够良好地减少分流 ,改善通气血流比 ,预防机体严重缺氧。单肺通气麻醉时能否选择全麻复合胸部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阻滞麻醉对HPV的影响 ,是否增加非通气侧的血流 ,导致缺氧 ,存在不同看法。该研究比较了单肺通气时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时血液氧合、Qs/Qt的变化。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2 6例择期开胸食管癌切除病人 ,年龄 4 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国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方法 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 向中国81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麻醉科发出电子调查问卷进行全国调查性研究, 分析小潮气量(VT)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及肺复张手法(ARM)的应用情况和"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的理论认识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全国57家调查中心参与调查, 调查中心回复率为70%, 回收有效问卷1 089份。92.7%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使用小VT通气。77.1%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设置PEEP, 1~5 cmH2O(1 cmH2O=0.098 kPa)是最常采用的PEEP水平。84.6%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实施ARM。绝大多数麻醉医师(97.9%)认为"LPV策略"是指联合使用"小VT、PEEP及ARM"。64.8%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联合使用小VT、PEEP及ARM。结论中国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中的临床实践现状存在异质性, LPV策略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0.
对机械通气患者,在气管导管与螺纹管之间连接一个三通吸痰衔接管进行密闭式吸痰,虽可避免暂停机械通气[1-3],但打开三通吸痰衔接管吸痰口时,不仅会有气体漏出,而且由于吸引器的负压吸引作用,使潮气量降低,仍导致肺通气量不足.为避免肺通气量不足发生,本研究拟探讨全麻患者进行密闭式吸痰时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