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维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疾患的发生或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针灸治疗疾病在于调和阴阳,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的状态发展。针灸可有效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状况、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针灸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与针灸维系肠道微生态平衡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以阴阳平衡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针灸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为针灸从阴阳平衡论治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病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KD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伴随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与患者遗传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由超过一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维生素,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的提出,有关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已成热点,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献主要目的是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微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研究人员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可通过驱动人体免疫系统成熟、维持免疫反应稳定性、协助机体抗感染、参与物质代谢及营养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且受饮食、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发掘探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脏腑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阐发肠道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的一致性理念,对诠释中医病因病机、诊治机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梳理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发展脉络及方向,分析研究热点,为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应用文献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产团队常依托核心作者产生,且人数规模多为5人以上;核心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尚显不足;肥胖、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代谢疾病,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基础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建立对应信息指标,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7.
8.
中医理论认为,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法之一。本文主要对中医舌诊的发展进行概括总结,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舌象、舌苔微生态及其两者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归纳,旨在发现疾病与舌象及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舌诊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0):19-20
益生菌能保护血管的功能与结构,肠道菌群失衡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肠道微生态将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上新的切入点。本文将从胆固醇代谢、氧化应激、炎症三方面讨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合剂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研究健脾合剂对脾虚型IBS-D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幼龄 ICR 雄性小鼠 48 只随机分为四组(n=12),并建立脾虚型IBS-D 小鼠模型(3n=36),造模评价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予双蒸水(10 ml·kg-1)、西药组予复合乳酸菌(0.26 g·kg-1)、中药组予健脾合剂(16 ml·kg-1)灌胃,治疗周期均为 14 天。治疗周期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 5 只小鼠,分别标记为B1、B2、B3、B4组,随后通过 16SrDNA 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治疗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测序深度充分,样品均具有良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与B1组比较,B2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P < 0.05);与B2组比较,B3、B4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提高(P < 0.05);与B1组比较,B3、B4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 > 0.05),说明健脾合剂和复合乳酸菌的干预均能调节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达到或接近健康小鼠的肠道菌群稳态;且B3与B4组间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 > 0.05),推测健脾合剂有益生元样作用;健脾合剂干预后,在门水平,Tenericutes、Actinobacteria、Saccharibacteria丰度上调(P < 0.05),Proteobacteria丰度下调(P < 0.05);在属水平,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Candidatus_Saccharimonas、Rikenella、Intestinimonas、Lachnoclostridium、Oscillibacter、Coprococcus、Faecalibaculum、Enterorhabdus、Peptococcus、Romboutsia、Papillibacter丰度上调(P < 0.05),Lactobacillus、Bacteroides、Parasutterella、Escherichia、Erysipelatoclostridium、Parabacteroides、Candidatus_Stoquefichus丰度下调(P < 0.05)。结论 健脾合剂干预可以增加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并调节到与健康小鼠相似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补肺健脾颗粒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道疾病的微生态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果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有着不同的视角,但对肠道疾病的微生态疗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结论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均可通过不同方式,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祖国传统医学尤其对待慢性肠道疾病和疑难杂病更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相似文献
16.
17.
晕动病是指在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由于旋转刺激引起的一类前庭神经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症状调查表明:晕动病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伴随出现,同时这些胃肠道疾病及其伴随的情绪异常均会引起、加重晕动病发病;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调节及中西医治疗调理胃肠道后,晕动病的发病率及症状会明显减轻,由上可看出晕动病与胃肠道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的影响及针灸调理肠道菌群治疗晕动病的可行性,探讨肠道菌群及胃肠道与晕动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关系以及针灸治疗晕动病的切入点,以期为晕动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疗的特色优势在于中医思维,而中医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维的组成部分和有机统一,是独特的人文和生命医学模式。在医学生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中医思维与强化临床技能同样重要。本文针对中医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学情现状和心理特点,认为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夯实中医基本功、用中医药的思维发展和评价中医,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勤求古训,重视经典学习,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取象比类等思维融入诊疗过程中,以培养辨证施治能力为导向和目标。此外,还应为学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机会,使其学有所用,并能持续学习和反思,以促进中医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大肠主津”是指大肠传导糟粕、吸收糟粕中的多余水分的过程,大肠排泄糟粕有赖于“大肠主津”的生理功能。功能性便秘是脾胃系常见病,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与“大肠主津”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具体体现在“阴阳平衡”和“整体观念”。肠道微生态维持动态平衡,与中医学大肠吸收和分泌津液的功能关系密切;由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的功能性便秘,其机制与“大肠主津”理论亦紧密联系、互为相关。本文基于“大肠主津”中医理论,在深入阐述“大肠主津”与糟粕排泄、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运用“大肠主津”理论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思路,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20.
"知肝传脾""治肝实脾"乃中医临床治疗肝病的经典思路,肝脾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脾气健旺,使肝有所藏".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受到脾脏功能的调控同时,通过肠—肝轴影响肝脏.临床治疗上也把调理脾功能作为一种主要的治法,疗效显著.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理论的认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脾脏的"主运化"和"主卫"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