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脾的联系、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及AA从脾论治的源流及治法治则3方面入手综述基于肠道微生态从脾论治AA的研究进展,指出AA属慢性疾病中的虚劳性疾病,核心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以健脾补肾法贯穿始终;而"脾"具有的运化抗邪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代谢和免...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肝轴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的发生与发展。吕文良教授将调节肠道菌群与中医抑木扶土理论结合,探讨AILD的病机治疗。吕文良教授指出,脾气虚弱,肝气郁结,肝脾同病是AILD的发病基础,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之一。在治疗上应以抑木扶土,实脾理肝,健脾为主作为治疗大法,通过肠-肝轴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恢复肝脏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都已证实中药可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复方调整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具有健脾益气、通便理气、化湿止泻、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等作用的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有调节作用,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儿童使用抗菌药后而出现的腹泻,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 群密切相关,抗生素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及免疫功能导致AAD。中医认为,儿童AAD的病位主要在脾脏,病因 不外素体脾胃虚弱、疫毒侵袭、药毒蓄积等,病机以脾虚湿盛、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为特点。脾虚为小儿AAD发病之本, 且脾与肠道菌群具有共通性,故临床治疗小儿AAD可从脾论治。从脾论治儿童ADD以健运脾脏为原则,采用健脾渗湿、健 脾益气、健脾温阳等治法,分别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附子理中丸等为基础方,调理脾脏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则出现腹胀、肠鸣、泄泻等症状,与现代医学胃肠、免疫、代谢等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与机体长期共生的微生物系统,在抵御病原入侵、保护胃肠、恢复免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看作中医"脾失健运"病理体现,健脾类中药及其组分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其相关病理,尤其多糖是发挥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对健脾类中药多糖组分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可为改善脾虚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天的来源"和"气血生化的来源",脾脏参与并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健运失职,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损伤脾胃之气,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患者会出现腹泻现象。针对本病治疗,临床多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方法。研究显示,部分脾虚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而AA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故笔者将以肠道菌群及中医"脾"的相关理论为背景,运用脾-肠间的相关性联系,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AAD的临床实践及其生物学内涵两个角度,探讨通过调节"脾主运化"功能,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治疗AAD的发生,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发病率、患病率已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指标因素之一是患者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现代中医学家认为,慢性肾脏病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大法为健脾补肾。而脾居中焦,具有运化抗邪之功能,这种运化抗邪的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免疫等功能极其相似,后者可能是脾生理功能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本文从现代肠道微生态与代谢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论治慢性肾脏病(CKD)的现代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与脾胃的联系:中医“脾”生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可能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等的影响有关;2.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慢性肾脏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其肠道微生态也发生紊乱,从而产生蛋白结合毒素,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愈后,基于此对CKD进行防治是现在研究的热点;3.慢性肾脏病从脾胃论治的源流和现状:慢性肾脏病迁延日久,损耗人体正气,属于慢性疾病中虚劳性疾病的一种,脾虚是其核心病机之一,因此健脾法应该贯穿治疗的始终。且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提出了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知肝传脾""治肝实脾"乃中医临床治疗肝病的经典思路,肝脾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脾气健旺,使肝有所藏"。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受到脾脏功能的调控同时,通过肠—肝轴影响肝脏。临床治疗上也把调理脾功能作为一种主要的治法,疗效显著。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理论的认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脾脏的"主运化"和"主卫"功能体现在肠道微生态,进而影响肝脏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是中医"治肝实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外感风、湿、热邪,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表面,致皮毛腠理不密而发为此病。湿邪为AD发病的核心病因,脾脏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中医"脾"功能密切相关,是脾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关系颇为密切,应用健脾法调控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可以改善皮肤免疫功能,进而治疗AD。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通过运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有望揭示中医药健脾疗法对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保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关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及早干预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医认为血脂异常乃由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膏脂转输障碍所致,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主要体现。该文将从中医以脾论治角度,基于肠道微生态系统对血脂异常进行论述,寄希为中医论治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和总结1995—2016年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用药规律,并根据用药规律对新方做出预测。方法:收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效的中医药方剂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方剂148篇,分析得到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32味常用药物,7种常用药对用药模式,16个新方核心组合以及8个新处方。结论:分析显示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的药物主要以补气健脾、渗湿利水类药物为常见。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新方,与临床上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和健脾渗湿汤等有相似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又参以理气疏肝之药物,以达到舒达肝气、健补脾胃的作用。配伍组合符合补气健脾、渗湿止泻等临床主要治疗思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在内在代谢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自我更新与分化之间的平衡,以维持肠道稳态和肠道正常功能的发挥,称为干细胞稳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干细胞低密度与肠内分泌细胞低分化,肠道干细胞稳态失衡可能是IBS-D发病的核心机制。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有源,脾气健运,卫外功能正常则百病无以生,与肠道干细胞稳态概念相契合。研究发现健脾方药可纠正肠道干细胞稳态失衡,文章通过分析中医脾与干细胞稳态的关联性,提出恢复肠道干细胞稳态可能是健脾中药缓解IBS-D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进一步诠释健脾法治疗IBS-D的科学内涵,同时为以恢复肠道干细胞稳态为中心治疗IBS-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微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研究人员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可通过驱动人体免疫系统成熟、维持免疫反应稳定性、协助机体抗感染、参与物质代谢及营养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且受饮食、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发掘探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脏腑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阐发肠道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的一致性理念,对诠释中医病因病机、诊治机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发生于血管内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核心病理表现为管壁变硬狭窄、弹性减退,但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当前,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丰度与数量失衡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诱因之一。诸多研究表明,心脉失和、小肠不利及脾气亏虚等诱发AS的病因均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中医药在调控肠道微生态防治AS方面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且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心-小肠-脾”轴为切入点,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S发病机制进行述评,以明确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AS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或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小儿"阴常不足、脾常不足",小儿便秘多因脾阴不足所致,脾阴不足则脾之运化功能不足,使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能力失调,水湿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使肠道干涩及肠道内容物艰涩难下而致便秘,同时脾主升清的功能失调,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之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气机无力推动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而致便秘。所谓治病求因,故小儿便秘当从"脾阴虚"论治。同样便秘的治疗也在于调理脾胃,脾健则便秘调。在临床中通过滋阴健脾、行气通便治疗小儿脾阴不足型便秘常常能收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