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选穴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近5a来运用穴位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报道100篇,对其处方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治疗失眠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选择体针取穴法,部分学者采用耳针、头针、腕踝针,亦有学者针剌背俞穴、跷脉穴等方法治疗失眠.  相似文献   

2.
针灸临床治疗失眠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10年有关针灸临床治疗失眠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就针灸处方中主穴、配穴的选穴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到主穴68个,配穴88个。主穴选用频率最高的是神门,配穴是心俞。认为产生主穴、配穴选用上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医对失眠理论认识的不同把握。临床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存在规律性,主要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宁心安神"、"辨证论治"的基本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从建库到2021年2月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腧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2篇,最终纳入42篇,共涉及处方65条、腧穴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百会(43次)、三阴交(42次)、太冲(38次)、内关(38次)、足三里(32次)和神门(28次),选穴多集中在膀胱经(86次,13个腧穴)、督脉(73次,10个腧穴)和肝经(58次,5个腧穴),特定穴中交会穴(158次,19个腧穴)、五输穴(123次,17个腧穴)、原穴(86次,6个腧穴)及背俞穴(76次,7个腧穴)等使用广泛。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心俞-肝俞-脾俞-关元、合谷-气海-期门)以及一组主穴(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足三里-神门)和两组辨证配穴(合谷-气海-期门、心俞-肝俞-脾俞-关元-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ANFANG)、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自建库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Excel计算腧穴频次,运用SPSS 23.0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5篇,包括45个针灸处方。经脉选取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腹部和下肢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核心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聚类分析总体分为四类。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以补气健脾、散寒止痛为主要治法,采取俞募配穴、局部取穴、表里经配穴的方法,重视任脉及八脉交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d of science、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 2010归纳高频穴位、归经、部位,并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0.0软件进行选穴的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61篇、针灸处方124条,涉及穴位84个;获高频穴位11个,依次为颈夹脊、神门、安眠、大椎、百会、风池、心俞、百劳、内关、照海、天柱,主要分布在颈部、头面部,以膀胱经及督脉为主,大致聚成3类,主要穴组为颈夹脊—风池—大椎—神门—安眠—百会—照海—心俞—内关。结论 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取穴同取颈椎病腰穴和失眠要穴,以颈部穴位为主,侧重取颈夹脊穴,选用膀胱经和督脉,以治疗颈部疾患为主,辅以镇静、宁心、安神之穴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常用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目前临床上针灸防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共42 篇,涉及86 个穴位,出现382 频次。所选取的穴位中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研究,为临床合理配穴提供依据,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CRD)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2年9月30日针灸治疗CRD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选穴处方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Gephi0.9.1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71篇文献,包含83条针灸处方,涉及79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2次。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与合谷为针灸治疗CRD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所用腧穴多分布于下肢部,腧穴归经以足太阳经频次最高,百会-印堂、合谷-足三里等为针灸治疗CRD的高频穴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CRD以脏腑辨证选穴为主,远近配穴和经脉配穴相结合,核心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与合谷等,并根据临床辨证灵活加减腧穴组合以通督醒脑、解郁安神,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网自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中文文献,经过筛选,提取数据,用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是主穴使用频次前三的穴位,频率均39%;主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部位是颈项部;经脉选用以督脉、足少阳胆经经穴为主;特定穴的取穴中以交会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中颈夹脊-百会穴-风池穴的支持度最高,为26.415%,置信度为92.857%。聚类分析中突显出百会穴-风池穴-颈夹脊这一穴位群集,与其余数据达到较高的契合程度。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普遍以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为主穴。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RE提供参考。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7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灸治疗RE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分析。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46篇,提取出60组腧穴处方。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RE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公孙;任脉、膀胱经、胃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交会穴、募穴、五输穴,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胸腹为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穴对为"中脘-足三里",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收录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脉分布、特定穴种类、部位选择、聚类群集,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穴位关联规则。结果 纳入的124条处方中,天枢及募穴选用频次最高,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位主要分布在腹部,天枢、足三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针对性,关联规则显示天枢-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确切,显示了传统疗法在此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和分析近十年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针灸选穴处方及治疗方法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阐述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方法与种类。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32篇文献。其中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以传统针刺和针刺配合灸法治疗为主;证型以肾虚肝郁型和脾肾阳虚型研究较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腧穴是关元穴、肾俞穴、三阴交穴、子宫穴、太溪穴;最常用的三条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胸腹部、下肢部、腰背部。结论: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方法诸多,腧穴使用各有所长,不利于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针灸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卵巢早衰提供思路和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3.0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12篇,涉及149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9717次,频数靠前的腧穴为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经络选用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募穴、五腧穴和八会穴为常用特定穴;腧穴分布多在腹部和下肢部;共涉及12种干预手法,其中埋线和针刺使用频率最高;核心穴组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常见,得到19组关联规则和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特定穴,经脉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重,先后天并补,注重腹部腧穴的运用,多采用埋线和针刺手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近20年运用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针灸处方的主穴数据库,在Windows8操作平台采用SPSS 17.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的是三阴交-血海-曲池;聚类分析显示4个有效聚类群为:陷谷-内庭-行间、血海-合谷-曲池、太白-隐白-大都-丰隆、筑宾-支沟-公孙-八风。结论:本文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选穴和配穴规律,可为其针灸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选穴规律。方法从CNKI、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收集1991-2015年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文献,建立变应性鼻炎选穴数据库,用Clementine12.0、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迎香,肺俞,足三里,合谷;相关性最高的腧穴是迎香-印堂;迎香、足三里、印堂、合谷4穴被认为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点穴,临床选穴符合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特点。结论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选穴是有规律的,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其选穴规律与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病证相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维普(CQVIP)及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应用excel、SPSS 20.0对穴位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及聚类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Cytoscape 3.9.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网络图可视化的升级。结果:共纳入140条穴位处方,80个腧穴,用穴总频次为1464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依次是地仓(85.00%)、阳白(82.86%)、颊车(82.14%),头面部腧穴使用最多,常用的奇穴为太阳(54.29%)。常选胃经、大肠经、胆经。特定穴中交会穴、原穴、下合穴应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与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地仓-颊车。聚类分析获得2个腧穴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以阳明经、少阳经及太阳经为主,地仓-颊车-阳白为核心穴位组合,重视远近配穴、经筋论治及对神经的刺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至清末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选穴规律。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采用SPSS 21.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共筛提取出191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45个。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颊车、地仓、列缺、廉泉、水沟;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胃经、督脉、任脉;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部、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11组,其中合谷-颊车居首位;聚类分析获得9个腧穴聚类群。古代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以合谷、颊车、地仓、水沟、承浆为配伍核心腧穴,强调远近配穴及随症取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阳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及PubMed5个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纳入文献中与治疗选穴相关的资料录入Excel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软件"网络图"功能得到关联网络图。结果: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2篇,选穴总频数251,选穴频数前3位依次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膀胱经穴位最多,占总体选穴的27.14%(19/70);选穴部位以腹区(21.43%,15/70)和腿区(12.86%,11/70)为主;配伍关联中,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配伍为肾俞与关元、关联度最强的经脉配伍为膀胱经与任脉,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部位配伍为腿区与腹区。结论:针灸治疗阳痿阴阳并治,注重肾和阳气的固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NB)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1日收录的有关针灸治疗NB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其腧穴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腧穴进行使用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针灸治疗NB的选穴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313篇文献,包含110个腧穴,腧穴使用的总频次为1 995次。高频腧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等,常用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涉及的腧穴多位于腰骶部和腹部,特定穴中以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居多。分析得出核心穴组,并得到17组关联规则、7个因子和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NB的选穴遵循补肾、健脾、疏肝的治疗原则,核心穴组为中极-关元-三阴交。  相似文献   

19.
气机失调导致的月经病相关疼痛适合针灸治疗,其主要治法包括补益肾气、疏肝理气、调理气血和疏通任脉,多取特定穴单穴治疗。除气冲穴单用针刺泻法、会阴穴单用灸法外,其余腧穴多为针灸并用。留针与否与病势缓急、病因寒热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瘰疬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瘰疬相关条文,筛选和提取条文原文、腧穴名称、腧穴特性、腧穴归经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及其归经和特性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对针灸复方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分别对颈项部和胸腋部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提取针灸处方314条,单穴处方236条;复方78条,其中颈项部复方53条,胸腋部复方25条。共涉及腧穴5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30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天井、足临泣、太冲;最常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少阳、阳明经;特定穴以合穴、输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6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颈项部核心处方为曲池、肩髃、天井、肩井;胸腋部核心处方为大陵、阳陵泉、膻中、肩井、外关、支沟、渊腋、章门。分部复方关联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与总复方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