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使用电子止吐仪自控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均分为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患者自麻醉诱导5 min前至术后24 h接受持续经皮电刺激一侧内关穴,C组患者同样在一侧腕部佩戴电子止吐仪,但不做穴位电刺激。术后2、6、12、24 h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及需要使用止吐药的比例。结果 T组术后6、12和24 h恶心发生率及术后6、24 h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使用电子止吐仪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早期和晚期PONV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术期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行内关穴刺激对全麻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女性患者72例,年龄18~5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可变区组随机化将患者1∶1随机分配入两组: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前佩戴国产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电极对准内关穴。电刺激组开机刺激内关穴,调整强度使患者感觉手部关联区域有麻刺感且可耐受,固定手环后关机;手术结束时立即打开手环,给予麻醉诱导前确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佩戴24 h。对照组同样佩戴24 h,但始终不通电。记录术后24 h内术后恶心呕吐(PONV)例数及止吐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差异主要出现在术后1~6 h(P<0.05)。两组不同时间段止吐药物补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穿戴式手环行经皮内关穴电刺激可以有效降低甲状腺切除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30min于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连接经皮穴位电刺激仪进行电刺激,设置频率为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E组)电刺激强度为引起感觉阈的2倍,经皮穴位假电刺激组(C组)电刺激强度仅为引起感觉阈的强度。E组患者于诱导结束后继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强度为30mA,直至手术结束,C组不给予经皮电刺激。术中维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均不给予止吐药物。术后6、24和48h对患者进行30min经皮电刺激,E组和C组的频率和强度均与麻醉诱导前30min一致。随访患者PONV情况、使用补救止吐药物情况、VAS疼痛评分及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结果与C组比较,E组拔管后即刻、术后6、24、48h恶心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术后24h的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6h及术后24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48h的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止吐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预防PONV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穴位按压腕带联合托烷司琼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以及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75例,年龄35~68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穴位按压腕带组(A组,25例)、托烷司琼组(B组,25例)、穴位按压腕带联合托烷司琼组(C组,25例)。A组:麻醉诱导前30 min,患者双侧前臂内关穴放置穴位按压腕带直至术后24 h。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6 mg。C组:麻醉诱导前30 min,患者双侧前臂内关穴放置穴位按压腕带直至术后24 h;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6 mg。三组均接受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拔管即刻、拔管即刻~术后6 h、术后6~24 h时间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采用Qo R-40量表对患者进行分项评估。结果与A、B组比较,C组拔管即刻~术后6 h 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24 h恶心呕吐分级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 C组身体舒适度评分、情绪状态评分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或P0.01),Qo R-40总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1)。结论穴位按压腕带联合托烷司琼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AS)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老年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择期行单侧TKA的老年患者80例,男25例,女55例,年龄65~75岁,BMI 18~32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EAS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T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于双侧合谷穴和内关穴行TEAS至手术结束,频率为2~100 Hz的疏密波,电流强度为患者能够耐受有较强震颤感但无刺痛的强度(约6~10 mA);C组在相同穴位上贴电极片并连接治疗仪但不做电刺激。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6、24、48 h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48 h镇痛方案满意度评分,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和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后6 h静息时VSA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6 h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组术后6、24、48 h舒芬太尼累计用量明显减少(P0.05);T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行径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揿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20~65岁,BMI 18~27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揿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术前30 min,揿针组采取揿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与内关穴,对照组在相同穴位贴上无菌穴位透明敷贴。两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方法相同,揿针组需在术后24 h更新揿针一次。记录术后0~12、12~24、24~48 h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皮内针相关感染、刺痛、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0~12、12~24、24~48 h揿针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揿针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皮内针相关感染、刺痛、不适等不良反应。结论揿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治疗可明显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能有效地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肾移植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T 组和S 组,每组30 例。T 组麻醉诱导前30min 于合谷、内关、足三里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持续至术毕,术后回复苏室继续刺激6h ;S 组选择刺激穴位旁开0.5cm 非经非穴位置贴刺激电极,不予电刺激。记录术后6 h、6 h~24 h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生率和2h、6h、12h、24h 严重程度评分,自控镇痛使用次数、镇痛止吐补救药物用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PACU 停留时间。结果:T 组瑞芬太尼用量[(1679±382) μg] 少于S组[(1891±372)μg]、自控镇痛按压次数[0(1) 次]少于S 组[1(2) 次],T 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5±3)h]、排气时间[(22±4)h]、PACU 停留时间[(23±6)h] 均短于S 组[(18±4)h]、[(26±4)h]、[(31±5)h],T 组恶心在6h、6 h~24 h 两时间段发生率分别为20%、13% 均低于S 组发生率47%、55%,T 组腹痛发生率在6h、6 h~24 h 两时间段分别为33%、27%,低于S 组47%、55%,与S 组比较,T 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评分在2h、6h、12h、24h(除呕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芬太尼、镇痛止吐补救药物用量、腹胀、呕吐发生率、24h 时呕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肾移植术后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腹腔镜非胃肠手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管探查术、腹腔镜卵巢病损切除术的患者267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47)和TEAS组(n=120)。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至手术结束,TEAS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和合谷穴,采用疏密波,频率15~20 Hz进行电刺激,刺激强度为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强度。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腹胀的发生情况;术后行胃肠功能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于术前30 min和术后12 h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和腹胀发生率降低,术后胃肠功能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降低,术后12 h时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升高(P<0.05)。结论 TEAS可促进腹腔镜非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活体肾移植供者(LKDs)围术期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活体肾移植术的LKDs 72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每组36例。T组LKDs于术前1 d上午(T0)、术晨麻醉诱导前30 min(T1)和术后第1天上午(T2)在双侧内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印堂穴各行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频率2~100 Hz,疏密波,电流强度6~15 mA;S组仅在相同时点及穴位贴电极片而不进行刺激。2组均在每次刺激前抽取肱静脉血,测定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T0、T1、T2、术后第3天(T3)和出院前(T4)记录2组医院焦虑抑郁-焦虑量表(HADS-A)的评分。记录2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拔除喉罩时间、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T5)电话随访2组HADS-A及Leeds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评分。结果与S组比较,T组T1、T2和T3时焦虑发生率降低,术后72 h内镇痛补救率降低,T1和T2时血浆5-HT浓度升高,术后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对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腰椎手术患者90例,男36例,女54例,年龄40~65岁,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A组)、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NA组)和非电刺激组(NS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全麻方案相同,A组术前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30min;NA组术前在非穴位经皮电刺激30 min;NS组不做任何处理,实施标准全麻方案。记录插管前、插管时和插管后3 min SBP、DBP和HR。同时于以上时点经桡动脉采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插管前三组SBP、DBP、HR及血浆E和N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插管前比较,插管时和插管后3min三组SBP、DBP及血浆E和NE浓度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A组比较,插管时NA组和NS组SBP、DBP及血浆E和NE浓度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对全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表现出很好的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俞穴注射灭菌用水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将165例足月单胎正常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在子宫收缩活跃期、宫口开大3~4 cm时,在产妇大肠俞穴分别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皮内注射(观察组)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针刺注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镇痛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总产程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大肠俞穴皮内注射灭菌注射用水用于分娩镇痛,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效果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俞穴注射灭菌用水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将165例足月单胎正常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在子宫收缩活跃期、宫口开大3~4cm时,在产妇大肠俞穴分别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皮内注射(观察组)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针刺注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镇痛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总产程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大肠俞穴皮内注射灭菌注射用水用于分娩镇痛,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效果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胸腔镜肺切除术中肺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患者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20~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TEAS组在双侧内关穴、曲池穴进行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从术前30 min开始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对照组仅于双侧内关穴、曲池穴连接电极,不予电刺激。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原则一致。记录机械通气(术前双肺通气时、术中单肺通气时、术后双肺通气时)的肺顺应性和气道峰压。记录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中单肺通气时肺顺应性明显增高,气道峰压明显降低,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的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可改善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的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卯时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神阙穴贴敷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收治的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饮食指导,第1~3天半流质饮食,第4天开始普通饮食,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粗纤维食品,忌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饮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卯时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神阙穴贴敷。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便秘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第3天、第5天、第7天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及肛管高压区长度(HPZ)。结果: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35.72±8.07)h vs(41.64±7.85)h,P<0.05],术后第1~3天便秘发生率低于对于对照组(31% vs 68%,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术后第3天、第5天,治疗组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分别为(3.63±0.89)分、(3.47±0.84)分、(2.21±0.53)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46±1.07)分、(4.22±1.03)分、(2.74±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术后第3天、第5天治疗组粪便性状评分分别为(3.58±1.03)分、(3.36±0.88)分、(2.41±0.6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23±1.11)分、(4.04±1.00)分、(2.90±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RRP[(2.94±0.66)kPa vs(2.45±0.61)kPa]、ARP[(37.21±5.74)kPa vs(32.19±5.70)kPa]、HPZ[(4.44±0.46)cm vs(3.70±0.39)c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卯时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神阙穴贴敷有利于改善粪便性状,促进粪便排出,促进肛门排便功能恢复,减少了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方法对78例患者行辨证分型的治疗原则,每种分型治疗两组穴位。将特定埋线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即中胚层),待局部有酸、胀、麻感后,将线埋入体内。两组穴位交替进行,15d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78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的16例,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体重82.24kg,治疗后平均体重76.18kg,平均减少6.06kg。结论穴位埋线与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明显,治疗次数少,省时、经济、疗效好,作用持久,患者痛苦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刺麻醉是一种以针刺调动人体自身抗痛为特征的麻醉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均采用过针刺麻醉,就针刺麻醉的作用机制、针药复合麻醉、针刺综合麻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进入21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麻醉理论技术的发展,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业已达到分子水平,临床上,也由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AA)发展到针刺辅助麻醉(acupuncture-assisted anesthesia,AAA),形成了“术前诱导-术中麻醉-术后镇痛”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方法对78例患者行辨证分型的治疗原则,每种分型治疗两组穴位。将特定埋线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即中胚层),待局部有酸、胀、麻感后,将线埋入体内。两组穴位交替进行,15d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78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的16例,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体重82.24kg,治疗后平均体重76.18kg,平均减少6.06kg。结论穴位埋线与中胚层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明显,治疗次数少,省时、经济、疗效好,作用持久,患者痛苦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综合取穴法在面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 1月-2023年10月,选取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面瘫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取穴法,干预组予以综合取穴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心理评分、生活质量评 分与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两组治疗后HAMD、 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GQOLI-74各维度评分高于治疗前, 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综合取穴法可提升 面瘫康复治疗效果,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聂莉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2):255-25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法)56例和对照组(口服西药西布曲明)70例,对治疗前后体重、腰围、臀围、F%、BMI指数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五项指数比较,P<0.05疗效;两组疗效比较,P>0.05,说明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于腰围、臀围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其塑形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