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1例,均进行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增强CT和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记录并比较肝脏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参数,比较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组包括肝细胞癌41例,肝硬化再生结节7例,肝脓肿5例,肝腺瘤3例,肝血管瘤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例;经过量化分析,41例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达峰时间[(33.2±5.8) s]、上升时间[(24.1±4.9) s]和平均通过时间[(108.5±21.3) s]均明显低于4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分别为(48.6±13.2) s、(38.7±11.5) s 和(156.7±35.6) s,P<0.05],灌注指数(145.3±39.2)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患者[(83.6±17.9),P<0.05];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2.3%,诊断正确率为96.3%,而增强CT扫描则分别为80.3%(P<0.05)、91.2%(P>0.05)和85.2%(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方面能在形态学和数据测量方面提供丰富的反映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信息,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肝静脉的超声显象特点及肝静脉的超声征象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B型超声对148例(男93例,女55例,年龄21岁~76岁.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硬变、脂肪肝、瘀血肝、布加综合征各20例,多囊肝8例)不同肝脏疾病的肝静脉的声象图表现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肝脏肿块(肝癌、肝囊肿和肝血管瘤)常导致肝静脉的受压移位;肝硬变、脂肪肝的肝静脉变细或显示不清;瘀血肝的肝静脉扩张;布加综合征肝静脉扩张、闭塞及相互交通并存;多囊肝的肝静脉结构常分辨不清.结论肝脏疾病肝静脉的超声征象具有显著的特征性,它对于临床肝脏疾病的病情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成芳  王胜华  郭婧熙 《肝脏》2016,(10):863-86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6例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分析病灶超声造影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肝包虫、肝脓肿、复杂肝囊肿、肝细胞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内脂肪沉积不均、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内胆管囊腺瘤以及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分别占2、14、7、4、11、2、16、8、1、1例;其中肝包虫(2例)、复杂囊肿(7例)和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患者无增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患者分别呈动脉相急速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患者表现为等增强;肝细胞腺瘤(4例)动脉相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门脉相低增强占1例,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或高增强占3例;肝脏炎性假瘤(11例)中无增强占7例,动脉相分割状增强后迅速退出占2例,动脉相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呈低回声延迟相占2例;肝胆内胆管囊腺瘤(1例)实性部分动脉呈高增强,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三相中央均无增强区;肝脓肿(14例)中呈动脉相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相等增强或低增强。使用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93.94%)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超声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6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比常规超声诊断更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在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疑似肝泡型包虫病的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78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结果 在78例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泡型包虫30例,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17例,肝脓肿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转移性肝癌3例,肝内血肿1例,肝硬化结节1例,局灶性非均匀性脂肪肝1例;超声造影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为94.9%,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76.9%(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的血管分布,有利于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肝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其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SonoVue造影剂对22例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以视频影像同步记录造影剂进入肝内血管、肝实质和肝占位性病变的时间和形态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显示出不同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和延迟相的变化.原发性肝癌以造影剂"快进快出"为主要表现;转移性肝癌以延迟相造影剂充盈缺损为主要表现;肝血管瘤以延迟相有显著的造影剂摄取为主要表现;肝脓肿以快速增强持续整个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为主要表现;肝硬化结节则以与肝实质无法区分的同步强化为主要表现.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是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1对象和方法回.回对象男2例,女9例年龄32岁~61岁,平均46岁.41岁以上8例,40岁以下3例1.2方法采用山水a-256及和N-2035B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SMHk,患者空腹检查,先仰卧位,反复腹部纵横扫查,发现肿块后,了解肿块大小轮廓,声象及改变体位或手推动肿块是否移动,观察肿块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必要时饮水或膀肽充盈后检查.2结果肿块呈大小不等的圆形和类圆形多个结节,结节间相互融合,轮廓规整、境界清晰、内部回声弱或为不均匀无回声区、肿块伴分叶状3例;有类包膜、肿块后方有增强效应2例,伴肝脾肿大2例,腹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老年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疑似肝脏局灶性病变老年患者127例(144个病灶),术前或病变穿刺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然后手术取出病灶或穿刺病灶行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144个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共发现肝脏恶性病灶86个,良性病灶58个。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恶性病灶78个,良性病灶66个,其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Kappa=0.686)。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发现恶性肿块81个,良性病灶63个。其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65)。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0%、87.9%、86.8%,常规超声检查分别为72.1%、72.4%、72.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老年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超声、CT、MRI)、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病理证实的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变部位、病灶最大径线、病理诊断等资料,统计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正确诊断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并发症,观察疗效。结果 31例患者中,体检发现占位者21例,有症状表现者10例;AST轻度异常者2例,HBsAg阳性者6例,CA19-9水平升高者1例。影像学检查:(1)31例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0例,诊断率为32.26%;9例患者加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7例,诊断率为77.78%;(2)31例患者均行肝脏平扫增强CT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2例,诊断率38.71%;(3)11例患者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8例,诊断率72.72%。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及CT(均P0.05)。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直径为2~11 cm,平均(4.6±2.1)cm。治疗方法及预后:3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8例,开腹肝切除13例。与开腹肝切除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31例患者随访29例(93.55%),随访时间3~24个月,均存活,生活质量良好,无复发转移。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多种影像学及病理学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对于不能排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或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者应行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9例HAML患者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9例HAML均为单发,男/女比=1/2;肿瘤最大直径28mm~ 115mm,平均74.9±30.5mm;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7个肿块主要为高回声,2个主要为低回声.超声报告仅1例诊断完全正确,4例仅作实性占位提示,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右肾上腺肿瘤,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对7例肿块进行了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肿块内部呈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丰富2例.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增强,门脉期与延迟期与肝实质呈等回声.结论 HAML的超声表现具有多样性,以高回声表现为主,多数CDFI及超声造影表现为富血供表现.  相似文献   

10.
汤颖  刘彦君  温瑜鹏  崔海峡  任群 《肝脏》2016,(10):827-83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析造影表现特征,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结果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结果为标准,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率分别为97.5%、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的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均明显晚于恶性病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出病变114个,表现特征分别为:肝内胆管细胞癌4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细胞癌5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转移癌22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血管癌20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硬化结节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局灶性脂肪肝8个,为等进等出特征;局灶性结节增生2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脓肿3个,为快进快出特征。结论超声造影对良性和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并能清晰反映出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增强特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由美国医生Edmondson于1858年首次提出的,定义为由良性或者接近良性的肝细胞增殖所形成的结节。1975年及次年分别被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肝脏研究协会采纳,1995年国际工作组将FNH列为一类增生性病变。由于FNH缺乏特征性的二维超声表现,所以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FNH病例二维图像及超声造影图像表现与特点,探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对FNH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FNH的诊断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CUE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86例(206个病灶)。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照欧洲肝脏超声造影指南(2012版)标准进行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指标诊断的效能。结果 在1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左右叶病灶126例,肝左叶病灶29例,肝右叶病灶31例;超声共发现病灶206个,其中良性病灶78个(37.9%),恶性病灶128个(62.1%)。在78个良性病灶中,血管瘤51个,肝脓肿10个,错构瘤4个,结节性增生5个,炎性假瘤8个。在128个恶性病灶中,原发性肝癌124个,转移癌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0.803(P<0.05),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6%、98.6%和96.8%,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89.1%、76.8%和84.4%(P<0.05)。结论 CUES检查对判断肝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协同作用,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这些检查确定肝内病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挤压征和(或)浸润征在肝脏良恶性微小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4例共178个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直径≤2.0 cm的肝内实质性病变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以肿块挤压征和(或)浸润征作为诊断肝脏微小恶性病变的指标。结果肝脏微小恶性肿瘤挤压征和(或)浸润征检出率(75.24%,79/105)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4.11%,3/73)(P0.05)。以有挤压征和(或)浸润征诊断肝脏微小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75.24%,特异度为95.89%,准确性为83.71%,Kappa值为0.679,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786~0.906)。结论超声挤压征和(或)浸润征在肝脏微小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价值,可为肝脏恶性肿瘤的筛查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了解供应肝癌的肝动脉分支与非供应肝癌肝动脉分支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我们对两种动脉的多普勒速度频谱进行了比较.方法我们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对49例肝脏一叶单发性肝癌及38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检查,分别测量左、右肝动脉分支多普勒速度频谱角度矫正的峰值血流速度(PS)及搏动指数(PI).结果在慢性肝病组,左、右肝动脉分支峰值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无显著差异,而3cm以上肝癌,供癌肝动脉分支与非供癌肝动脉分支相比,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升高,搏动指数明显降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与肝癌大小及门静脉内有无癌栓有关.结论供应肝癌的肝动脉分支较非供应肝癌的肝动脉分支阻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进超声、CT引导细针活检技术,提高体部肿瘤微创性确诊质量.方法46例经临床位检,超声、CT等诊查初诊为肝、肾占位或弥漫性病变者.用自行研制的自动抽吸活检装置及刀针,全身CT,阿洛卡650定时超声仪等.超声以连续动态引导,CT间断扫描引导使抽吸活检刀针进入肿物内部,刀针尖端预取材射距不超过肿瘤直径2/3。每病灶至少取材2次,一定避开大血管等进行取材。结果本组46例肝、肾病变取材成功率为98%,临床诊断与活检组织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95%.术后明显胀痛2例,肝、肾被膜下出血3例,均未经处理自愈.超声与CT两种方法引导各有特长,超声引导简便快捷、普及意义大,而CT引导则对小病灶(≤3cm)、肝门及肾盂附近病灶较超声精确,但引导时间长,副损伤如出血、腹痛较超声引导多.结论超声、CT引导下肝、肾等自动活检抽吸技术科学、先进、实用,对体部占位性或弥漫性病灶可同时进行抽吸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诊断,较单纯活检诊断质量高,是一种创新性体部肿物等病灶取样诊断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直径≤3 cm的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探讨该方法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灶直径大小进行分组,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分析结果,并与最终的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检验对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5.6%,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95.6%,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7.7%;对不同直径的病灶病理检查发现,不同直径(0~1、1~2和2~3 cm)的病灶良恶性的比例无显著差别(P0.05);不同时相的造影结果显示,门静脉期中,1~2 cm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低的比例显著少于2~3cm病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与延迟相的比较,两组病灶的增强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于≤3 cm的肝内局灶性病灶诊断价值较高,而门静脉期时,直径≤2 cm的肝内恶性病灶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进行诊断时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7.
B超诊断小肝癌和CT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小肝癌的超声和CT表现及其诊断。 16例住院病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 16例小肝癌其中转移癌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共有 19个病灶 ,其中肝右叶 12个 ,左叶 6个 ,尾叶 1个 ,B超和CT复查均全部检出。B超多表现为低回声或略低回声可有浅淡暗环 ;常规CT平扫表现呈低密度 ,无特异性 ,动态增强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降低。常规B超联合彩色多普勒诊断符合率 90 % ,CT诊断符合率 93%。常规B超联合彩色多普勒和CT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肝胆手术中超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胆手术中超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患者(23例肝脏疾病、45例术前估计处理困难的胆囊病变)进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并在术中超声指导下进行治疗性操作。结果:术中超声检查发现2例胆总管小结石和1例Mirrizi综合征,后者及1例多发性肝囊肿中转开腹。余66例均在术中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对肝囊肿实施囊肿开窗术,对肝脓肿实施脓肿切开置管引流术,对肝脏不明原因的占位病变实施肝肿块切除活检术、肝穿刺活检术,对孤立性肝脏占位性病变实施肝脏肿瘤切除术,对不能切除的肝癌实施毁损(微波和注射无水酒精)和门静脉插管化疗,对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胆囊粗蒂息肉行胆囊切除术。结论:腹腔镜术中超声具有快速、可重复、准确性高等特点,在肝胆疾病的腹腔镜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观察50例54个肝实质性肿块的动态增强表现作出造影诊断,并与病理对照.结果:除2例少血供胃肠道肝转移癌、1例手术后疤痕及1例炎性假瘤未见增强外,其余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恶性肿块早期动脉相强化,消失较快;肝血管瘤(HCH)增强速度较慢,呈周边强化;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早期动脉相强化,但持续时间较长;肝硬化结节与肝实质呈同步强化.如以动脉相增强呈高回声而门脉相消失呈低回声考虑为肝恶性肿瘤,则本组超声造影诊断肝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7%(33/36),100%(18/18)和94.4%(51/54).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得到丰富的肝肿瘤供血及血流灌注信息,对肝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会 《肝脏》2016,(10):831-834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的230例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共246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在246个病灶中,常规超声诊断得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性结果5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结果136个,共准确诊断189个;超声造影诊断得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性结果88个,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结果144个,共准确诊断232个。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91.3%,96.6%)、特异度(54.6%,90.7%)、阳性预测值(75.6%,94.1%)、阴性预测值(80.3%,94.6%)及准确性(76.8%,94.3%),除敏感性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的出现和发展为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常规超声鉴别诊断相比较,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