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风分型治法虽多,但临床表现仍以气虚络阻型,肝风内动型、痰湿闭络型较为多见。现就笔者在临床治疗中的点滴体会分述如下,仅供参考。1.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法患者多在中年以上,年老气衰;或者禀赋不足,元气不充,气虚于下,或者平素营养失调,清气不升,气虚于中;或者久病多病,损伤正气,正气不足。而气为血帅,气虚则运血无力,气不能行血,血又不能荣体充脉,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症见半身不遂,瘫软无力,同时伴有偏身麻木,神情淡漠,舌謇言涩,气短纳呆,舌淡嫩胖或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弦细等,此类疾病多在劳累或睡眠后发生。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法。可以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加味。黄芪的用量一般在25~40克之间为宜,不可因为气虚而过用之。这样一则可避免耗损气阴;二则大多数患者都有高血压病的存在,量过大能升提血压,恐使已有病变之脑血管,充而益充,排挤溢血,甚至破裂出血。2.平肝熄风,祛瘀通络法此风多见于虚风,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仅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出血性中风。1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篇》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脑出血即脑血管破裂形成局部脑血肿,故从八十年代以来,根据微观辨证观点认为应属中医“血证”范畴。而中医学理论还有“瘀血不去,新血难安”的观点,强调活血化瘀治疗出血中风,理论即源于  相似文献   

3.
中风偏瘫患者原则上应取手阳明经的穴位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脉的穴位,并结合神经节段选穴。上肢取:(1)颈椎5—7夹脊(单侧或双侧均可);(2)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后溪、中渚等穴(任选3—5穴)。下肢取:(1)腰骶3-5骶、夹脊(单侧或双侧均可);(2)环跳、风市、伏兔、委中、  相似文献   

4.
严余明 《气功》2010,(7):584-588
牛皋在生擒金兀术后大笑而亡是一个典型的乐极生悲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老年人在打牌、搓麻将时摸到好牌,情绪兴奋而诱发中风,最后导致死亡。这些教训都在明白地告诉我们,情绪的变化,对中风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平时加以注意和调节。  相似文献   

5.
牛皋在生擒金兀术后大笑而亡是一个典型的乐极生悲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老年人在打牌、搓麻将时摸到好牌,情绪兴奋而诱发中风,最后导致死亡.这些教训都在明白地告诉我们,情绪的变化,对中风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平时加以注意和调节.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简称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情绪障碍,可以发生在脑卒中后的急性期、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主要指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以情绪低落、哭泣、悲观、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异常。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在卒中后的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国内外的报道也各有不同,一般在20%~60%之间[1]。故此,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升清养髓"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施针,每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卒中后抑郁症(P 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情绪障碍,可以发生在脑卒中后的急性期、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主要指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以情绪低落、哭泣、悲观、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异常。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在卒中后的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国内外的报道也各有不同,一般在20%~60%之间[1]。故此,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升清养髓"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施针,每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风     
吕景山 《山西中医》1989,5(3):49-52
中风又名卒中。因起病急骤,症状多端,与风的特征“善行而数变”相类似,故名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兼有眩晕、高热、吞咽困难、失明等症。中风属现代医学脑血管病的范畴,可见于一过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假性延髓球麻痹等病。一、治则方穴 (一)中风先兆(脑血管机能不全、一过性脑缺血) 主证:眩晕、半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无力。治则:清脑调神,通调气血。  相似文献   

9.
中风合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风合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予控制血压、降颅压、脑保护药物治疗,治疗组于发病3d后口服中风合剂。两组疗程均为5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变化。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血脂降低。基本治愈和显效例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中风合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中风新论     
韩支亚  任红伟 《陕西中医》2000,21(4):192-192
<正> 我国古代中风的论述,一方内容丰富,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存在着概念荚杂,称谓混乱。如真中风,类中风,非风,外风,内风等,给学习和应用带来不便,很有澄清的必要。 1 唐宋以前中风不应完全否定 中医普遍认为中风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唐宋以前和金元以后。对唐宋以前中风特完全否定的态度。如张山雷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摄者,所以靖内动之风阳也”。(《中风铨》)其实这与史实不符。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痹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内经·调经论》:“血之  相似文献   

11.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12.
产后中风     
病者:林妇,年三十一岁,住平潭后池村。病名:产后中风。原因:产后换衣受风,风邪乘虚而入,遂生斯症。症状:产后四日,忽觉畏寒,旋即发热汗出,面赤头痛,气急喘咳,吐痰心跳,脉浮缓。诊断:因患难产血溢太多,营弱卫疎,风邪  相似文献   

13.
中风二则     
中风之病,早在《内经》有“偏风”、“偏枯”的记载, 《金匮要略》有“半身不遂”的论述。至于形成,唐宋以前所云:“营卫稍衰”“真气去”, “络脉空虚”,  相似文献   

14.
中风浅议     
中风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苏醒后留有半身不遂后遗症;或不经晕厥,由浅而深,以致肢体不用,贻为后遗之患。本病近年发病逐渐增多,影响健康及生产。对本病的防治,中西医学都很注意,作者不揣浅陋,仅就所学,就正于广大医界同志。一、关于“中风”病病名的问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同书《风论》中又云:“……风者,善行而数变……”以及“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相似文献   

15.
中风便秘     
方药 :生大黄粉 3g,5 0~ 6 0度白酒适量。用法 :用白酒将生大黄粉调成糊状 ,贴敷于神阙穴 ,外用敷料固定。局部每天用白酒约 5ml(湿润 ) 1次。每 3天换药 1次 ,5次为 1个疗程。疗效 :治疗 75例 ,显效 5 5例 ,好转1 4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 92 .0 %。与口服苁蓉通便口服液 75例比较 ,疗效优于口服苁蓉通便口服液 (P <0 .0 1 )。来源 :伦 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 1 0 40 5 ) .生大黄粉神阙贴敷治疗中风便秘 75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0 0 ,2 0 (2 ) :1 1 9.中风便秘…  相似文献   

16.
中风二则     
<正> 例1 班某,男,61岁,1975年6月1日就诊。患者于1975年5月24日突然昏迷,送某县医院急诊。诊断为“高血压并脑出血,右侧偏瘫”。住院治疗6天,仍未见苏醒。后出院回家,邀余诊治。诊见深度昏迷,不省人事,痰延壅盛,右侧上下肢瘫痪,阴茎插有导尿管。脉象弦长,体温38.6℃。发病后未解大便。诊为中风,证属肾阴虚惫,水不  相似文献   

17.
类中风     
何×,男,75岁,退休工人。门诊号:280183。1975年7月17日初诊。一周前觉头昏头痛,左侧上、下肢痿软无力,不能坐、行,小便失禁,大便困难,由家人背来就诊。体查慢性病容,卧位,能对答,但言语不清,舌体活动失灵,左侧上、下肢肌张力降低,呈骚皮瘫痪,有遗尿,出现病理神经反射,左侧跖反射(巴彬斯奇氏征)及弹指反射(何夫曼氏征)阳性,血压130/70毫米汞柱,胃纳差,口苦,舌苔黄厚浊,舌质红,舌稍胖,舌体不能伸长,脉弦大无力,左手尤甚。  相似文献   

18.
中风杂谈     
中风,亦称“卒中”。中者伤也,如矢中“的”,有猝不及防之势。卒者,是猝然昏仆,发病急,来势快之意。风者,含义有二:一是形容发病急骤,变化快,突然昏倒,如同暴风急来,骤然刮倒树木之势相类比;一是指肝风而言。以“风”  相似文献   

19.
中风膏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故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笔者运用中风膏治疗缺血性中风,并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风三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