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发生(neurogenesis)贯穿于哺乳动物的一生,目前一致认为海马齿状回亚颗粒区(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是成年哺乳动物大脑内神经发生的部位[1].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uodenal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DGP)是发生于十二指肠壶腹乳头部附近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1],DGP组织学上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 G1(neuroendocrine tumor grade 1,NET G1)等.本...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的联系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为方向的研究以促进神经再生为治疗靶点,逐渐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成年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NSC的主要脑区是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granuhr zone,SGZ).NSC在一定条件下可增殖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功能的修复过程,称为神经发生(neurogenesis).  相似文献   

4.
秦煜  顾立强  裴国献  吴岚晓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02-2303,T002
目的 对感觉性和运动性神经来源的神经膜细胞进行培养和鉴定,并通过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间接地研究两种细胞的差别,探讨对神经特异性再生的影响。方法 立体显微镜下对SD乳鼠后根神经和股神经运动支进行取材,经2.5g/L胰蛋白酶 0.3g/L1V型胶原酶联合消化,用高糖型DMEM/F12(含100g/LCS)对感觉神经源性和运动神经源性的神经膜细胞进行培养,并经抗S100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测量两种神经膜细胞培养基中NGF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两种神经膜细胞经荧光染色证明均为神经膜细胞,光镜观察并手工计数显示两种细胞纯度均超过95%,未见形态学差异,但NGF的表达量和表达模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45.368l,P=0.000)。结论 本实验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感觉性和运动性神经源性神经膜细胞,两者的生物学功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了14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大于50ml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组)及20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为零的糖尿病患者(正常膀胱组)的双侧上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潜伏时、病程和糖代谢状况。结果与正常膀胱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组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较慢,相应的神经传导潜伏时较长,平均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也较高(t=3.095,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常伴有广泛的周围神经病变,且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时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和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neurogenic stress cardiomyopathy, NSC)是神经重症中极其凶险的并发症,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快速识别、积极治疗对患者生存至关重要,早期恰当的治疗通常预后较好。脑积水后并发NPE和NSC是非常罕见的病例,国内外少有报道。近期我院成功救治1例脑积水后并发NPE和NSC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GDNF)是近年来才被发现而且被证明有确定生物学活性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其在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方面有其他神经营养因子不能比拟的强效作用,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营养作用已为众多学者认可,但其作用并不只限于此。关于其受体的研究也逐渐开展并深入,研究发现GDNF的各种受体是其发挥作用的必要介导。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可以预见GDNF将会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GDNF)是近年来才被发现而且被证明有确定生物学活性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其在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方面有其他神经营养因子不能比拟的强效作用,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营养作用已为众多学者认可,但其作用并不只限于此。关于其受体的研究也逐渐开展并深入,研究发现GDNF的各种受体是其发挥作用的必要介导。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可以预见GDNF将会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猫30只,建立猫动眼神经切断后硅胶管再生室模型,将建模成功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术后再生室内分别给予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生理盐水各15μL(因子浓度为33mg/L),存活12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灰度值的变化。结果:猫30只,造模失败10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20只。①各组动物对照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生理盐水组手术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侧,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各营养因子组术侧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免疫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在各营养因子组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明显高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之间无明显差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可上调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表达,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性抑郁症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9例治疗前的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以及3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BDNF和GDNF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复发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清BDNF和GDN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与HAMD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低下,这种变化是否为抑郁发作的生物学指标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隙性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以及平衡尿路的差异。结果患者残余尿量由对照组的(163.1±54.7)ml降低至观察组的(91.8±60.4)ml,尿路感染与平衡尿路发生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显著促进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其应用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层是所有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存在的2个神经干细胞富集区,其他区域如脊髓、隔区、纹状体等也分离出了神经干细胞。目前应用神经干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已形成两种思路:移植外源性干细胞的“替代治疗”策略和激活内源性干细胞的“补充治疗”策略.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来源稳定可靠、无伦理道德问题、无免疫排斥反应、无致瘤性等优势,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及近年来的活化策略作一简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性神经障碍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晨华  杨淳彭 《临床荟萃》2003,18(23):1356-1357
糖尿病性神经障碍在其合并症中发生频率最高 ,临床体征可见双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膝腱反射消失、深浅感觉减退等 ,严重者可并发尿潴留、肾积水以及肾功能衰竭 ,目前的绝大多数治疗都是对症疗法。我们应用西洛他唑 (商品名 :培达 )治疗糖尿病性神经障碍患者 34例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性神经障碍的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本组共 34例 ,其中男 16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5 2± 6 )岁 ,糖尿病患病期 2~ 2 8年 ,平均 (14± 7)年。患者全部都有神经障碍所致自觉症状 ,另有 17例有单纯性视…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Reynolds等运用无血清培养基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ell,NSC),并证明它能够分化成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ervous system,CNS)的3类主要细胞,打破了成年CNS在损伤后不能修复的观点。Gage将NSC的生物学特征概括为:①来源于神经组织并可生成神经组织;②具有自我更新能力;③可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类型。目前已公认,在成年CNS中存在NSC的主要脑区是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subventrie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层(subgranule layer,SGL)。NSC在一定条件下可增殖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外周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的超声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超声对外周神经源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79.2%(19/24),对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0%(6/15)、40%(2/5),其中对神经纤维瘤病诊断符合率100%(4/4)。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低回声等共同表现;靶征、脂肪帽及囊性变等征象对于诊断神经鞘瘤有一定价值;结合临床资料,超声诊断1型神经纤维瘤病有较高特异度。结论超声对外周神经源性肿瘤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其中靶征、脂肪帽和囊性变等特征有助于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刘胜华  周政  刘俊  阴金波 《华西医学》2010,(12):2177-2180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对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DLX5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VZa神经干细胞,用BMP-2及其拮抗剂Noggin诱导SVZa神经干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LX5表达变化。结果BMP-2组SVZa神经干细胞DLX5蛋白表达和DLX5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效应能被其拮抗剂Noggin特异性地抑制。结论BMP-2是DLX5上游调节基因,可促进SVZa神经干细胞DLX5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毫米波综合治疗对头面部急性重度带状疱疹疼痛的效果。方法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伴重度疼痛患者4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与毫米波合用)和对照组(单纯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每组21例。同时,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3、7、14和30 d疼痛数字评分(NRS)、止疱和结痂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NRS均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神经阻滞可迅速控制急性重度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联合毫米波治疗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cervical dorsal rami neck-shoulder pain,CDRNSP)因缺乏特征性体征,目前认识不足.极容易同具有相似症状而不同病因的疾病相混淆,发生误诊误治.目的分析CDRNSP的病理特点,对照比较神经阻滞和手法松解的治疗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本院门诊和住院部完成,实验对象为130例CDRNSP患者,男45例,女85例;平均年龄(40±4)岁.干预分为颈神经后支阻滞组63例,行颈神经后支阻滞治疗,1次/周;定点旋转手法组67例,行定点旋转手法治疗,2次/周.4次为1疗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颈肩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颈神经后支阻滞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3%(46/63);定点旋转手法组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6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04,P<0.01).结论手法治疗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疗效优于颈神经后支阻滞疗效.  相似文献   

19.
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神经阻滞与手法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希  哀君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924-4925
背景: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cervical dorsal rami neck-shoulder pain,CDRNSP)因缺乏特征性体征。目前认识不足。极容易同具有相似症状而不同病因的疾病相混淆,发生误诊误治。目的:分析CDRNSP的病理特点,对照比较神经阻滞和手法松解的治疗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本院门诊和住院部完成。实验对象为130例CDRNSP患者,男45例,女85例;平均年龄(40&;#177;4)岁。干预:分为颈神经后支阻滞组63例,行颈神经后支阻滞治疗。1次/周;定点旋转手法组67例,行定点旋转手法治疗。2次/周。4次为1疗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颈肩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颈神经后支阻滞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3%(46/63);定点旋转手法组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6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04,P&;lt;0.01)。结论:手法治疗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疗效优于颈神经后支阻滞疗效。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β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对新生(P0天)大鼠脑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显示新生大鼠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mRNA表达。结果:新生大鼠的脑内广泛表达TGF-β mRNA,尤以SVZa区经喙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至嗅球的通路上最为明显,其强度又以SVZa区最强,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密度最大,RMS区域相对较弱,嗅球又见增多。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可见到阳性产物,但阳性产物主要沉积在胞核内。结论:SVZa区神经干细胞表达了较高含量的TGF-β,提示TGF-β参与了维持SVZa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状态,使SVZa区的神经干细胞处于适度稳定的增殖状态,而嗅球区表达量较高的TGF-β则可能主要参与促进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