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L型在临床上已日趋多见。细菌形成上L型后不但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而且仍具有粘附和侵入细胞的能力,引起感染部位的慢性炎症,导致病程的迁延和反复发作。本室在2005年3—5月份从20例女性阴道炎分泌物中分离出6株淋病奈瑟菌L型,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4岁,因患下腹部疼痛、尿道口红肿且有脓性分泌物,周身不适,关节酸痛,发热38.7℃,来我院就诊。问诊患者以前有淋病病史。取患者尿道脓性分泌物做革兰染色,发现在白细胞内存在革兰阴性双球菌,如咖啡豆。后又发现其膝关节疼痛严重且水肿,立即抽取其关节腔积液及尿道脓性分泌物送市人民医院做细菌培养,鉴定为淋病奈瑟菌,诊断为淋病及淋菌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4.
2001年,Dillard等首次从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中鉴定出毒力岛。淋球菌毒力岛编码多个毒力因子,携带Ⅳ型分泌系统,多见于播散性淋病分离株。目前在淋球菌中发现的毒力岛基因主要有:atlA、traH、traG、cspA、exp1、exp2、orf7和orf8等。研究淋球菌毒力岛及其相关产物,对于揭示毒力与耐药性的关系、寻找抗生素新的作用靶位、制备疫苗和细菌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淋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淋病也不乏见,针对小儿患阴道疾病逐年增多的问题,我院特设了“小儿妇科”门诊,对可疑患儿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直接涂片及培养。开诊五年来,就诊人数近二万人,分离出淋病奈瑟氏菌近千例,淋球菌感染占阴道炎的培养阳性率的7.6%,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 本文就2000年5月至11月,对我院小儿妇科门诊就诊的阴道炎病儿的阴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 1.1 病儿来源 2000年5月至11月在我院妇科、皮肤科及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患儿179例,临床表现为阴道大量黄色或…  相似文献   

6.
谭昭  谌贻璞 《新医学》2002,33(11):656-657
1引言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近年美国淋病发病率虽有所减低,但是每年新发病例仍有31.5万例,20岁~24岁青年人群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王彦  张雷 《新医学》2010,41(5):325-328
淋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在自然界,人类是淋病奈瑟菌唯一的天然宿主,淋病奈瑟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由于缺少优良的动物模型,给疫苗的制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淋病奈瑟菌疫苗认识的不断深入,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该文综述了第一代(全细胞疫苗)、第二代(亚单位疫苗)和第三代(核酸疫苗)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淋病奈瑟菌的血清型与其耐药性、血清抗性、营养分型、对免疫球蛋白A1蛋白酶的表达以及引起的淋病奈瑟菌感染类型均有密切关系。但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非常复杂 ,与细菌表层结构有关的外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都可以作为血清学分类的基础。淋病奈瑟菌细胞的外膜蛋白是淋病奈瑟  相似文献   

9.
淋病奈瑟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病奈瑟氏菌简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体。据近几年的疫情分析,我国性病患都已多达几十万人,其中淋病发病率变有明显增高,淋球菌在男性中的急性感染通常较易诊断、治疗。然而在女性中,只有低于25%的淋病患者较易诊断。近年来由于患者滥用抗生素及反复感染等导致淋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造成检测困难,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不明显,如若论断不及时,10--15%的感染妇女发展为淋球菌导致的盆腔炎,损伤输卵管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广州地区2005年分离的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MIC,按WHO标准判定四环素MIC≥16mg/L为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病奈瑟菌(TRNG);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病奈瑟菌菌株;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结果104株淋病奈瑟菌中检出质粒介导对青霉素(PRNG)和四环素(TRNG)耐药菌株分别为14株(13.5%)和15株(14.4%),环丙沙星耐药率为76.9%(80/104);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分别为8mg/L、>32mg/L,2mg/L、32mg/L和4mg/L、32mg/L;其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结论淋病奈瑟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杭州市余杭区淋病奈瑟菌血清型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分型技术对门诊2000年1月-2001年10月分离的207株淋病奈瑟菌进行了抗原性测定。结果:207株淋病奈瑟菌血清学分型检测显示94株(45.4%)属于WⅠ群;87株(42.0%)属WⅡ/Ⅲ;26株(12.6%)淋病奈瑟菌与WⅠ和WⅡ/Ⅲ两种试剂均产生凝集反应。结论:引起杭州市淋病流行的菌株在血清学上尚未形成优势群,也表明了现阶段本地区淋巴病患传染源的多源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常见的性病多见于淋病奈瑟菌感染。本报道了从各类标本中分离出437株淋病奈瑟菌对17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亚芬  承晓京  黄瑞萍 《检验医学》2005,20(2):170-170,174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青霉素耐药率逐年上升。Ng青霉素耐药机制包括获得含TEM-1基因质粒和染色体上penA基因突变,前者产青霉素酶水解青霉素形成耐药,后者导致其青霉素结合蛋白2(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PBP2)结构异常,与青霉素结合力下降而引起耐药。为探讨可能存在的Ng青霉素耐药机制,我们对43株Ng进行了TEM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  相似文献   

14.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gonorrhoeae,Ng)青霉素耐药率 逐年上升[1]。Ng青霉素耐药机制包括获得含TEM 1基 因质粒和染色体上penA基因突变,前者产青霉素酶水解 青霉素形成耐药,后者导致其青霉素结合蛋白2(penicil lin bindingprotein2,PBP2)结构异常,与青霉素结合力下 降而引起耐药[2]。为探讨可能存在的Ng青霉素耐药机 制,我们对43株Ng进行了TEM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PCR),并对6株青霉素表型为耐药而TEM基因为阴性 的Ng进行了penA基因DNA测序。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43株Ng均分离自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淋病 就诊者的病灶部位(…  相似文献   

15.
葛平  徐蓉  吕绳凯 《检验医学》2000,15(4):223-224
淋病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防止淋病流行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和治疗.培养法一直是诊断淋病奈瑟菌感染的黄金标准,至今仍是用于常规测定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制两种淋病奈瑟菌选择培养基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质优价谦的新型Neissera gonorrhoeas(淋病奈瑟菌)选择培养基。以MH琼脂为基础添加营养成份和抗生素制成MH婴牛血清培养基(MHSM)与MH蛋黄增减培养基(MHEM),将52株已分离纯化鉴定的淋病奈瑟力和泌尿和殖道常见寄居菌等量接种至以上两种培养基和对照市售洒病奈瑟菌培养基(MNCM)上,相同条件下培养,观察3种培养基支持淋病奈瑟菌生长和杂菌抑制能力。结果,淋病奈己菌在所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为解我院门诊患者淋球菌(以下简称淋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按1999年美国NCCLS规定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结果:测得30株淋菌对头孢曲松钠和壮观霉素全部敏感,对四环素、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6.7%、23.3%和50%,其中产青霉素酶淋菌5株占16.6%。结论:提示治疗淋球菌感染的患者,应首选头孢曲松钠和壮观霉素,而环丙沙星因耐药率高而不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8.
淋病奈瑟菌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亚芬  承晓京 《疾病监测》2002,17(12):471-473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的青霉素、四环素耐药表型研究(即药敏分析)国内已有较多文献报导。但不同的药敏检测方法其检出率的差异颇大。NG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多数分别为获得TEM基因和Tet M基因的质粒所致。为精确了解常州地区NG对青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状况,  相似文献   

19.
20.
1病例简介:患者王XX,女,20岁,于1997年3月22日下午5时起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向腰部放射,伴阴道流黄色脓性分泌物。于23日上午疼痛加剧,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爱寒,发热及伴肛门坠胀。来院就诊,体温39℃,脓细胞+++,血液检查,WBC:15.6×109/L,RBC:4.5×1012/L,Hb:135g/L,诊断为“急性盆腔炎”入住我院妇产科。作后穹窿穿刺术,穿刺出淡黄色脓液作细菌培养。经3天妇科抗炎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仍有下腹部疼痛,经外科会诊为“急性阑尾炎”,转外科做阑尾切除术,将脓肿的阑尾组织作细菌培养。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